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中视障大学生帮扶服务的现状及对策*

2020-12-07朱宁薇徐秋濛夏宝妹

山西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视障盲文残疾人

朱宁薇 徐秋濛 夏宝妹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问题的提出

1994 年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即融合教育(台湾学者译)。[1]。融合教育要求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所有人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它强调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核心内涵[2],反对传统的隔离式的特殊教育。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施,支持体系较健全,有高等教育需求的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享有同等的高等教育权利。这些国家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力的经济支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相对成熟的中小学融合教育基础。例如美国设有全纳教育重建中心,在盲生入学之初,就融入健全学生中进行全纳教育,并享有较高水平的支撑服务,盲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所想学习的高校和专业,可选择的范围广泛[3]。残疾大学生生活、教育、康复和就业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具有制度化、个性化、系统化、多样化等特点。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实施多由普通高校承担完成。自上世纪80 年代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已有十几所普通高校通过单考单招政策招收残疾人进入学校学习。同时,有部分视障学生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校就读,如长春大学设立特殊教育学院视障班(推拿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有随班就读的视障大学生;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为南京特师)招收视障大学生进入应用心理学及特殊教育(师范)等专业随班就读。

随着融合教育在我国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视障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针对目前高校视障大学生帮扶制度以及支持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从视障人群和普通人群两个角度开展调查研究,力图发现当下视障大学生的困难,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高校融合教育的顺利实行。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南京特师等高校的视障大学生及其普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视障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0 份,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达100%,其中全盲12 人,低视力8 人。对普通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31 份,问卷全部收回,剔除无效问卷7 份,有效率达94.7%。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根据南京特师视障大学生融合教育随班就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自编调查问卷《高校视障大学生帮扶现状调查》,并请有关教育专家、融合教育班级的普通大学生及视障大学生对电子问卷的可读性*和适宜性进行评定,予以确定。共设置两套调查问卷:问卷1 发放给视障大学生,问卷2 发放给普通大学生,分别调查对视障帮扶现状的了解和认识。

*注:视障大学生使用读屏软件进行可读性评定。读屏软件是专为视力障碍者设计的屏幕朗读软件。

2.施测方法

制作网络问卷,采用线上自填式问卷法。

三、研究结果

(一)视障大学生对帮扶现状的态度及认识

1.无障碍环境

调查显示,80%的视障大学生对目前学校无障碍环境基本满意,20%左右表示不满意,具体问题为盲道的占用和缺失;电梯无语音提示;校内车辆通行存在安全隐患等。

2.帮扶方式

根据调查,45%的视障大学生多依靠班级同学帮扶,5%的视障大学生由家长陪读,其余60%尚无固定的帮扶服务,独立设置视障班的视障大学生多为互相帮助。整体上,视障大学生接受帮扶的方式尚无统一且固定的支持服务方式。

3.视障大学生帮扶服务关注内容

调查显示,其目前最关注的帮扶服务在出行、生活和学习方面,分别占55%、45%、30%。娱乐体育占15%。

4.视障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求助方式排序

根据求助方式排序平均综合得分显示,视障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最先求助于同学,其次是家人、老师、学校相关部门和网络。

(二)高校普通大学生对视障帮扶的态度及认识

1.普通大学生对融合教育模式的态度

关于实行融合教育模式,被调查者中,76%表示支持,21%保持中立,4%不支持融合教育模式。调查表明大多数人支持融合教育模式。

2.普通大学生与视障大学生的相处意愿

总体来看,普通大学生与视障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意愿极高。被调查者中,94%愿意共同学习,79%愿意共同生活,99%愿意为视障者提供帮扶服务。

3.普通大学生与残疾人的接触经历

关于是否与残疾人有过接触的经历,62.9%的被调查者表示曾有接触经历,37.1%表示从未接触过残疾人。在接触过残疾人的被调查者中,大部分学生是在学校或志愿服务中与残疾人接触。

4.普通大学生对无障碍环境的了解情况

在无障碍环境的满意度调查中,34.68%的普通大学生不了解无障碍环境,对无障碍环境不满意的人数占23.39%。大约有60%的普通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视障帮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无障碍环境的不完善。

