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供给”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优化研究

2020-12-07薛丹

职教通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载体创新创业教育高职

薛丹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和“精准供给”的背景下,厘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供给”的内涵与价值,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症结:生态文化供给粗放单一、耦合乏力;师资主体供给队伍薄弱、专业欠缺;课程体系供给模式单一、技术性低。从精准定位培养目标、精准优化师资结构、精准打造课程体系、精准耦合多元生态四个层面进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探索研究,以实现高职学生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

关键词:精准供给;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0-0047-07

当前,随着产业变革、职业更迭、生活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国家在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等方面进入新常态,此时,大学创新对社会的价值越来越引人期盼。扎根区域本土,塑造创新精神,有效解决产业、行业、职业和社会发展难点,是未来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变革的关键点。国家创新发展理念强调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驱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在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任重而道远,反思现状和困境,唯有从“精准供给”出发,突破瓶颈,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目标,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更高质量地创业就业。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供给”的内涵与价值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供给”的内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供给和需求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对统一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认清这一矛盾,通过高质量的供给,促进需求端的转变与升级,最终实现“精准供给”,这也是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其中,“精”强调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适应和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求,提供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制度环境;“准”则强调应针对主体的多元需求,转变供给方式,设计并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架,激发内在创新力,强化行动力,实现创新、协调、共享。

(二)“精准供给”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1.实现高职院校人才的全面发展。国外的双创教育起步早,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知识体系、管理体系,还是实践模式,双创教育系统更完善、水平层次更高。例如,英美国家在教育中提倡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综合素质、实施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理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都去创业,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兴趣、训练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精准供给”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从个体的发展需求出发,积极构建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使高职学生人人出彩,真正拥有自信、自尊、自立的人生。

2.契合职业教育的改革需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然而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扩张、老旧模式中出现了专业设置滞后、重复、低效的供给问题,供给侧既有浪费又有严重缺失,在满足行业、区域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对人力资源创新的需求上,显得力不从心。高职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纠正不合时宜的思想,突破固有思维,尤其是要激发教师团队的创新内生力、领导者的敢为担当力、管理者的服务创新力,进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将重心转移到培育创新型校园文化和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上来。因此,“精准供给”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初衷——培育“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以积极适应新经济、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症结

(一)生态文化供给:粗放单一、耦合乏力

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尚未形成开放、多元、发展的创新创业文化,双创教育理念没有真正融入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和校园核心价值体系中。现有的文化、观念意识与“精准供给”下创新创業教育期待脱节,导致双创教育教学在高职院校中不具备引领性。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信息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耦合,协同育人的双创特色育人体系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必需的土壤。

生态供给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政策制度供给。大学生作为创新驱动环节中的核心力量,因社会经验的匮乏和经费、技术等条件的落后,无法承担作为创新创业活动主体的责任[2]。而作为责任主体的高职院校,存在服务模式同质化问题,服务于双创教育和管理的制度、平台、服务、措施不完善,部门主体之间没有建立融合的、系统的教育服务工作机制,学生在追求创新精神文化洗礼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制度文化的支持保障,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创新性发展。

(二)师资主体供给:队伍薄弱、专业欠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3]。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拥有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团队,是“精准供给”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培育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结构单一;教师信息化素养低,缺少创新思维和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授课形式单一乏味,纸上谈兵。

高职院校双创教师队伍基本是以内部教师为主,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学习力差异大、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欠缺,无法满足双创教育的专业要求。高职院校参与双创的教师更加注重创业项目的成果,即项目立项、参与评比、发表论文、评审获奖等。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需要培育,但是国内缺乏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经验、项目培育经验等,教师系统性、持续性的学习与实践得不到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主体单一、缺乏融合,加上学校给予的经费、物质和制度保障不足,学校要引进相关人才非常难。外聘的具有实战经验的创业者,如成功创业的经理人、企业专家,也只是偶尔来校举办一些讲座、参与项目评审,或者停留在“文本契约”层面的形式合作上,未能产生实质性、长期性效应。信息化产业、校企合作企业、地方企业没有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型教师队伍在结构上的提升。

(三)课程体系供给:模式单一、技术性低

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三大类课程体系:一是通识性创业教育课程;二是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三是相关的创业教育网络课程[4]。然而,受本位主义思想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课程供给匮乏现象。第一,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内容不能滿足社会创新需求。典型项目、创新模块、创业案例少,更新不及时。第二,与学科、专业教学脱节,缺乏联结,缺乏本校的特色创新课,专业教育偏离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第三,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学资源建设落后,大量的教学场地和设施资源没有实现信息化课程的配套要求。

此外,由于顶层设计的缺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课堂与第二课程之间缺乏统一衔接,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融合,无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使得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创新活力。

