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与“四个自信”的关系

2020-12-06赵青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国情认同感

◎赵青

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一、历史学习的重大意义

历史指的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有中职生想当然地认为,历史既然已经是发生过的,过去了的,那么历史学习似乎也就没有意义?答案显然是否定。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分析:人类之所以不断向前发展,是因为人们懂得总结过往,从已经发生的事迹中,从实践过的活动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在后续的生活、生产中规避风险和缺陷,“趋利避害”的提高效率,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分析: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国之不存,何以家为?国民尊重本国历史,学习本国历史,从本国历史中汲取营养,提高民族认同感,有家国情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大灾大难面前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这样的民族才能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事实上,世界历史舞台上长盛不衰的民族,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轨迹。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分析:对于个人来说,读史可以明智,可以启迪智慧。在学习历史中丰富知识储备,与智者对话,借鉴前人的方法和经验,从而查缺补漏的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而回顾自我,学会反思自我,才能对做到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总而言之,人类对历史有情怀,国民对国家有情怀,个人对已往有情怀,社会才因此而不断发展,国家才因此长盛不衰,个人才因此自强不息。

二、家国情怀与“四个自信”的关系

(一)家国情怀中的使命感与道路自信

自鸦片战争敲响中国封闭国门后,西方列强争先恐后侵入我们的国家。列强的侵入客观上唤醒了我们的国民意识,叫醒了沉睡中的雄狮,但主观上对千千万万的国人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百余年来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当前,有了前进的方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们就能坐享其成或者说坐等幸福生活的降临?绝不是。道路自信在坚定了我们前进方向后,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广大学生群体,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我们的中职生也应努力学习,提升自我,这样在进入社会后,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祖国做贡献。道路自信强化了中职生们神圣的使命感,而这正是中职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重点渗透的一种人文理想。家国情怀中的使命感延伸和拓展了道路自信,这是两者的关系体现,也时刻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古代君子以修、齐、治、平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君子践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先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其次是管理家庭,再次是治理国家,最后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怀九州万邦的伟大抱负。诚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或者说适合治国平天下,但中职生们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在内心深处怀有集体、社会、国家的使命感。有家国一体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永远只想着自己,对与己无关的事漠不关心,对社会的不正之风不闻不问,对不公平、不正确的事不发一言,只求自保。历史课堂应教育中职生有大胸怀、大担当,这样的教育才能塑造中职生健全的人格,让公正、勇敢、积极等良好品质与中职生们共同成长。

(二)家国情怀中的认同感与理论自信

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认同感,指的是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个人对国家、民族由内而外产生的一种大爱。家国情怀中的认同感与理论自信,两者之间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家国情怀中的认同感是归宿,而理论自信是方法、路径和手段。爱祖国,爱人民,就该为人们谋求幸福的生活,人们如何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从历史学习中不难发现,自尧舜以降,先秦两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芸芸众生的生活水平随着历史进程有一定的提高,但却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事实上,即便是身处盛世的人们,也仅能是在丰年填饱肚子而已。我们有的中职生知识储备不足,在看过几本漏洞百出的所谓小说后,开口闭口就是梦回大唐、封狼居胥。中职生们想象力丰富是好事,但无理由的厚古薄今、混淆是非,无疑不是客观学习历史的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就是改革开放的近些年来,我们的人民才真正实现了吃饱饭,不用看天吃饭,旱涝保收,居有其屋,食有其源。延续数千年的蔬食者转变为肉食者,得益于全国人民的辛勤付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党的正确领导。我们应客观、正面地看待历史,饮水思源,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理论自信。在教学中,针对中职生们的异想天开和错误的认知,我们可以采用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方法,鼓励中职生们质疑问题,提出问题、想法和观点,用史实、史料来映射中职生们提出的问题。

(三)家国情怀中的责任感与制度自信

家国情怀中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大任担当,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制度自信是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其目的在于服务人民,如推动社会生产,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和生命财产安全等。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责任感,与制度自信同本同源,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目的均在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现代社会,我们有的中职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总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外国的制度更加民主、科学和可行,一心想着出国或移民。西方媒体总是抨击中国制度不民主、不完善,不尊重民权等等。然而事实却是,其真不知马也!一场新冠疫情的到来,用事实说话,全面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也为国民打了一针强心剂。从各个国家新冠肺炎感染人数、传播速度、死亡人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动乱、失业等社会问题,不难看出,所谓“民主的社会制度”并不民主,所谓“尊重”人权并不尊重。在国家和全社会不作为或难以作为的情况下,个人无法与巨大的社会性灾难作斗争,此时只能感到渺茫、无力和弱小。我们没有必要骑驴找马,没有必要不自信,应坚定自我,从事实出发。即便我们的社会有缺陷的地方,也不应全盘否认,一概抛弃,而是应具有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业,改正不足,从而才能让我们生活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四)家国情怀中的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归属感,是基于文化认同层面上的情感归属、心理归属和精神归属。以乡土为例,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重土安迁,落叶归根。乡土情结不分阶层、职业和社会地位,即便是鼎鼎大名的西楚霸王,也会说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宦海沉浮大半辈子的贺知章,在归家后写出: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真实情感写照,是情感归属时的直抒胸臆。将乡土情结放大化,就是家国情怀中的心理层次的归属感,如杜甫在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放声高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极而泣之情,正是浓郁的心理归属。而文化自信,指的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并将其实践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中的归属感与文化自信,两者之间有极高的相似性。不言而喻,如对家乡、国家、民族历史和文化没有归属感,自然也就自信不起来,也就不会念念不忘,卧不觉醒。五千年的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丰富的积累和沉淀,造就了璀璨宏博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文史不分家。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结合教学主题,向中职生们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仁、义、礼、智、信,知是非,懂取舍等等。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职生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中职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结语

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与“四个自信”,有许多相似之处、互补之处。在教学中,我们应打造开放式、民主式课堂,一来引导中职生提问,可以提高中职生们的课堂参与度,驱动中职生思考,加深教学印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来利用中职生们提出的问题,拓展历史课堂,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将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双向的有机互动。三来以史料、事实削弱、抵消中职生们受到的虚假信息影响,填补中职生们的知识盲区,对中职生们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大有裨益,而客观的看待历史,学习历史,才会正确理解和学习“四个自信”。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国情认同感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漫画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