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课程资源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12-07薛叙明程进樊亚娟

职教通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互联网+互联网

薛叙明 程进 樊亚娟

摘 要: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在我国经历了精品课程建设、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举等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各自的建设特点。针对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阐述了课程资源建设的趋势与要求,总结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技术类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及经验,提出了“互动层←→表现层←→素材层”三层式课程资源建设理念和体现“用户导向、建用一体”校企合作开发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资源;用户导向;建用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0-0091-06

课程教学资源就是“教师与学生所利用的,支持学生学习活动发生、展开,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所有影响因素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其基本表现形式可以是文本型资源、实物型资源、活动型资源和信息化资源[1]。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已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与学习发展的需求,因此,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成为了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核心和热点。

一、数字化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阶段与特点

(一)精品课程建设阶段

早在“十五”期间,教育部就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在该文件精神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开启了基于局域网和PC终端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序幕。基于资源载具的特征,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课程授课实录、ppt 讲义、讲稿、教案、课程标准等,为了便于教师教学的辅助以及学生集中上机学习,考虑到学生没有普及便携式电脑,所以是安排学生通过集中上机或者自用台式机进行网络学习,因此学生自发网络学习的习惯几乎没有养成。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体现教师为中心,主要功能为辅教,学生对课程资源“不感冒”,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低,从而出现一方面存在没有适合的课程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资源积压的“数字废墟”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李康之惑”[2]。

(二)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10—2015年间,教育部先后发文立项了7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共享,有效地提升了相关专业的教学效益。课程资源建设也从刚开始的系统化的精品课程建设(辅助传统教学,体现教师为主体)发展到“十二五”期间碎片化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适合在线学习,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相关的视频、文本文档、图片、动画、ppt讲义以及一些虚拟实训资源,它是基于碎片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将碎片化的资源库整合进课程之中。此时,学生开始普及便携式电脑,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个体学习,碎片化的资源库给他们的个体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自发网络学习的习惯开始渐渐养成。在这一阶段,教学资源库虽然解决了课程资源的学生主体和辅学问题,但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习者的需求,课程资源内容还是基于传统教学实施的过程性资源,如教学录像、ppt、教案、题库等,导致资源内容偏离教学方法改革需求,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兼容”现象[3],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举阶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的普及,资源库建设进一步衍生出现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对此积极响应,2015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认定3 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2016—2019年间,教育部先后发文立项了37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和6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升级改进项目,形成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举的局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内容主要是将课程微视频、课程讨论、课程作业、课程测试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库进行整合,给已经习惯了网络学习的使用者提供现成的学习套餐。这一阶段移动终端得到了全民化普及,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主要是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成果进行整合与优化。然而,在线开放课程上线投入使用后,也出现了一些尴尬而又普遍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单一,面向用户群体缺乏交叉性[4]。我国学者王竹立认为网络时代有三种学习模式,即学科导向学习模式、碎片式学习模式和个人导向学习模式[2]。现在的课程资源内容主要针对第一种学习模式,这直接导致了课程资源的企业用户很少,影响了企业分享实际工作岗位案例、技术共享、资源更新的积极性[4]。(2)近年来,尽管在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对其运行平台功能作了明确的技术要求且逐年提升[5],但由于缺乏统一强制性的执行标准,导致有些格式资源适用性较差,不能适用于广泛使用的移动端,给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共享使用以及实现与外界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

综上所述,目前由于资源库和微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主要是建设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习者的需求,导致了资源内容偏离用户和教改需求、表现形式单一、可移植性差及使用率低等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课程资源建设趋势与要求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在“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上实现提质增效,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教育部办公厅在2019年4月下发的《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9年度相关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必须体现“能学、辅教”功能,应面向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实现教学和培训目标;教学资源建设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满足网络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要;通过开发“颗粒化资源”单体,展示独立的知识点或完整的表现素材,以方便用户检索、学习和组课。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组建并扩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探索建立基于资源认证标准的学习成果积累、转换和资源交易机制。这些政策文件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由此我们可以预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课程資源建设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趋势与要求[6]。