(三)目前高校视障大学生帮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根据视障大学生(被帮扶方)和普通大学生(支持方)调查结果以及视障帮扶实践总结,目前高校视障大学生帮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无障碍环境

学校无障碍环境不完善、发展滞后。如盲道的占用甚至缺失,盲文标识不清晰,电梯无语音提示,校内车辆通行存在安全隐患等。

2.教师素养及专业支持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支持措施不足、专业教材的缺乏这也是局限视障学生选择专业的一道难题。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视障大学生可选择的专业增多,由于专业知识学术性强,目前尚缺相应的盲文教材,且视障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较高,这对融合教育班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校内对接平台

校内缺乏专门与视障大学生对接平台,导致学校及同伴支持方与视障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帮扶服务不够合理和规范,缺乏专业性和完善性。

4.高校间交流平台

视障融合教育高校之间资源缺乏互通共享,缺少良好的交流平台。

5.视障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大部分视障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较为独立封闭的盲校教育,盲校为视障学生提供较为周全的照顾。大部分视障学生住校,很少与家长老师之外的的人沟通,教育环境的封闭,造成视障学生融合能力水平较低。

(1)生活方面。以南京特师为例,学校对于视障学生给予了人性化的管理,采取融合宿舍的形式。目前问题集中在用餐方面,视障学生所需点餐时间长,独立就餐能力较弱。

(2)学习方面。视障学生在盲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障碍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盲用软件难以对数据、图表等完整读取,以致视障学生学习和使用较为困难。

(3)出行方面。大部分视障大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独立出行的技能,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其独立出行的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标准,难以独立出行。

6.课外活动

视障大学生在娱乐与体育方面,活动形式有限,参与度较低。

7.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对视障大学生的心理及精神方面关注较少。视障大学生由于视力限制,参与社会活动受限,缺乏归属感,易引发心理问题。

8.普通人群对视障人群了解程度低

普通人群对视障人群了解甚少,甚至对其存在一定的偏见。对无障碍设施不了解,出现占用盲道等不文明行为。

四、视障大学生帮扶服务的构建、完善对策及实践

针对目前高校视障大学生帮扶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提出相应的构建和完善措施,并以南京特师融合教育班级kf1605 班为例,从学校、学院、班级、同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帮扶服务的探索性实践。

(一)加大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

排查评估校园无障碍通道、电梯、盲道等各项设施,完善图书馆、教学楼电梯语音功能,在教室旁安装盲文门牌,完善学校建筑导航定位系统。

(二)视障大学生学业支持系统建设

1.成立校级视障融合教育资源中心

视障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是实现高等融合教育的重要支持机构,能够有效调动学校资源,负责解决视障大学生入学、学习、信息资源提供等相关工作,是视障大学生与学校、各个高校及社会之间的沟通平台。资源中心在盲文教材建设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融合教育班级的同学一起将各专业书籍扫描校对,制作电子教材。目前已经完成应用心理学专业、特殊教育专业、音乐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电子教材的制作。资源中心在与其他院校和省级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发展了江苏省视障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

2.考试支持

目前试卷形式包括盲文试卷和电子试卷。但专业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的学术性,使得盲文试卷从制作到批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且部分专业术语难以表达。而信息化测评使考试工作更加科学省力。另为视障学生单独准备考场,配备监考教师并合理延长考试时间。

3.师资专业化建设及教师支持

有责任心、有爱心、具备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保证,任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育支持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师资培训工作非常必要。与普通学生相比,视障生在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程度更高。授课过程中,教师需有针对地制定IEP 个别化教育计划,调整教学方法,主动沟通,了解其学习需求,解决疑问,建立自信[4]

(三)资源提供及设备支持

南京特师图书馆专门设立盲文阅览室,供视障大学生使用。其规模和藏书均位列国内高校前列,室内有大量的盲文书籍及盲领域先进的学习和娱乐设备,如点显器、盲文学习机、盲文打字机、盲用电脑、盲用扑克及盲用象棋等。所在学院也为视障大学生提供了录音笔、点显器等工具。

(四)专业的班级同伴支持

南京特师康复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1605 班同学们经过定向行走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后,在日常生活中对班级的视障同学实行轮流一对一帮扶制度。当视障大学生遇到困难时,帮扶同学提供及时适当的帮助。通过这种帮扶支持,不仅能够让视障大学生与全班同学亲密接触,增进感情,帮助其快速融入班集体,也让普通同学在帮扶实践中学习融合教育知识,共同成长。

