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片区非遗民歌保护现状调查

2020-12-07刘慧郭筱希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慧 郭筱希

【摘要】武陵山片区位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相交地带,在此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有大量的非遗民歌流传下来,犹如一个民族民间音乐的宝库。本文将以其中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从笔者所进行的调查入手,从主要传承人与传承方式、现存的种类与数量两个方面对这一区域的非遗民歌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以便对于武陵山片区非遗民歌保护有所启示。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非遗民歌;土家族;五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32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民族歌剧音乐剧研究团队“中南地区土家族民歌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编号:CSY19047);2019年甘肃省省级重点人才项目“一带一路中塔文化交流与艺术人才培养”课题成果;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基于工作导向的音乐人文基础课程改革实践研究”课题成果。

绪论

民歌作为能够体现出各地风俗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各个地区的重视。而武陵山片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武陵山片区非遗民歌每年都在以极快的速度消逝着,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何展开对这一地区民歌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对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遗民歌保护现状进行调查,从文献研究与自身实践经历出发,以流传现状为切入点,重点讨论主要传承人与传承方式、现存的种类与数量,从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相关文化产业刺激发展和在当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三个角度谈武陵山片区非遗民歌保护。

一、武陵山片区非遗民歌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族人民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分为“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等级不同说明重要程度也不一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最高级,因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有1份,能进入到名单中的都是非常具有保护价值或是十分珍贵的。省级名录有31个,各个省级单位都有,相对于国家级而言重要程度次之。市级名录有334个,县级名录有2853个。民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出发点便是要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特征便是“非物质”,包括口头形式的表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形式、手工艺技能和美术技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立为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得以流传。

(二)武陵山片区非遗民歌概况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四省市相交地带的71个县(市、区),包括武陵山区大部分地带,也包括巫山南部及湖南省雪峰山区等地区,由于山高林密,土家族、苗族、瑶族、白族等9个少数民族在此生活,繁衍生息,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其中的每个民族都有许多丰富的民族音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其中苗族现存的民歌有1000余首,包括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等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飞歌,代表作有《家训歌》《教子歌》等。而瑶族民歌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瑶族民歌一种为念歌,另一种为喊歌,现存有800多首。在白族民间,既流传着大量的小调和山歌,也有各种体裁、形式的叙事歌曲。歌词大都有较严格的句式、格律,尤以“山花诗体”歌词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再如,其中“土家族民歌”于2014年被收录到当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序号为1250,项目编号为Ⅱ-156,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报。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传承人为向汉光,同样被收录至名录当中。

总之,武陵山片区这一区域山高水险,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为文化艺术的保存与流传提供了条件,而众多的民族文化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丰富多样的艺术种类在此形成,其民族文化得以在此较好地保存与流传,使武陵山这片土地成为民族文化的宝库,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探索它独特的魅力。

二、五峰土家族非遗民歌现状

(一)五峰土家族非遗民歌现状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是一个土家族自治县,这里有着十分丰富的土家族民歌,被誉为“山歌之乡”,五峰土家族地区民歌的传承方式主要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由于土家族语言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土家族民歌通常采用土家族语言和西南官话两种语言进行演唱,将生活中的语言经过提炼和夸张变形就形成了土家族民歌特色的旋律和咬字行腔方式。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其中许多都已经失传。

在去年,笔者来到五峰县进行采风,得以有湖北土家族歌舞剧团帮忙引荐介绍,见到了不少五峰的民间艺人,有幸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并与他们探讨交流。在观看演出前,歌舞剧团的张团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节目的背景及内容。以“南腔北调”为例,南腔北调其实是南曲里面的两大腔系,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音乐个性较强的一种说唱艺术,流传到五峰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五峰的艺人又把当地流行的音乐元素融入到曲中,例如用当地的方言,依字行腔,其特点就是字少腔多,即词不多,但韵腔非常长。且南曲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曲种,为何说它高雅呢?一是在过去都是文人雅士,如行医郎中、教书先生等有文化的人才能够演唱;二是它的文詞华丽严谨,韵腔也十分讲究。在古时,南曲是不可轻易听到的,它要求夜不静时不唱,有风不唱,白手不唱。南曲中一种称作南腔,亦可称为南曲,现在人们所说的南曲也大多指的是它,大概有70-80种曲牌。且有两种板式,一种为一字板,还有一种为四眼板,即一板三眼,但在演奏时会空一眼。另一种称为北调,北调非常少见,流传到现在仅存一曲,名为《寄生调》。