(一)体现服务性——服务对象面向多元群体

传统课程教学资源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向职业学校的在校生和教师,而且主要是承建学校的师生应用多,其他学校应用少,从而导致了资源使用率偏低。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完善课程资源的技术技能培训功能和扩大服务范围,在教学设计上既要考虑满足专业教学要求,还要考虑满足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在实现面向职业学校师生的同时,还能满足企业职工和社会人员的学习。

(二)体现多元性——建设模式多方共建共享

专业教学资源的传统建设模式是由一家或多家职业院校牵头并负责整体设计、相关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参与资源设计与开发、IT专业制作公司参与制作的多方合作模式。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是以行业企业友情赞助、各参与院校实施课程包干、IT专业公司商业性参与的方式进行,导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建共享。破解这一难题的途径之一就是以资本、智力、资源等要素为纽带,整合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资源,构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签订联盟章程、建立责任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及其相应的工作机制,共同建设并不断更新优质专业课程教学和职业培训资源,共同开发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用户资源,共同创新能满足个性化发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体现职业性——资源内容产教深度融合

专业教学资源应充分满足1+X制度设计和育训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应始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符合专业职业要求,体现区域特点和专业特色;资源建设标准要对接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贯彻专业教学标准;内容选取要体现顶层设计,遵循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应以行业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与加工工序,了解操作规程与工作职责,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

(四)体现系统性——资源类型体现系统多样

教学资源通常是以专业或课程教学资源形式出现的,因此,教学资源应做到素材内容要系统、类型要多样,以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其具体操作可以根据教学项目与内容开发建设文本类素材、演示文稿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对不同素材形成的课程教学资源要区分层级,采取分层建设,要能符合不同用户群体的使用需求,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不同类型用户的覆盖面。

(五)体现兼容性——资源格式规范、兼容、可移植

教学资源格式是资源在网络平台能规范呈现的基本前提。资源格式应满足国家技术标准,同类型资源格式应统一规范,并支持多种类型和格式的资源上传、编辑和开放式资源访问。同时,整体资源和教学素材均要具有可移植性,能够兼容多系统、支持多终端,既能适应PC机,也能支持各类移动终端的访问和使用,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国家、省、校三级教学平台中的嵌入使用,提高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均衡程度和社会认可度。

(六)体现交互性——运行平台体现开放智慧

网络运行平台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载具。运行平台应能实现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互联互动互通,支持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支持用户依据教学资源类型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分组、编辑与智能搜索,支持用户引用各类资源进行搭建与重组积件、模块和课程;同时,运行平台还应能提供对各应用层级的管理、数据监控与汇总统计、教学互动、教学状态分析等管理功能,实现教学者的教学设计可重塑、教学资源可按需重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可控、学习行为可检、学习成果可测,真正体现个性化与开放性。

三、化工高职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模式探索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資源建设模式主要有CEB模式、MES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等。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主持建设江苏省“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精品课程以来,积极探索了化工类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使用与更新模式,形成了具有独特校本特色的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模式,促进了教学改革。

(一)三层递进,创新课程资源建设模式

学校探索建立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用户导向、建用一体”的“互动层←→表现层←→素材层”三层式课程资源建设模式(见图1),实现了建设者与用户间的有效互动,增强了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的内在动力。

1.建立了课程资源校企共建机制。由学校、化工行业企业和IT企业三方依据契约精神,明确各方利益与责任,形成以学校完成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化工企业提供生产案例、信息企业配合制作的共建机制。

2.确立了课程资源建设路径。依据化工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基于“互联网+”的资源技术标准,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包括视频、动画、图片、文本、企业生产案例等颗粒化资源)与项目化教材——建设面向用户需求的微课程、富媒体教材和互动动画等资源模块——优化资源学习平台,层层递进,形成资源建设路径。即:基于行动导向教学,依据化工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与典型工作任务建设课程资源素材与教材;基于用户使用需求,建设在线开放的微课程、适用于移动端的富媒体教材和通关游戏式工艺操作互动动画等资源模块;基于“互联网+”技术,优化以浏览器为容器的学习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可移植性和多终端化,并支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MOOCS、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授课方式。

