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0-12-07原鹏程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德育

◎原鹏程

音乐能够展现出人们实际生活的情感,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集声乐、歌唱、鉴赏、乐器于一体,能够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们带来听觉的享受;也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人们还可以通过音乐去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音乐属于一门必修课,再加上音乐具有较强的魅力与感染力,所以音乐教师就能够通过音乐的这些特征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初中音乐教师能够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去教给学生鉴赏音乐、唱歌等,通过音乐的特征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震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教师要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应该在学生的学习之中及时对他们的言行进行指导。学生很容易去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那么教师自身就应该要先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中虽然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但是也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所以初中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德育,那么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教师也要建立良好的形象,用文明的语言、乐观的心态、激情的歌唱等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无形中被影响,尤其是音乐教师的道德行为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总之,初中音乐教师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要起到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真正地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

在音乐教材中包括很多丰富的德育主题,比如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等。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要讲解音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该渗透德育教学,把德育理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开展高效的音乐教学。对于人教版的初中音乐教材来说,德育思想教育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歌唱祖国》《红旗颂》等,爱国主题非常突出,是一种显性的教材内容;在教材中,还有一些隐性的德育思想教育内容仍需要教师去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如《青春舞曲》,来让年轻人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这属于一种隐性的教材内容。当然,在教材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德育主题,能够通过《友谊天长地久》《长大后我成了你》等,感悟友情与亲情。尽管歌词并没有多华丽,但是却对友情与亲情进行了赞颂,学生从音乐中也能够感受到其寓意,能够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三、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德育魅力

有效、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参与音乐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音乐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给德育教育加分。初中生通常都具有自制力差、活泼好动等特征,所以经常会觉得理论教学比较枯燥。而很多初中音乐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不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所以,初中音乐教师应该要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德育魅力,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或者游戏教学等方式去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能够给学生展示声音、图片、视频等,可以带给学生听觉与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初中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保卫黄河》时,就能够通过多媒体去向学生展示黄河的照片,让学生感受黄河永不停息的精神;教师也能够播放一些黄河的视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在之前的初中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把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在讲解学科基础知识上。音乐教师同样如此,其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忽视让学生去拓展延伸已经学到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甚至减少了音乐教学的价值。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那么就应该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展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比如,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春游》时,就能够先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并让学生思考其特点。在教学完成之后,就能够组织学生开展以“春游”为主题的音乐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音乐知识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并在课上进行表演,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可以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让学生热爱所有美好的事物,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所以,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要充分挖掘音乐中的教育因素,充分施展音乐的情感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德素养。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