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12-06李超韦蔼玲吴泽力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建筑构造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李超 韦蔼玲 吴泽力

摘要:《建筑构造与识图》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群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必备课程,也是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从课程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方面探讨课程的改革方案与实施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建筑构造;施工图识图;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建筑结构构造知识。该课程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毕业后指导生产施工、进行造价预算等工作的必需知识。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也更加契合新时代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1 教学现状

《建筑构造与识图》具有课程内容覆盖广、应用性强、知识内容变化快的特點[1-2]。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门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1 教材内容滞后

目前该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更重视知识框架的系统性,但忽略课程内容滞后于时代技术发展的问题。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都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在不断更新,对应的生产工艺、施工工艺、构造做法和规范标准也在与时俱进[3]。相比而言,教材的内容中仍然会出现一些较为过时甚至已经淘汰的建筑材料和做法。以“建筑防水”为例,以石油沥青油毡作为防水材料的防水处理方式早已淘汰,而部分教材仍然保留此种做法;而对于有较大发展前景的装配式建筑构造的相关知识,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较低。

1.2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示课程内容抽象且枯燥,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长时间理论讲解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走神瞌睡的现象。课堂缺乏吸引力,首先与课程自身内容有关,构造与识图等知识具有一定理论性、枯燥性[4]。投影知识部分需要集中注意学习点、线、面的投影特性和形体三视图绘制,这部分内容抽象性较强,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在建筑部位的构造做法和要求部分涉及构造分类、工程材料和工程做法等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大量记忆,使学生进一步失去学习兴趣。

其次,教学手段传统。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主流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多维化的教学思路,多媒体教学只是扮演了搬运工的角色,将课本内知识点搬运到PPT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仍局限于提问回答的传统模式,缺乏教学互动,这也间接导致了课程学习效果不佳。而对于构造原理和构造内容感性认知部分则相对欠缺。

同时存在着与实际工程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以课堂教授为主,缺乏项目化实践性教学内容[5]。即使在实训练习部分,徒手绘制施工图的练习由于缺少动手实践和实物对比,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致使学生在图纸认知和真实工程认知之间存在隔阂,学生缺乏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能力。

1.3 考核体系陈旧

“教-学-考”的学习考核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日常监督学习方式主要以课堂考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实训报告构成,最终学习成果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计算。但课堂提问具有随机性,缺少对大多数同学学习状态监控。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学后考核方式,也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突击作业、突击备考的现象。而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缺乏细致的考核方案。“一刀切”的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也缺乏对学生学习动态监督。

2 教学改革方向

2.1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旨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各行业输送高素质产业生力军。因此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将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教学的导向,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原则,对相关系列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支撑。为更好地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需对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职业发展和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得出不同岗位对于职业能力的不同需求,以及相应职业能力对于《建筑构造与识图》的课程内容要求,明确本门课程是通过学习训练,使学生达到掌握建筑构造和结构构造及一般规范要求且能够准确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手绘三视图的能力,详见表1。

2.2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在保证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实训实践课时,加强动手能力训练,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涵盖对实物三视图的绘制、实际建筑构造做法的区分与理解、实际工程结构构造的辨析、工程图纸对照实地观察辨认等。

2.3 以多维化教学方法为手段

将板书、多媒体影像、现场观察、模型制作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堂课中将多种教学方法并行使用,改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问题,增加趣味性。将网络平台教学等手段作为辅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共建共享,促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3 教学改革方案

3.1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新梳理《建筑构造与识图》的课程教学标准。以企业的素质要求和岗位技能需求为方向,坚持够用、实用的教育原则,修订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实践化。首先将教学内容各部分进行划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建筑形体表达、建筑构造知识、结构构造知识和施工图实训,各部分内容细分如表2:

将各教学模块分为若干子模块,对于各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则以实际施工工艺、建筑材料实时发展为基准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模块一为例,建筑形体表达包含内容较多,占用课时较多,可在满足学生掌握基本投影知识的前提下,对一些较深较难且缺乏岗位需求的内容进行压缩,将深入学习的部分建设成为在线共享课程,对于投影知识有学习兴趣的同学可以将在线课程作为学习补充。而模块四是检验前期学习内容的部分,也是真实工作需求的知识,学习内容和实训次数可以进行适当增加。

其次,将各个模块的知识点融入真实项目案例之中,在讲解案例过程中讲授各子模块的知识内容。知识点的项目化、实际化有助于拉近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距离,而将教学内容的实践化则更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构造的目的。

3.2 教学方法改革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原则,丰富教学资源,采用任务化、项目化、实践化等方法进行教学。建筑构造和识图是认知类的学习内容,将建筑各部位构造建立三维模型并制作全景图,可以从360°观察构造细节,并将模型与施工图纸相对应,提升感性认知。

将实际项目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增强构造识图的相关训练,每部分训练具有特定知识导向,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相关训练任务,实现教学内容的任务化、项目化、实践化。对于识图实训部分,采用“实际工程图纸+实地观察+手绘施工图”的模式进行强化训练。在模型制作的实训中,以梁施工图模型制作实训为例,在经过平法绘图规则的理论学习之后,将某工程梁配筋施工图作为实践对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不同梁模型制作作为任务点分发任务,在学生完成模型制作后,以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方式进行成果考核,如图1所示。

3.3 考核体系改革

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立体考察。利用平台软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小组讨论、实训实践等进行全程成绩跟踪记录,实现成绩动态观察,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动态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形成过程考核机制。

注重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占60%,期末结果性考核占40%。其中各部分考核形式所占比例详见表3。

4 结论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改革应从根本上认识到以学生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各类型教育手段,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对于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占伟,卫国芳.高职“建筑工程图识读”课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4):141-142.

[2] 邹燕,李永生.高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改革[J].四川建材,2019,45(3):242-243.

[3] 張威琪.高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6):40-41.

[4] 宋丽婷,邱小文.关于高职高专《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课程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9(13):161-163.

[5] 银清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225-226.

猜你喜欢

建筑构造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