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天方盘”的智慧(外一题)

2020-12-07陈诠

闽南风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木棉周先生

陈诠

天方盘,一座刻有符号的大石盘,其中的奥秘数百年来尚未解开。这神奇之物何人所建?他就是明代大学问家黄道周。

明万历十三年(1585),黄道周出生于福建漳浦县铜山深井村。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少詹事。南明隆武(1645-1646)时,任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兼吏部、兵部尚书。 1646年殉国,四年后归葬漳浦北山。黄道周一生著述宏富,书画作品独具一格,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而他所创制的“天方盘” 可称之为宝中之宝。天方盘在漳浦黄道周纪念馆内。其原址是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黄道周故居和讲学处,称东皋书舍(后称明诚堂、文明书院)。该馆于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隔几十年,我再访明诚堂(纪念馆),只见四周的田园风光,已被现代建筑所取代。这样的景象,让古老的明诚堂更凸显出历史的风貌。旁边的道周中学,莘莘学子,书声朗朗,这应是道周先生所乐见的。走进明诚堂,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等,格局如故,位于天井中央的“天方盘”,格外醒目。几十年来,每提起黄道周,我的心里就会浮现出天方盘。此时此刻,面对天方盘,我感慨万千。400多年日晒雨淋,建天方盘的花岗岩石黯淡了,刻在上面的线条退化了,而天方盘的奇妙诱人,丝毫不减,参访者络绎不绝。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道周先生站在天方盘边,向我们演绎《易经》的奥秘,循循善诱,听者陶醉在“学易探秘”的氛围之中。而此时更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道周先生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

天方盘凝结着黄道周研究与运用《易经》的智慧。正方形的天方盘有两层,下层边长5米,高0.37米,上层边长 3.78米,高0.42米,台面刻着一万多个小正方形和八个以盘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方格和圆圈纵横交错,极其神秘。这样的边长,这么多的方格和圆圈有何作用、怎么使用,道周先生没有直接说明,几百年来也没人解得其中奥妙。然而,从建天方盘的目的推测,这应是他研究《易经》的成果,也应是深化研究、探索实用之需的演绎平台。道周自幼学《易》,少时帮兄耕作,一有闲暇,或在松间读《易》,或在大石上谈经。史料载:他曾与兄读《易》大石上,有虎出其下,因谓之曰,吾兄弟在此谈经,尔亦来听耶?虎乃弭伏而去。这种场面太令人佩服、太神奇了。 道周能自如地与老虎对话,说明他已将《易》融会于心。他用两年时间,每晚在庭院观天象、察变化,寻找自然之道,累积实践成果;18岁时写出《畴象》。在东皋书舍的十几年中,他边讲学、边研究,撰写了《易象》《大咸经》《三易洞玑》等著作。对天象奥秘的探索,天人关系的阐释等,有独到精深的见解,是一代易学大师研究《易经》的重要专著,被收入《四库全书》。面对这些辉煌的成果,我以为,创制天方盘,是其中最精彩的成果,是天才之作,傳世之作。

天方盘展示黄道周循天理、尽人道的意愿。道周先生研究与运用《易经》内容广泛,而归结到一点,就是尽人道。也就是说,要做到明天理、修心性、尽忠孝,实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他自己依此践行,成为一代完人。同时,他依此育人,培养明理行道的人才。他将书舍取名为“明诚堂”,并撰写对联“人从剥复后始见天地之心,我在畎亩中犹乐尧舜之道”,以明心志,践行真理。因此,道周的学问影响广泛,所授之课听者云集。他在明诚堂的授课,总是济济一堂,学者围满天方盘。他创办于九龙江北溪的邺山书院,同样学者如织,有“四方学者环江门而来听者千艘”的记载。此外,崇文书院、南溟书院等,也因道周在那里讲学而闻名于世。他是人们敬仰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为晚明漳州书院的繁荣与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方盘闪烁着黄道周的人生光辉。道周先生学用一致,做学问与做人相统一。他著书立说,教学育人,誉满天下;为官正直,忠君报国,光耀史册。他抗清失败被俘押至南京,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血书,壮烈殉国,其气节感天动地。明隆武帝赐谥“忠烈”。清乾隆皇帝称他是“一代完人” ,追谥“忠端” 。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他是:“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我凝神于天方盘,犹如看到一本精彩的巨书,闪耀着道周先生宝贵的著作、书画与人格的光辉,让人感怀不已。

