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即课程:吴郁播音主持教育艺术研究

2020-12-07高祥荣

传媒 2020年15期
关键词:播音主持课程教师

高祥荣

摘要:在为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培养有声语言传播人才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教师即课程”的理念,本文提出“吴郁主持课程”的概念,并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域,对吴郁探索构建的主持课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播音主持 吴郁 教师 课程

吴郁是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的开创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业务研究专家,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次再版的《播音学简明教程》《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路径》《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等呕心沥血之作,深耕主持人节目和主持人语言艺术的研究,昭示了吴郁对中国播音学发展的卓越贡献。

一、吴郁主持课程概念的提出

“教师即课程”是现代教育学课程论的新理念。随着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新的诠释。无论在业界还是学界,吴郁与主持人研究密切相关,吴郁与主持人教育紧紧相连。

1.课程的内涵是“跑道”更是“奔跑”。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课程又是教育领域最复杂、最难界定的概念之一。据记载,我国南宋理学家朱熹最早使用“课程”一词:“宽著期限,紧着课程”。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教育交流的日趋频繁,在翻译领域开始用“课程”来翻译英文中的Curriculum 和Course。Curriculum从拉丁文词源来看,“Currere”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在当代课程理论中,Curriculum的内涵大多被解释为“跑的过程和经历”,引申为学生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体验。

2.课程与教师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现代课程论专家强调教师作為课程运行中的重要因素。美国课程论专家施瓦布的实践课程范式认为,教师即课程 ( The teacher is the curriculum),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创立了课程过程模式,他认为,教师是课堂的负责人,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提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著名论断。教师有对课程进行理解与解释的权利,且可结合自身的阅历和经验建构富于教师个性风格的新课程。从而为“教师课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3.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教师作为教学人力资源需对教材、设施等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精神素养使教师成为一项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可以说,教师是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的统一。在我国节目主持人教育的“跑道”及“奔跑”发展的过程中,吴郁是“领跑者”。她在主持人培养的教学中积累经验、创新实践;在主持人培养的研究中观察思考、探索规律,从而形成了富有吴郁个性特色的主持课程体系。

二、吴郁主持课程开发的背景

20世纪中叶,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创立的“目标模式”至今仍是课程研究的经典范式。泰勒提出了研究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学科知识。“吴郁主持课程”的开发构建,也是缘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对播音员主持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及中国播音学学科自身需要丰富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在传播方式上,充分发挥“人际交往”在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中双向沟通的作用,赋予大众传播“人情味”的亲切、新颖、多元的色彩。1979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为您服务》专栏,率先设立了一位固定节目主持人沈力,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主持人。1980年,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在我国电视史上第一次打出“主持人庞啸”的字幕。198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也设立了主持人,由赵忠祥担纲。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电视台纷纷创建系列频道,电台争相创办系列频率,亟需大批节目主持人。

2.主持人培养的需要。对于主持人应该由社会培养还是应该由院校培养的问题业界和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吴郁进行了辩驳:如同说作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一样,也有人认为主持人不是学校可以培养出来的,诚然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成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高等院校不单能够为主持人日后的成长铺垫必要的基础,而且能够提供反映特殊规律的专业训练,能够循着科学的路径少走弯路。吴郁把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概括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几大方面。她指出,主持人的思想素质毋庸置疑,主持人身心素质是一般素质,职业素质是特殊素质,文化素质是重要素质。吴郁还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勾画出一个“塔状图”,认为主持人的“人格素质”是核心素质。“精神的人文化、知识的专业化、能力的职业化、风格的个性化”是吴郁对21世纪主持人素质提出的高要求、寄予的新希望。这些理念无论对在岗主持人的实践积累还是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都起到了引导作用。

3.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1994年《中国播音学》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学科——中国播音学诞生。由于“主持人热”,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外,众多高等院校热衷于开办播音主持专业。在教育部本科目录中,播音专业也扩展为播音与主持专业;代表“控制”设置的播音专业代码中的“*”号被取消。这就意味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不再属于特设专业。吴郁认为,播音主持专业的一哄而起,与其说“积极”“兴盛”,莫如说“盲目”“过热”更为准确。当时,由于主持人的兴盛,学界业界还引发了一场关于播音员与主持人之“涵盖论”和“替代论”的学术争鸣。在教育史上,任何学科都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而调整和变化。

三、吴郁主持课程理念的践行

根据泰勒原理,课程开发需要解决几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怎样组织这些学习经验?怎样确定这些目标实现?由此“吴郁主持课程”亦需从课程的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及评价方面进行论述。