(五)社团支持

学生团体或残疾人群体的支持可以增加视障大学生的归属感[5]。南京特师设有多个相关的社团,如布莱尔盲文社、微光青社、曙光社等。其中视障帮扶社团——曙光社,主要由视障融合教育班级组成,招收志愿者,形成交流平台,帮助视障大学生和融合教育班级解决各种问题,共同积累经验(如利用微信平台为盲生制作食堂电子菜单)。社团生活让视障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了解接触社会,丰富课余时光。

(六)能力提升训练

视障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方面支持外,还应提升自身融合能力,学习相关技能。

1.盲用信息技术培训

南京特师为视障大学生专门配置盲用信息技术课程,针对视障学生计算机使用、手机使用、资料搜索、办公软件使用进行训练和提高。尤其是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学习和考试过程的无纸化操作等。提高视障学生此项能力,不仅能提高其学习能力,还可以拓宽交流渠道,促进对外沟通,从而帮助其融入社会。[6]

2.独立出行训练

独立出行是视障人群融入社会的必备技能。南京特师为视障大学生以及融合教育班级学生开设专业的定向行走讲座和课程,并积极联系视障相关公益机构开展独立出行技能培训。如金盲杖视障奇葩成长营(南京站),邀请杨青风、蔡聪等在独立出行方面经验丰富的盲人导师,为视障大学生作出行指导及精神引导。

(七)开设适宜的体育课程

南京特师为视障大学生提供了体育保健课、太极拳、盲人乒乓球等适应性的体育教育,以确保其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同等的教育与运动训练,享有体育运动的快乐。[7]

(八)心理咨询与辅导

印度一项研究中发现视障学生心理生理障碍与焦虑、挫败感、攻击性和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视力受损的学生表现出心理和心理上的严重问题。[8]关注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情绪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南京特师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实行个人信息档案管理,定期为他们服务,进行相关辅导,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九)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

南京特师为本科生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课,加强就业指导,鼓励视障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增强求职技巧,提升职业技能,增强择业竞争力。并积极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升学就业做充足的准备。

(十)普及视障知识,提高社会融合度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积极使用媒体平台,开展社团活动,如微信公众号NJTS-XD,拍摄视障相关视频,普及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视障人群。

五、结语

目前我国对于视障大学生高校帮扶的研究较少,此次调查发现,随班就读的视障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显露出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其教育权无法有效保障、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体系规范、无障碍设施建设滞后、教学支持措施不足、同伴支持缺乏等方面。大部分高校无专门机构管理和服务视障大学生,教职工缺乏对视障大学生高等教育政策的了解,支持服务缺乏主动性及规范性,严重影响视障大学生融合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将残疾人高等教育置于融合教育环境之中,提供适切的支持与服务,对实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促进残疾人素质提高、融入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在社会和学校的支持下,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竞争,获得工作岗位,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这是高等融合教育的期望。[9]

本项目针对我国目前高校视障大学生融合教育帮扶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为促使视障学生随班就读的班级能更好的共同生活学习,自编调查问卷《高校视障大学生帮扶现状调查》和访谈提纲,开展我校视障大学生帮扶管理与服务现状调研,从多个方面给予更加科学合理的支持服务构建实践,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研究过程中,我们探寻了帮扶的真谛,与视障大学生们一同成长,认识到真正的帮扶在于助人自助,如何提高视障大学生拥有面向社会、独立生存的能力,是帮扶中的重点。改变以往无微不至但封闭的帮扶,使帮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增强其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的视障大学生,她们从帮扶制度研究前的难以独立出行、独立学习,到目前自立自强、融入社会,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真正的融合教育成果。

我们通过实践,提出了视障大学生的帮扶新理念:助人自助,提高视障大学生面向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从帮扶支持到其独立自主。这才是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中针对视障大学生帮扶服务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视障盲文残疾人
制作盲文书籍,点亮黑暗世界
Making Braille children
盲文纸冲压回弹预测及试验验证
基于情境教育理念下的视障化学课堂实践
韩国首推盲文护照
我骄傲
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软件化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