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秘的空间
——关于两场“抗疫”云端音乐会的解读

2020-12-06吴姗

人民音乐 2020年9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云端音乐会

■吴姗

跨越2020 年前后的日子注定会是人类历史上对灾难的又一次深刻特写。病毒来势汹汹,不断升级,迅速蔓延,人们停止了所有外出活动,足不出户。一场疫情正加速互联网虚拟空间对人类“实体世界”的全面覆盖,这不仅强制性地改变了社会基本物质生活形态,也使精神文明生活不可避免地经受着最强烈的冲击。

误 解

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演出市场所受冲击最为直接。疫情使其赖以生存的实体舞台长时间处于没有观众的“空档期”,而“云端”同步直播技术恰好在特殊时期为剧院与艺术家们提供了替代方案,同时它的便捷与高效也助推了演出市场的回温,于是各种题材的音乐会便顶着“云端”的标题开始充斥在观众的视野,但音乐本身却大抵让人“嚼出”了某种噱头的质感。“救命稻草”固然不错,可也不能草草用之,隔着屏幕的声效黯然失色,徒然换来众乐迷的唏嘘。本不想动笔,唯恐最后仅留下蹭热度之嫌,却终因两场“抗疫”云端音乐会而深受感触,跃跃欲“享”:思来想来,到底还是因误用而误解,因偏见而狭隘了。如能提供一处更为开阔的视角,重释“云端”音乐会艺术创作上的人文向度,为探索艺术创作之隐秘空间找到可达途径,那应该还是很值得在这里啰嗦一二的吧。

两场音乐会

2020 年的4 月是疫情爆发的高峰期,而此时的众多艺术家以及艺术团体纷纷利用网络平台相继进行了音乐会的全球同步直播,以音乐之名向世界传达希望与力量之声。在这特殊事件的背景下,其中的两场“抗疫”主题音乐会尤为令人印象深刻:4 月12 日安德里亚·波切利(Andrea Bocelli)在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的个人云端音乐会——“希望之声”(Un mesaggio di speranza per I’talia e per il Mondo)和4 月26 日美国大都会全明星筹款“居家庆典”云端音乐会(At-Home Gala of Met’s)。尽管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内容与呈现形式,却不约而同地全力表达了艺术上的人文关怀。

“希望之声”音乐会以宗教音乐为主体色彩,透过庄严肃穆的米兰大教堂及城市画面,激起了宏观视角下的无限怜悯之感。教堂内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与管风琴演奏家艾玛内勒·维亚内利(Emanele Vianelli)演绎了分别来自三个时期的经典作品:从古诺的《圣母颂》①到罗西尼的《小庄严弥撒》②再到马斯卡尼的《圣玛丽亚》。整场音乐会时长仅不到半小时,可呈现效果却一气呵成,艺术表达响彻如恒。

大都会歌剧院在总经理彼得·盖尔伯和艺术总监雅尼克的筹划下,其音乐会选择了“居家庆典”的温暖立意。自媒体的微观视角下,歌剧明星走下舞台,亲切如友。41 个歌剧作品片段:有花腔女高音“自弹自唱”咏叹调《人人都说》③的惬意;有充满爱意、妙趣横生的“夫妻版”歌剧二重唱选段《亲爱的灵药》,④还有歌剧《魔笛》序曲⑤、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⑥、歌剧《乡村骑士》⑦间奏曲以及歌剧《纳布科》⑧的经典合唱片段《飞吧,思念,撑着金色的翅膀飞翔》中所呈现的众乐人“声画合一”的齐心协力;超过四个小时的“手机直播”是六十多位演员在世界各地的共同发声,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歌剧明星,如安娜·奈瑞贝科、雷尼·弗莱明、乔伊斯·迪多纳托以及丽赛特·欧偌佩萨等。一场明星阵容庞大,曲目数量“超纲”的音乐会,没有华丽舞台,没有精致舞美,也没有大型乐队;清唱或是播放伴奏的形式让信手拈来的演绎令屏幕后的每一个人都难得地“轻盈”起来:“门后”的生活依旧如常,现实尽管残酷,但仍微笑而唱。两场音乐会成功完成了跨越时区实时传输音画、字幕和多画面合成切换等多种复杂技术运用的云端同步直播,充分利用科技突破了传统艺术呈现模式的局限,实现了多维度跨时空的艺术创作。

