APP下载

当前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及治理路径

2020-12-07许佳君张梦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9期
关键词:治理劳动力

许佳君 张梦

摘要:农村人口空心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大变革在农村人口层面的反映。本研究立足于当下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相关研究,采用文献法从概念界定、人口空心化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试图揭示当前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状及其带来的影响,随后从农村、农业与农民3个维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

关键词:人口空心化;劳动力;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9-0208-03

Abstract: The rural population hollowing is the response of the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China at the rural population level.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rural population hollowing, this study reviews and collat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defini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hollowing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attempts to revea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hollowing and its impact,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governance path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population hollowing; labor force; governance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打工,农村人口在数量和结构上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凋敝现象严重,引发媒体、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农村人口空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新现象,学者纷纷对该现象展开研究,本研究拟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归纳,描述人口空心化问题的产生与治理情况,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深入研究。

1 人口空心化的概念界定

目前,已有研究主要从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等客观层面对农村人口空心化进行概念界定。周祝平[1]较早地关注了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农村剩下的人口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现象。刘巍[2]则认为其说法存有偏颇之处,比如年龄跨度较大的妇女,该群体包含了青年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两大群体人口,倘若农村中剩余的妇女劳动力能够承担起农村的生产与生活,人口空心化也就无从谈起。陈坤秋等[3]、郑殿元等[4]则侧重从城乡关系视角进行解读,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进行的非农化迁移,该迁移致使农村人口衰减,人口质量下降,农村人口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苹果核”结构,进而衍生出土地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等系列问题的不良演进过程。

结合以上分析和借鉴诸多学者的论述,本研究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大变革在农村人口层面的反映,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化迁移,导致农村人口在数量和结构上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

2 人口空心化的形成机理

2.1 理论层面

人口空心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探寻人口空心化的形成机理提出了迫切要求。当下,多数研究是借助于“推-拉”理论的分析框架来理解农村劳动力发生迁移的原因。陈旭堂[5]认为城市拉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等)和乡村推力(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发展机会缺乏等)的推拉后果造成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产生。刘彦随等[6]、邹新树[7]更进一步研究,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源于农村拉力与推力及城市拉力与推力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拉力和农村推力构成了乡村系统的离心力,而农村拉力与城市推力构成了向心力,离心力与向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呈现出农村空心化的不同状态,如通过制度调整和政策引导使得向心力大于离心力,就有可能使农村空心化态势减弱,甚至朝向实心化状态发展。此外,理性选择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从农民的有限理性、新生代農民的社会性认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3个层面对农民大量、持续外出到城市的现象进行分析,强调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是农民基于生存压力和理性选择的综合考量下产生的结果[8]。

2.2 实践层面

农村自身资源禀赋、城乡发展差距、城乡二元体制是促成人口空心化产生的实际因素。陈坤秋等[3]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成因有3大因素: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制度体系是根源性因素,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管理制度;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带来的城乡地域功能差异是根本原因,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就业与发展机会;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微观地理区位是基础诱因,如人均耕地面积、地理区位、气候条件。陈景信等[9]指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重要原因,这种差距每增加一倍,将会引起约7%的农业劳动力流失。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断地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长期以往必将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还有学者使用因子分析法归纳出影响农村空心化的5个主因子,指出经济驱动因子的影响最为显著[10]。

3 人口空心化的分布特征

3.1 人口空心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地域分布总体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地理区位上呈现离城镇近的村庄空心化程度越明显,村庄规划布局上呈现交通条件发达的地区人口空心化率更高的特征。首先,地域分布中东部高、西部低。郑殿元等[4]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宁夏同心县村域人口空心化进行测度,揭示村域人口空心化的地域分布存在差异,整体呈现西部低、中东部高的趋势。陈坤秋等[3]对中国1 961个县域的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进行更进一步测评,指出中国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普遍存在,总体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分布态势。其次,地理区位越靠近城镇,空心化程度越明显。基于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的差别,微观地域范围内空心村的发展程度呈现城镇的近郊区>中郊区>远郊区的特征[11]。最后,交通便利的村庄人口空心化率更高。陈有川等[12]从优化村庄规划布局的角度出发,运用点模式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指出人口空心化率高的村庄多分布在交通条件比较发达的地区。