1.吴郁主持课程的内容。“三维课程目标”原则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何课程的设计首先应考虑选择哪些基础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面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教学这个新课题,吴郁一直在思考如何建构一个反映主持能力教学的课程体系。她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拥有职业素质的主持人,需要充实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即“节目主持艺术的基本理论”“主持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和“不同节目类型或节目形态的主持能力的训练”。

吴郁主持课程聚焦于主持人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在其专著《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中,从节目主持人的语境、语用规则、语体特征、语言功力、语言风格、体态语言,再到新闻评论节目、谈话节目、文艺娱乐节目等主持人语言艺术的分类研究,集中又系统地呈现出吴郁主持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以及教育理念。

吴郁将主持人节目的语体特点概括为“汲取书面语的精粹口语”“强调规范化的大众口语”“讲究艺术性的宣传口语”“富于个性的正式口语”“应对得体的机智口语”。针对节目主持实践中有不少人对“口语化”的误解,通过赏析白岩松等著名主持人的主持语言风格,吴郁指出,主持人口语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初始语言”,主持人语言的口语化应该是经过精心组织的、汲取书面语言准确严谨、凝练生动等长处的“书卷体口语”。此外,吴郁通过对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的个性化语言的分析认为,语言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也是主持人个性的展现,进而提出主持语言个性的三个层面,即基础层面、中间层面、理想层面。认清螺旋式上升的不同层面,对主持人能力及节目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吴郁对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进行质量标准的定性分析,将语言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综合为“层级系统”。认为“规范层级”是播音主持语言质量的底线,“职业层级”是播音主持语言创作的前提,“創新层级”是播音主持语言创作的精品追求。

2.吴郁主持课程的实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吴郁主要讲授的课程有播音创作基础、电视播音与主持、主持人节目概论、节目主持艺术、节目主持艺术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基础、出镜记者语言基础等。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是吴郁主攻的教学与研究方向。

首先,重视能力的教学。对于主持人语言的训练,吴郁强调播音语言基本功是基础,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即兴口语能力。而其中“说”与“写”都应重视。写是为了更好地说,而说应以写作为一个重要训练手段。应着重训练学生对消息、评论的新闻写作,要加强主持人小言论的写作与表达练习。吴郁认为思维方式的训练有助于主持人语言运用的个性和创新。吴郁指出采访提问是主持人的必备之功。

其次,结合实践的教学。吴郁注意教学与一线的接轨,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变化。吴郁说《东方时空》是她教学与研究取之不尽的源泉,会因为白岩松耐人寻味的“面对面”几次索要文字稿,会因为水均益精彩的采访不胜其烦地讨要节目录像带,把最新的信息和妙语带到课堂。同时她认为,教师应该关注新节目,研究新问题,尤其要重视对获奖节目的赏析评点,因为这些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广播电视节目和节目主持艺术的发展方向。

最后,开拓创新的教学。1994年,吴郁发表《从市场竞争看播音系教学改革》一文,呼吁播音主持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她当时敏锐地注意到,播音系学生毕业分配,开始由“卖方市场(培养单位)”向“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发生的转化;播音系“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势地位被打破,播音系人才培养亟需深化教学改革。可以循着“拓宽知识领域、强化新闻素质、确保专业优势、充实主持艺术”的发展路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1994年,北京广播学院招收首批新闻学专业(节目主持人方向)第二学士学位班,改革探索主持人培养的新模式。吴郁回忆:“当年第一届招的双学位班,我既是班主任又是课程总负责。当时我就直接邀请最好的各专业老师来任教。双学位班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我觉得这应该是主持人最好的培养方式之一。”

3.吴郁主持课程的评价。泰勒认为,课程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吴郁主持课程”的评价应该包含对“主持课程”本体的评价和作为“教师课程”的自我评价以及被评价。

吴郁开发的主持课程体系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探索实践,为国家级广播电视台及省市级广播电视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同时也为全国高等院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输送了大批优秀骨干教师。

吴郁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治学法宝。她说:“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我始终抱着‘开放进取、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惟上、不惟书、不功利、更不势利”“力求自己的努力能为学生和一线播音员主持人提供帮助,做一些实事”。

教师即课程。正如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指出的,“我们从一位伟大的老师那儿‘获得的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知识体系或一组技巧,还不如说是这位体现和代表知识的老师的行为方式——他或她的生活热情、严于律己、献身精神、人格力量、强烈的责任,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已深深融进了吴郁主持课程体系之中。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白谦诚.峥嵘岁月——见证中国节目主持人25年[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3]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4]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播音主持课程教师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秋天在哪里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美育教师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