在当地我所欣赏到的南腔曲目为《关公辞曹》,是南曲中的经典曲目,由于年代太久远,30多年来几乎无人能完整演唱,而如今由五峰非遗保护中心整理后复排演出。另一首曲目是北调曲牌《寄生调》中的《悲秋》,此曲表现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心中的哀婉幽怨之情在曲声中丝丝渗透,百转千回,绕梁三日不绝。

还见识到了当地的非遗器乐合奏“打溜子”。打溜子在湘西那边的土家族称为“打卜七”,在五峰地区叫作“打家业”。而打溜子这个名称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时,专家学者根据它的音韵和艺术特色定下的。它的主要乐器是钹、土锣,所以也称溜子钹、溜子锣。溜子的曲牌都是以动物的习性来命名的,例如八哥洗澡、河马打嘴、凤凰展翅等。主要是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比如用锣模仿牛的叫声,用钹模仿水滴声、风声等。打溜子在五峰生活中非常常见,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新年传灯、送葬、小孩抓周、婚丧嫁娶等都有打溜子的身影。

在五峰土家族非遗民歌的传承过程中,每个年代都有传承人在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较为著名的五峰土家族民歌传承人万戌姐,还有杨南甫是五峰民间少见的资深秀才歌手,以擅长演唱丧鼓歌、五句子歌,善讲民间故事著名,曾引领白鹿庄及周边歌手,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即深受其影响,刘德培传承的很多歌谣、故事都是从杨南甫处学得,再经过其自身的加工重新组合改编而成。

进入21世纪之后,涌现了一批新的传承人,如祝凤池、王静、黄平等都是较为出名的五峰土家族歌手,正是因为有一代代音乐人的传承与努力才使五峰的土家族非遗民歌能够代代相传。

(二)现存的种类与数量

五峰地区的土家族非遗民歌的种类和数量都十分丰富,贯穿到当地土家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出当地生活的民风民俗。现存有民歌1300余首,其中150首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另外,学者胡德生2004年整理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艺丛书·民间歌谣》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要有时政歌、劳动歌、情歌、红事(婚嫁)歌、白事(丧葬)歌、历史传说歌、长篇叙事歌、生活风情歌、儿歌童谣等。时政歌主要跟历史相关,主要现存的为近代抗战题材,包括《红军威名震五峰》《穷哥翻身头一回》等,劳动歌主要跟土家族人民日常劳动生活息息相关,而歌名也十分通俗易懂,如《打猪草》《抬丧号子》和《有的种田真好玩》。而情歌则是现存的五峰土家族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这也充分反映了爱情在当地土家族人心中的地位。而婚嫁歌也是内容十分丰富的一种,音乐贯穿了婚嫁整个仪式的全过程,包括过礼开盒、陪十姊妹歌、升号匾词、哭嫁歌、酒令词等。丧鼓歌分为跳丧鼓和坐丧鼓两种,而儿歌童谣也十分有趣,包括《胡椒花椒》《三岁大的伢会唱歌》等作品。这些作品都被完整地收录于相关的书籍中,得以文献的方式流传。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五峰地区的土家族非遗民歌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十分丰富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优秀民歌消逝在了历史长河中,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势在必行。

三、武陵山片区非遗民歌保护的改进建议

(一)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

武陵山片区有着丰富的非遗民歌资源,保护好这片区域的非遗民歌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而在保护武陵山片区非遗民歌的过程中,各级文化部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拨款的专项资金对于保护非遗民歌也十分重要。财政部、原文化部2012年印发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给予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的资金,大力支持保护工作,2018年,中央财政非遗保护地方转移支付经费达7.2598亿元,用于收集整理非遗、支付传承人的文化活动等开支。