再访明诚堂,我更加崇敬黄道周先生,更加敬畏天方盘所蕴含的自然之道。

名扬古今的木棉亭

在一棵茂盛的古榕树下,一座长方形的亭子威严耸立,树旁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庵堂。庵、亭与古榕交相辉映,景色诱人。这就是名扬古今的木棉庵、木棉亭,位于漳州城南十几公里的324国道旁。因南宋大奸臣贾似道在此被诛而名扬于世。

贾似道是南宋末年台州人。因姐姐是宋理宗的宠妃,而官至右丞相。又因率兵抵抗蒙军诈称“大获全胜”,得到理宗信任,专权多年。理宗死后度宗继位,他的权势更盛,高于丞相。后因隐匿军情,在元军沿长江东下时,才被迫率兵抵抗致使全军覆灭,而遭到朝中大臣的弹劾治罪。谢太皇太后为平服人心,把他贬谪为广东高州团练副使,安置在循州(今龙川)。担任监押官的是任满回京的会稽县尉郑虎臣。一路走来,郑虎臣觉得贾似道爪牙甚多,特别是到了漳州,太守赵介如是贾似道的门下客,对其甚是关心。这更促使郑虎臣下决心除掉贾似道,以绝后患。离开漳州来到九龙岭,日已西斜,当晚在山前的木棉庵,也就是木棉铺驿站投宿。贾似道一见门额上“木棉庵”三字,不禁大惊,想起两年前一个化缘的和尚,曾暗示他人生荣枯的话:得该休时便该休,开花结子在棉州。一时猛然悟到此话的含义,急忙入庵祈求神明保佑,并急呼两个儿子。这时二子已被郑虎臣囚于别室。贾似道感到难逃死罪,就将藏身的冰脑吞下,即感腹痛难忍,走到厕所。郑虎臣以为他要逃走,追到厕所,一锤结束了他的生命,两个儿子也被击杀。郑虎臣诛杀奸臣贾似道,大得人心,千古流芳。至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路过此地,特在庵前大榕树下竖立一个高3米、宽1米多的大石碑,上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多年后此碑下截断失,清乾隆十三年(1784)龙溪知县袁本濂摹原字镌立新碑于原址。民国25年(1936)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朱熙在庵南侧公路旁建“木棉亭”,将先后立的两块石碑,及历年来文人墨客歌颂郑虎臣的诗词石刻移至亭中,并作《木棉亭记》以简介史事。至今这些碑石仍在述说着历史。

了解这段历史,再来看木棉庵和亭,自然有深一层的感受。庵是南宋淳熙十六至十五年(1188—1189)漳州太守傅伯寿所建,以庵立铺(驿站)。经历代修建,古庵至今尚存。这是一座闽南风格的庙宇建筑。走进正殿,香烟缭绕,供奉的主神端坐正中,面容慈祥而威严,两眼神光炯炯,好像对来祭拜的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时,我们仿佛看到,当年高高在上、做恶多端的贾似道在神明面前求生的丑态,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无力。报应是天条铁律,对谁都一样,只是早报与晚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走近木棉亭,呈现于眼前的是,立于亭中的石碑虽已褪色,但碑中之字: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依然醒目威严。这碑如同一座勇士除奸的雕像:郑虎臣威风凛凛,除恶务尽的气势惊天地、泣鬼神。那一块块诗文石刻,又如连绵群山,将忠义勇士的形象拥至高峰,让人们仰观赞叹而感怀不已。这是永不磨灭的英姿,永不消失的正气。因此,在未立碑建亭之前的数百年里,郑虎臣的义举就一直传诵于世,从无间断。立碑建亭则更彰显人们对忠义正气的赞颂与传承。因而赋辞镌刻者连连不断,览胜凭吊者络绎不绝,口口传诵者则更多、更生动,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忠义之气乃天地之气,忠义之光乃日月之光,将同宇宙共长存。

猜你喜欢

木棉周先生
木棉笑
容时哥哥
南疆木棉红似火
伟岸之中藏柔情的木棉
最暖的春风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南国丝木棉
给张允和当配角
细腻不等于多情
礼必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