三、“精准供给”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优化策略

教育部 《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提到“精准推送”“精准解读”“精准发力”“精准帮扶”等,“精准供给”概括性地总结了多年来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内涵,为更有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为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在“精准供给”的时代背景下,以问题、需求、目标为导向,面向未来,促进融合创新,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点。高职院校需要在培养目标、师资结构、课程体系、多元生态等方面作进一步优化。

(一)精准定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由此高职教育正式进入创新发展时期。然而,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存在人才供给过剩、质量低、结构失衡的问题,人才输出质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高职院校要正视难题,拨正观念,认清教育的本质,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深入了解当今学生的内在诉求、行为模式和发展需求,结合数字化时代背景、经济文化环境、区域产业特点、行业发展特色,调整定位,制定具有高职院校本土特色的具体目标。在顶层科学设计、合理治理体系的推动下,高职院校要重新塑造学生的主体角色,全体教师同向发力,政府、社会、行业、家庭高度重视双创的社会价值,使双创转化为先进的社会文化和高水平的生产力。

(二)精准优化师资结构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精准优化创新型矩阵式师资队伍结构是打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的金钥匙。双创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校内培养与校外聘任。放眼未来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动员校内教师全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对教师的人格特征进行评估,建立档案,合理优化教师分工,构建由文化育人型教师、教学型教师、创业实训指导师、服务型教师四种类型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组建创新文化育人师资队伍,促进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用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型一流学校;具有娴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教学型教师承担全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每个专业群挖掘和培养创业实训指导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优势项目、技能创新等需求,开展实训指导、实战运营、跟踪优化等;服务型教师主要进行政策指导、流程统筹、资源整合以及各种创业问题的解决。

姜大源指出,“未来职业发展要求人必须具备跨领域、跨行业、跨职业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既要能够让教师走出去,又要将教师引进来。“走出去”是指要建立教师实训、培训、外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并纳入绩效考核方案中,让教师每年有充分的时间下到企业行进深度考察、岗位锻炼、技术交流,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其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引进来”是指,聘任行业专家、社会知名创业者、优秀创业型校友、社会热点项目负责人等担任创业导师来校授课,或者每年持续举办创业导师直播课、论坛沙龙等。校外导师开设的教育模块要对接校内专职教师的系列课程,采取公选课、开放课程等形式,以此推动教师队伍更加开放、多元。

(三)精准打造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从2002年教育部启动就业创业教育开始,到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高职院校针对自身特点,进一步优化、建立“N+3+X”课程体系。“N”是依托学校已经建有的实训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创新实践基地等,开设N种创新型实践课程模块,列入学生学业积分体系中,使创新创业与专业学业深度融合。“3”是三种创新创业课程,包括面向全校的公共必修课(如创新创业导论、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实战)、面向创业爱好者的选修课(如本校教师开发的双创慕课、开放课程、直播课)、政府推动或者第三方机构合作的课程体系(如SIYB培训、ESB国际创新创业教育)。“X”是指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多种实践课,包括产教合作项目、人工智能体验课、创意设计展示、创业训练营、社会实践,教师工作室项目、创新社团、职业探索、文化集市实践等。“N+3+X”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高职院校师生从单一的教与学走向深度教学,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获得、实践过程习得方面实现“精准供给”,实现创新创业素养、职业能力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四)精准耦合多元生态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应时顺势做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积极耦合多元生态。首先,国家、教育部门要定战略、定方针,高职院校要定规划、定政策、定规范,推进双创教育落地生根。其次,要持之以恒地建设社会投资环境,除了国家的投入,行业企业、金融机构、社会、企业家、校友等应以适当的形式加大对高职院校基础创新教育的投入、捐赠,开展技术创新项目合作,如订单制、学徒制教育模式和创新反哺校园行动等,持续完善社会扶持体系,营造多元主体支持教育的社会价值观,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办学模式。同时,地方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要联合出台政策和法规,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保障体系和税费减免、资金场地优先支持等各项激励机制[5]。再次,要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使创新元素如盐入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要修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从企业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家庭环境中培育创新文化,为高职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创新环境。最后,要依托数字化产业、区域经济、地方特色产业、社会经济优势、学校重点专业等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共享生态环境,在校内外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传承基地、创新平台、开发中心、孵化基地、项目运行团队、体验中心等,让高职学生实际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与运行中来,由企业工程师、工艺大师、技能能手、创业家、专业导师等组成指导团队,培养和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项目在高职院校应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通过传承创新、成果转化,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实现创新“零”突破。

在“精准供给”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深刻反思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品质供给,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长效供给,推动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内涵供给,为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20-08-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姚帆.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突破[J].中国成人教育,2019(23):43-45.

[3]新華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20-06-25].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4]吴玉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悖论检视与破解之道[J].职教通讯,2019(23):36-40.

[5]赵哲,宋丹.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J].高教探索,2018(11):11-17.

[责任编辑   刘素萍]

猜你喜欢

载体创新创业教育高职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