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财务档案管理中信息失真预防及控制措施

2020-12-07李洁

山东档案 2020年1期
关键词:电算化财会会计工作

文·李洁

在财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会计档案信息失真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大令人担忧。会计档案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因此,如何治理会计档案信息失真、提高会计档案信息质量,是企业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或有效控制。

一、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对财会基础工作认知不足、行为不谨

财会基础工作对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是间接的,在一般人眼里就是收收支支、记记录录。因此,有的单位负责人平时不重视会计工作,认为会计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到年底理清帐就行了。有的单位领导认为会计工作简单容易,什么人都能做了,因此不注重高素质专业财会人员队伍的培养,导致一些会计人员“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培训,搞不清科目、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使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会计制度要求不相符;有的会计人员虽然学过财会知识,但忽视新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的学习,其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也有的会计人员虽会计核算的能力较强,但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不认真执行制度,不按规定办事,降低工作标准,造成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不严谨。以上种种对财会基础工作认知上的不足和行为上的不严谨,皆会成为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的诱因。

(二)蓄意造假引发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

有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会在会计数据上做手脚,导致假账真算、真帐假算、虚盈实亏、虚亏实盈、账实不符,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等目的;有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或账目混乱,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使用凭证和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还有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等。这种人为造假行为,也是引发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三)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有些上级主管部门没有担负起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是否合规、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等的监督、检查职责,使基层单位的会计工作处于无人问津、无人监管的盲区。有些上级主管部门虽然做一些检查,但大多是专项检查,经常是走过场应付一下,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这就导致某些单位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的隐患始终处于蛰伏期,不易被发现。

二、控制财会档案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财会环境

首先,要对财会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长期的职业道德教育,采用职业道德教育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以增加财会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感性认识。其次,要加快建立企业、单位、中介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信用档案,鼓励守信守法者,惩罚失信违法者,以促进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执行能力。再次,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教育作用,加大媒体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宣传诚信思想,披露失信违法典型,提升财会人员对诚信的敬畏感,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尊崇诚信的优良环境。

(二)建立现代财力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切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杜绝决策中出现的“一人堂”现象,减少会计工作因某人操纵而造假的可能性,优化会计环境。二是建立与现代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即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使之有效地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档案信息的真实准确、合法有效,这是治理会计档案失信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在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上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分工科学、职责明确,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以减少作弊的可能。

(三)继续推行和完善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政府部门或企业产权所有者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或企业产权所有者监督国有单位或集体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制度。这种制度下的会计人员,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均由政府部门或产权所有者负责,因此会计人员在受委派单位中能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真实地反映单位的经营核算、成本费用等经济状况,代表国家利益或企业所有者权益,对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地反映和监督,有效地杜绝企业经营者腐败、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也能较好地解决会计档案信息失真问题。

(四)强化法制监管 加大处罚力度

要建立健全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应对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财会工作。要强化法制监管,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会计档案信息因人为造假而造成损失的,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刑事追究或民事补偿,并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要应进一步加大对会计中介机构的整顿和规范,强化会计行业自律性监督体系,加强会计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以法制的形式维护会计档案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新技术条件下的防范策略

1. 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执行主体的控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连网技术广泛应用干会计电算化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执行主体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因此,通过加大会计财务软件的研发力度、加强计算机软硬件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网络环境的管理与维护等手段,可以保障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互连网运行上的安全。

2. 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操作的控制

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操作主要包括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输出。对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过程的控制是保证会计核算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只有经过核准的会计业务经过正确的输入,进行恰当的处理和运行,并及时的输出,会计核算系统才能实现自身的目标,才能确保所存档的信息真实可靠。因此,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比如凭证格式标准化控制、凭证顺序号控制、凭证审核控制、重复输入控制、对应科目合法性控制、保留审计线索控制,修改痕迹控制、数据备份控制等,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操作正常。

猜你喜欢

电算化财会会计工作
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趋势探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分析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与就业发展研究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在校生勤工助学相应时间不计入会计工作年限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挥财会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