形式的意义

“质料⑨与形式(Matter and Form)乃是一对双极字(Bipolar Words)。因为凡是质料,都必是具有某种形式的质料,而凡是形式,也都必属某种质料的形式。我们既不能离开形式而单独设想质料,也不能离开质料而单独设想形式,这也即是说,形质本是不可分割的议题。”⑩从这一点认识我们可见,了解音乐会基本内容仅是透过显而易见的信息看到了事物的单面,而对整个过程是否能最终进入纯粹艺术创作之理解层面,对其内容与形式的微妙并存关系进行“立体”重读就成了第一位的必要工作。那么开门见山,直接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对某类音乐题材的审美受限,是因为音乐本身还是其形式?什么是形式底意义?⑪形式底意义下的底情感⑫,即集体心理潜意识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为寻求统一答案,只为拨开思考的主观“迷障”提供方式。梳理上述概念并合理释义其审美活动,并非是架起理论的樊篱,恰是为了避开易产生审美困难的“陷阱”而直接进入艺术表达的内核情感,还原审美活动的纯粹度。

“希望之声”音乐会中所涉及的“宗教音乐”与“教堂”会极容易将我们引向宗教音乐溯源的方向。似乎如果不以回顾历史发展为立点来解构其音乐的特殊性,就注定无法审美其艺术的情感,也就彻底与这类艺术的创作隔阂了。正如福莱⑬所说:“人们常常因陷入无意识引起的情感联想中,而难以察觉形式的存在。”⑭在一般音乐会形态下,我们偏重音乐材料本身,而滞后考虑形式底意义似乎并无大碍,但陷入了对形式底意义忽略的陷阱便是形成审美困境的开始:激发艺术家创作之根源,以及建立审美之基底都不是来自狭义上的宗教,而是其承载形式下的底意义。“宗教与艺术都是人类对生命肯定的一种方式。”⑮学者田青先生也同样深知形式底意义之奥妙。无论是音乐,还是建筑,材料原始功能性所累积沉淀出的集体心理潜意识必须被透视:生命的怜悯与救赎,生死的面对与接受,自死而后生的复活,构成了“重生”。这就是宗教价值观影响下的集体心理潜意识⑯,即形式底意义下的底情感。基于此,“希望之声”音乐会才有了引发人类情感共鸣的前提,即使并非所有人都理解历史中宗教音乐的“此情此景”,即便隔着屏幕无法触碰,也不能听得真切,可是终极实在之底感情是不为时空所限,不随表面变异。正如波切利在音乐会所传达的力量那般声声铿锵:柔软的情感炼出坚如磐石的思想,颤抖的灵魂因艺术的洗礼而涅槃重生。

而接下来对大都会“居家庆典”音乐会关键词的解读便可以明朗很多。“歌剧”与“居家”所代表的形式底意义应该理解为“人作为个体的真实存在”,即对情绪化的人的写照。这就使我们不会认为4 个小时的音乐会是明星与作品的堆砌,然后掉入对所有作品进行模式化分析的流程中,又因手机直播无限放大的表演“瑕疵”,最后对音乐会整体艺术价值的评估产生误差。只有在脑子里存在了形式底意义的意识,才能脱离主观局限带来的审美困境,而之所以“音乐乃是一种我们能说,能懂,却不用翻译的语言”⑰,也正是因为音乐家们深谙音乐背后形式底意义所衍射的集体心理潜意识。

艺术的创作

这里所指的“艺术的创作”是更为广义的,即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进行高契合度匹配的过程。不只是内容本体的产生,还包含了形式上的艺术化建构。在此过程中,内容本身与其呈现形式产生无法分割的亲密连接,两者必须势均力敌,同等重要,形成不可取代之存在关系,准确地说是摆脱了形式速朽性的创作。以上对艺术创作的解释是为建立概念上的共识,以便接下来谈论一个在我看来应该属于核心的论题,即何为艺术创作之纯粹?其衡量之圭臬在于创作是否为实现艺术价值最大化而存在。基于此,我们以两场“云端”音乐会的整体艺术创作过程为“蓝本”,看看“云端”技术作为承载内容的形式是如何为实现艺术创作之纯粹而发挥关键作用的。

释义音乐会关键词的形式底意义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从音乐内容中抽离,还原“云端”呈现形式的“身份”,弱化其作为工具或手段的功能性,使其处于与音乐一样显而易见的位置。“云端”技术在“希望之声”音乐会的开场就赋予了音乐作品《天神赐粮》神性般的“俯看”视角。“压缩”的城市没有了“移动”的人流,灰色的马路凸显的格外醒目,毫无生息的城景就像模型一样不真实。伴着波切利的讲述,视线被逐渐拉开,缓缓沿着河流转向米兰大教堂,庄严而立的建筑瞬间有了悲悯的关怀。教堂里奏起的管风琴,演绎着来自百年前的“慰藉”;圣洁的歌声带着镜头从米兰去到巴黎、伦敦、纽约,阳光之下却空无一人。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康桥、时代广场这些曾经骄傲的建筑,却在悲凉地目睹着今天人类的苦难。痛苦有时如此具体可见,音乐起伏的内核情感被镜头一帧帧注入人心。当由视觉、听觉不断交织而成的情绪将要溢满,音乐却“停”在了休止之后。目光远远投向教堂上方,穿过了窗户紧随着脚步“一声一声”来到广场。外面空荡无声,只有一人一麦,美国乡村福音歌曲《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⑱是投进寂静里的一束歌声,熟悉的旋律在肃穆中生出亲切的泪光,广场上一人之声犹如万人祈祷般震撼。终于,情绪化作了声音的力量,挂着希望的微笑,艺术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辉,有如久违的拥抱,强烈而温暖。