3.2 人口空心化的时间分布特征

人口空心化现象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新现象,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不断加剧。周祝平[1]最早关注这一现象并对人口空心化作出界定,通过分析1949—2007年城乡人口的变动量,指出人口空心化现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比于这一时期的整体概况,10年后全国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明显加剧[13]。陈坤秋等[3]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ESDA-GIS等方法测量出2000—2010年空心化程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空心化率增加了7.14个百分点。

4 人口空心化带来的影响

4.1 农业生产“农民荒”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大龄妇女和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而新一代年轻人同样也不愿留在农村,导致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无法得到持续的补充,限制了农业发展,危及到粮食安全。此外,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带来的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并不代表人均实际占有耕地增加,加之农村的土地市场和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连续耕种难以进行,土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

4.2 乡村治理主体缺位

大量农村精英外流,导致农村治理出现危机。党员外流人数增加、村内留守党员老龄化加剧、党员后继乏力等均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管理党员增加了难度。村干部素质结构不断下降以及为谋求高收入甚至出现“村官空巢”现象,村民参与自治程度低都使得农村村民自治受到严重冲击。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缺失与弱化,严重阻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也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14]。

4.3 社会服务空心化

农村人口空心化伴随着农村人口高度老龄化,老年人不仅要承担耕地的重任,而且还要负责照顾孙辈,加上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无法时刻得到父母的关怀与呵护,使得他们在心理、情感、教育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均面临着各种问题。农民工长时间与亲人分离,也会影响到农村家庭关系,可能导致血缘纽带的断裂。最后,农村在空心化的背景下,也愈发难以集聚资源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无法为留守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空心化。

此外,传统思维倾向于将农村人口空心化看成是消极现象,对其展开批判。然而人口向外流动同时也为农村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首先,最直观的是农民外出打工有利于增加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其次,农民进入城市能够接触新鲜事物,接受工業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洗礼,提高自身的素质,增长见识。再次,大量农民进城对城乡二元体制提出挑战,有利于促进传统社会变迁。最后,农村人口减少能够缓解农村土地矛盾,有助于农业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人口空心化的治理路径

5.1 农业转型,发展农村多元化产业

农业问题是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是关乎13亿人吃饭的大事,应该始终将其放在战略地位上。首先要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经营,培育和扶植一些种粮大户和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要改变经营模式,根据地域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发展产业新业态。最后要构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土地制度,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5.2 培育职业农民,强化农村专业人才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一大批掌握农业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此应该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不断为农村输送专业人才。以新生代农民、种植能手和承包大户以及城市回流农民为培育对象,以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为培训内容,以农产品补贴政策、土地制度等多方调整为配套措施,形成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5.3 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农村治理水平

破解乡村空心化问题,需要从乡村本身入手,打造以服务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美丽乡村。首先,要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养老保险政策体系,让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年轻教师到农村去开拓广阔天地,同时要关爱留守儿童,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平台,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再次,要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地地域分布和人口分布情况,扩充敬老院、图书馆、卫生所等农村社区服务机构。最后,可以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设置等角度入手,解决因人口空心化造成的乡村治理困境。

参考文献:

[1] 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32(2):45-52.

[2] 刘 巍.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 陈坤秋,王良建,李宁慧.中国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内涵、格调与机理[J].人口与经济,2018(1):28-37.

[4] 郑殿元,文 琦,王 银,等.中国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及重构策略[J].经济地理,2019,39(2):161-168,189.

[5] 陈旭堂.社会转型期农村“空心村”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以四川省为例[D].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2008.

[6] 刘彦随,刘 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7] 邹新树.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农村经济,2005(10):104-109.

[8] 文 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6):19-30.

[9] 陈景信,石开忠.初探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村人口空心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3):29-32,58.

[10] 陈修兰,吴信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6市581名村民的调查数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31(6):70-77.

[11] 薛 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25(6):8-13.

[12] 陈有川,李 鹏,马 璇,等.基于乡镇地域单元的村庄人口空心化研究——以山东六个乡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3):24-30.

[13] 陈 涛,陈池波.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测量指标改进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49-155.

[14] 成 真.“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4):277-280.

猜你喜欢

治理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自动化投入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工业4.0之我见
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