对于目前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靠国家和各级有关部门所提供的资金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要寻找另外的途径补充资金的不足,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发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才是长久发展之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需要政府部门的提倡,比如提倡在当地的婚丧嫁娶中使用当地的传统礼仪和民歌,保留地域特色,把濒临消失的珍贵民歌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保存和传播。

(二)相关文化产业刺激发展

非遗民歌的健康发展和流传,面对的冲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味抛弃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非遗民歌在文化产业中进行发展,能够使非遗民歌产生经济价值,从而真正做到自力更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非遗民歌的发展中,发展非遗民歌相关文化产业,包括旅游业和演艺行业等。

武陵山片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这是一块引人入胜的神奇沃土,這里有沈从文笔下神秘的边城——凤凰古城,有鬼斧神工的张家界,有神秘莫测的神农架,有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司城遗址,每年吸引着中外游客一览它的风采,来到这里的游客希望能看到独特的民族风情。而这一地区也是贫困地区,因此,这一片区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既是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非遗民歌作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可以在旅游中作为特色项目进行开发,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如恩施市旅游文化行业中较为出名的大型山水实景剧《龙船调》,便将土家族的风情和文化进行改编,在实景剧中进行展现,剧中有丰富的非遗民歌,而非遗民歌也在其中充分发挥了其经济文化价值。

让非遗民歌融入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不仅让游客能够欣赏到非遗民歌的美,更能看懂非遗民歌是在多种场合下的不同表现。这也为武陵山片区的非遗民歌传承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赋予了艺术生命力。旅游业的兴起为非遗民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实现非遗民歌的经济文化价值创造了商机。

(三)在当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武陵山片区虽然地跨四省,但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著名音乐教育家谢嘉幸教授曾发表了文章《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从标题中我们便能看出学会演唱自己家乡的歌曲是当今教育界十分提倡的,作为武陵山片区当地的中小学应该让孩子们多接触自己家乡的非遗民歌,感受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文化。

而在当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其一,营造相应的民族文化校园环境,对于当地中小学,可以在校园中多播放当地非遗民歌中的童谣和适合中小学传唱的歌曲,营造相应的文化环境;其二,编写非遗民歌校本教材,供当地音乐课堂使用;其三,可以请非遗民歌的传承人到中小学校园中进行展演和讲解,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本地区非遗民歌的传承情况。

这不仅能够增强当地中小学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为他们今后弘扬本民族文化埋下种子,这也能为当地非遗民歌的传承寻找一个更好的途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武陵山片区是一片文化热土,许多非遗民歌在这里犹如一颗颗洒落的珍珠,真实地反映了这片区域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当地少数民族发展变迁的活化石。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民族之林能够得以立足,正是因为我们有着与别的民族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音乐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重视非遗民歌的传承问题,在自己的专业能力范围内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保持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使民族音乐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代代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非遗民歌的传承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特约评论员,知新.让非遗传承更有生命力[N].西江日报,2020-04-20(4).

[2]孙正国.非遗保护的文化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3-25(7).

[3]李敏,王宇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护述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1):105-109.

[4]何银春,谢静,梁越.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1):84-92.

[5]肖红青.武陵山片区一体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2):13-14.

[6]杨琴.全域旅游助力武陵山片区脱贫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1):186-187.

[7]谌晓.湖南湘西土家族民歌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99):253-254.

[8]彭延波.土家族民歌声乐情态的结构“画像”[J].艺术评鉴,2019(21):27-28.

[9]于国良.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9-10.

[10]向华.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1]粟茜.湖北省五峰县土家族婚礼告祖仪式音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12]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35-39.

[13]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编.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艺丛书民间歌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15]金英,张金石.基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0(14):45.

[16]辛霖.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大众文艺,2020(9):166-167.

[17]罗全.人类学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档案价值分析[J].档案管理,2020(3):82-83.

[18]郑杰.浅析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恩施土家族为例[J].漢字文化,2020(3):44-45.

[19]谭晓华.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的影响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2.

[20]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

[21]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作者简介:刘慧(1968-),女,辽宁彰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郭筱希(1998-),湖北荆门,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土家风情惹人醉
“踢鸡”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