3.建构了课程资源建用一体与迭代更新的动力机制。从建设者视角看,建设者首先建成面向教学过程的素材层,然后将其整合成用户导向的表现层,以体现“书中学”“做中学”“课中学”,再将表现层平台化形成能进行即时响应和学情分析的交互层;从用户视角看,用户通过交互层表达诉求,建设者对素材层与表现层进行优化以达成用户诉求,用户实质得到的是丰富的素材层(教材、案例等)及整合更新的表现层,从而实现了建设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即时响应和课程资源的交互更新,并达成建设内容与使用需求无偏离。

(二)能学辅教,体现用户需求与开放泛在

1.体现能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以学为主线,适应学习者学的方式和习惯。通常来说,对于高职学生与企业职工培训,其利用课程资源的学习方式与习惯主要有“书中学”“做中学”和“课中学”。

基于“书中学”,将资源库中的视频、动画、图片、音频等有机融入教材体系,建成基于移动端的富媒体教材,可以促成学习者泛在、移动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使得资源使用率得到极大提升。基于“做中学”,融合化工生产案例和技能大赛仿真操作案例,将教材中的操作内容制成基于通关游戏式的化工生产操作互动动画,展现了课程资源对化工生产现场实习教学的替代性功能;同时,让学习者通过互动操作完成项目任务,凸显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职教理念。基于“课中学”,按照工作过程将教材内容、生产及技能大赛案例整理制成微视频,再嵌入资源库的资源,制成在线开放微课程,支持了项目化教学的信息化升级。

2.体现辅教。“辅教”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授对象和教学要求,利用资源库灵活组织教学和培训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和培训目标。为此,我们开发了包括视频、动画、图片、文本、企业生产案例等在内的“颗粒化资源”单体作为课程资源素材,开发了以知识点、技能点为讲解或训练单元的微课视频与工艺操作互动动画作为积件,开发了以二维码扫描识别的富媒体教材,并均可用作教师组课的载体,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自身特点,搭建个性化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对素材、积件和富媒体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指引,以方便用户进行检索、学习和组课。

(三)多终端承载,创新课程资源承载形式

整个课程资源体系实现了多终端承载。课程资源的交互层采用在线网站和APP形式,表现层的富媒体教材、互动动画以及微课程都以浏览器为容器,并统一了课程资源的制作格式,如视频采用mp4格式,互动动画采用HTML5格式,确保了其能够有效嵌入包括在线开放课程、云课堂、资源库网站等的各类教学平台,同时确保了其能有效兼容windows、iOS、安卓等常用用户操作系统,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资源“难以多终端化和移植性差”的问题。

四、基于“互动层←→表现层←→素材层”建设理念下高职课程资源建设的成果应用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10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基于用户导向、建用一体的“互动层←→表现层←→素材层”三层式课程资源建设理念、校企合作共建的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和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建设技术路径,并在学校化工技术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在该建设模式的指导下,化工技术类专业先后建成了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在线开放课程4门,建成了江苏省职业學校能源化工类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和参与了国家首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与化工出版社合作开发了18门化工类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出版富媒体教材5本。同时,这些课程资源在学校主持建设的国家级建筑材料与工程专业资源库中都得到了借鉴与应用。基于专业课程资源体系的建设与使用,不仅促进了化工技术类专业建设、深化了项目化教学改革、推进了教学研究与课程开发,也提升了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化工技术类人才培养质量。“基于用户导向与建用一体的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还获得了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参考文献:

[1]黄黎明.课程资源信息初探[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4.

[2]王竹立.网络教育资源为什么存在“数字废墟”——中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之难点剖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46-53.

[3]周衍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基于42个国家资源库建设方案的统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8.

[4]张芬香.“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其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7(8):63-66.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9年度相关工作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9〕11号,2019-04-26.

[6]雷燕瑞.高职项目驱动式课程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5-78.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互联网+互联网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