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路径探析

2020-12-07杨旭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受众

◎杨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贯彻落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卓越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学界亟须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若要发挥关键作用,不仅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青年学生真正的信仰和日常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功能及其时代使命以新的视角和思维进行认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培育作为中心环节和课程之魂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有高度的课程变得更有深度,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年学生思想需要之间的有效对接。

一、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微时代下信息生产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获得用户关注。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自由的信息接收终端。微时代的到来,由于传播速度更快、使用方式更灵活、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所以一经问世很快就抢占了传统的纸媒市场,手机、电子平板、电脑都可以作为信息接收终端为受众服务。第二,传播内容“精简化”。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非常快,这就决定了他们一天中所能够用来进行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从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来”,而微时代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恰恰拒绝了冗长沉重,为人们打造了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模式。

二、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传播的新态势

(一)“网状传播”的辐射性

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它们的受众群体及传播形式相对比较固定、单一,有自己固定的受众群体,无法同时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相反,“全媒体”的传播融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同传播方式,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同时性的网状化传播,集中表现为不同媒体同时把信息传播给需求迥异的受众,从而完成媒体交叉、平台转换、渠道位移的全方位、网状化的传播模式,实现“全媒体”的全载体、全过程传播。

(二)信息时效从延时到即时转变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全时性改变了传统间歇式、断续式的传播过程,实现了传播的即时性、持续性,即在任何时间位置上纵向集中归纳发展过程的全部信息。这种传播方式保证了信息的新鲜感,瞬间可将其传达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同时可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最大限度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从而激发人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传播效率和传播质量。

三、微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现路径

(一)发挥微博力量,用微博连心

首先,传播者要从意识层面抓起,重视微博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提高使用微博引导舆论的频率和力度,化微博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得力工具。其次,在打好相关的思想基础后,更要及时付诸行动,不仅要进一步加快党政机关和各级党员的微博账号开通步伐,还要开设专门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专用微博账号。

(二)创新网络教育教学平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理论。基于此,在新时代,运用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网络教育教学空间中,实现网络空间教学信息流通和交互共享,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生动有效地展现其教育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以博得受教育者的认同。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或信息平台进行建设和监管外,还要掌握和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网络舆论主阵地,并从整体和大局出发,深入把握新媒体之间传播“声音”的特征和形态,加强纵横向之间的联动教育,让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网络空间更纯粹。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任务仍然艰巨,但是微时代的到来,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插上了双翼,也让众人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绽放和力量。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受众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