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2020-12-07曲升刚

传媒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曲升刚

摘要:“课程思政”的提出,将思政教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研究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全面提升高校新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国家新闻舆论水平,加强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课程思政的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多样途径为框架,探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人才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信息化、全球化、数字化,使社会发展进入新局面,新闻事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高校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母基,人才培养要满足不断提高的人才需求,就要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加强舆论人才培养水平。新闻舆论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政治坚定”,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的提出,既将思政教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又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缘起和背景

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课程思政的提出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为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提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務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016年11月19日,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场,专家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设计,自此“课程思政”被明确提出并不断得到积极探索和实践。

目前的组织体制中,高校的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分离,造成了专业教师不承担思政教育职责的现状。但育人工作首先是思想化人,尤其是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政治坚定是首要素养,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挖掘各类课程的“隐形”思政潜力,更能借助思想提升优化新闻专业教学效果。

2.负重前进: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危机。当前,信息透明,资讯过载、自媒体发达,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新闻生产者在内容、视角、思想上都应具有独特风格。5G、AI、VR、移动穿戴、大数据、无人机等新技术为传播赋能,带来了媒体变革,不断丰富着传播手段。面对媒介环境的改变,学界业界不免技术恐慌。反映在育人工作中,需要不断提升学生价值引领能力,强化思辨能力,扣好职业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直播、短视频等传播形式爆发式发展,媒体呈现越来越强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分发技术被广泛应用,传统传受关系被打破。面对媒体的白热化竞争,需要在育人工作中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强化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因此,研究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形式,对全面提升高校新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国家新闻舆论水平,加强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要处理好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多样途径,使课程思政有效服务于人才培养。

(一)抓好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引领思想。

1.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教师。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对于“传道、授业、业、解惑”的追本溯源,既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心系国家和民族,不忘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科学理念;要重视自我提升,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实现自我成长;要塑造高尚人格,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以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己任,发掘知识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专业课程充满德育元素,有效发挥德育功能。

2.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学生。检验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就要看学生能否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深处,能否自觉传播社会生活中的先进文化,能否用鼓舞人心的新闻作品凝聚社会力量,能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为职业追求。那么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就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当前,时代变化迅猛,师生之间不同的成长差异带来了巨大的代际差异,因此,教师要从“备课”走向“备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领路人”。

(二)兼顾三个层面:通识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所有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应当从三个层面统筹建设,各展所长。

1.使通识课成为人生教育的有力抓手。通识课是素养教育,具有较好的学科包容性。深沉的人文积淀,闪亮的科学思想,对于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开阔学生胸襟、激发家国情怀发挥着积极作用。新闻传播工作受众层次丰富,传播内容广泛,决定了通识课在该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新闻传播专业的通识课不能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更要将思想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和职业教育齐抓共举,培养能够不断适应媒体变化的新闻舆论人才。

2.使专业理论课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阵地。理论课阐释学科一般规律性问题,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供重要基石。理论工具也为思考和分析问题提供重要方法,是业务实践的重要指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定盘星和压舱石”。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成果武装广大师生,结合中国国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生动传授。理论课既要回归经典,又要不断创新,要立足新形势,回应新问题,引导学生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考当前国际国内问题,使理论观念站得稳、立得住。

3.使专业实践课成为国情教育的战场。新闻传播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课比重较大。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一个个鲜活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中,触摸社会脉搏,了解中国国情,这是有效的思想教育、人生教育手段,同时也为实践课注入温度,提升高度。对于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课还面临着处理新技术发展与新闻实践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科学看待技术发展,遵循舆论工作规律,有利于学生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行业阵痛。要发挥好实践课的思政功能,将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就要加强课程设计、强化价值引导,精心部署实践环节、合理控制实践难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三)探索多样途径:育人体系、教材研发、教法革新

厘清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不是在课堂上讲思政课,更不是思政元素的简单嵌入或“便签”化。课程思政是从育才走向育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建设,以育人体系的全面参与为基础,以教材研发为推动,以教法改革为切入:

1.要促进育人体系的全面参与。要推进高校全员转变理念,改变思政教师管思政,专业教师教知识,行政教师管事务的传统划分,引导师生科学认识教育和教学的密切关联,把思想统一到“三全”育人理念中来;要统筹课程体系建设,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作为育人有机整体来看待,使二者互为补充,同向同行,服务于卓越传播人才培养;要优化组织管理,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广大教师的建设热情,如通过组织教学竞赛、设立教研课题、进行示范演示、开展专家讲座、走进主流媒体等形式,不断深入师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要明确建设重点,有意识地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思政潜力的课程,推出一批名师,打造一批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金课”,提升学科整体实力;要革新教学评价标准,加强思想教育效果的考察,科学研究制定考核标准和形式;形成课外联动机制,通过第二课堂、媒体实习实训、新闻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和第一课堂有效呼应,形成合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课堂思政建设不是一节课、一门课的建设,而应落实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升整体育人水平,使新闻人才培养适应新时期教育發展的需要和媒体发展的需要。

2.要加快教材研发。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研发一批新闻传播专业教材,使课程思政不断发挥作用,稳定教学效果,形成长效机制。新闻传播专业的不少课程都具有思政潜能,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评论写作、广播电视概论、舆论学等。组织有业务能力、有思想水平、有教学经验、有理论能力的名师、专家,打造系列精品教材,使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贯穿其中,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指导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明确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结合点和操作面。

3.要大力鼓励教师革新教法。激发教师能动性,使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和创新性,使课堂教学从知识讲授提升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新闻人物和事件的选取,历史脉络的梳理,新闻价值的挖掘,社会议题的选择,新闻观点的确立,无不发挥着思想引领作用。而课堂组织形式、案例展开方式、作业呈现方式、学习评价标准都是教师创新教法的空间:从有限课堂到广阔社会,从纸上谈兵到实地演练,从单一讲授到模拟扮演,从我说你听到游戏互动。对学生的考核,也可以从一次性单一考试,到强化过程考核,评价标准,从考试分数为主导,到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意识和个性思维为。总之,教师以情施教,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有效投入课堂,更好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培养是应有之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优化路径。思政课教师主讲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师主导的“课程思政”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共同发力,才能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应该自觉“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把育人目标落实到自己的言传身教中,理直气壮地用思政力量滋润学生,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对新闻传播事业的职业追求中,融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作者单位 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改项目“‘三方协同、深度融合基于政校媒合作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JGA28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童兵.深刻认识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大意义[J].当代传播,2018(06).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3]周珂.基于新闻学专业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21).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