而另一处,莫扎特歌剧《魔笛》的序曲拉开了大都会“居家庆典”“云端”音乐会的序幕。“轻盈”的音乐线条颇有童趣地画出了一张连接所有城市的“飞行”地图,于是,在代表共济会启蒙思想的三个和弦烘托下,“用音乐连接世界”的寓意被增添了一份额外的分量。此时,莫扎特剔透的音乐语言“举重若轻”般地被放入了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时刻,其承载的深刻意义:包容一切,理解一切而又超越一切的客观同情心态与豁达的生命态度,被第一次用镜头“描画”得如此贴切而真实。困难中依然“居家”用音乐“释放”能量的艺术家们,是钢琴边轻声演唱《伦敦德里小调》⑲的悠然自得,是发生在厨房里《让我们手拉手》⑳的夫妻间“打趣”,还是《沉思曲》㉑中对友人的缅怀,甚至是前奏曲、间奏曲与合唱作品里众乐手与歌者们分镜录制、整体合成下的“奇妙和谐”。手机镜头的真实感让歌剧艺术“植入”了生活,“居家”的呈现也让作品的底情绪更为清晰而丰富。透过镜头的“微视角”,艺术家们演绎下伟大而遥远音乐作品瞬间成了所有人最平常的日子的缩影,人生百态下的情绪是最真实之存在。当拥抱只能是屏幕前的问候,“同一个世界不同空间的人们”被“云端”用音乐竟然同步得如此亲近而美好。人生的琐碎与痛苦被“塑”成了生命的精华结晶,形式便拥有了艺术的价值。

艺术创作的边界被再次定义,因为“云端”让音乐有了双眼,有了身体,有了人的特质。当时空交错中的情感凝聚成一种创作形式,网络便能与人类共同呼吸!对两场音乐会中艺术创作细节的探讨,让我想起了苏珊·郎格㉒在《艺术问题》的著作中提到的:“艺术家表现得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这就是哲理化的情感,也是情感的哲理度。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会呈现出“蒸馏式”的创作过程:有意义的形式可以“过滤”掉内容中的局限,留下宏大的情感空间,这正是能够创作伟大艺术作品的“隐秘空间”。从此艺术创作完成了整体哲理化的提升,变得纯粹。

隐秘的空间

“这个世界乃是一片大充实,其中一切物质都是连接着的。一个大充实里面有一点变,全部的物质都要受影响,影响的程度与物体距离的远近成正例。世界也是如此。……所以世间的交互影响,无论距离远近,都受得着的。所以世界上的人,每人受着全世界一切动作的影响。”㉓莱布尼茨提出这些时,应该没有预测到未来会是互联网技术印证以及实践了他的想法。由此可见,信息共享的概念并不是现代互联网独有之产物。而“云端”只不过是为更好实现这一概念而进行的技术升级。这种具有社会功能性的创造其实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以不同的形式闪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中:造纸术、印刷术、唱片CD。它们是马丁·路德张贴在教堂大门上的那张《九十五条论纲》,是海顿和莫扎特坚实后盾之一的阿塔利公司㉔,是成就“偏执狂”古尔德艺术之圆满的《哥德堡变奏曲》(1955 录音版)。而现在,它是网络平台更新迭代的技术成果——“云端”,却不能止步于此,它要以有意义的形式与艺术一起探索创作的隐秘空间,它不是令艺术黯然失色的“空壳”形式,它于艺术存在之意义,如范瑧《神灭论》中所说:“形者神之质,神者行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力。……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忘而神在?”㉕刀是形,利是作用;有了形质才可发挥其作用,所谓有刀方才有利钝。恰如分际,彼此兼顾。

“一切向着未知领域开发的艺术作品,都会在展现现场构成一种诱人的气氛,吸引你与它一起向着生活的深层探掘。”㉖解锁“云端”背后的未知领域激发了纯粹艺术之创作的无限可能,在合适时机对固有艺术形式进行有章法的突破是为培育滋养艺术创作的息壤㉗:形式到底能为内容提供多少自由度,内容就能赋予形式多少价值性?当两极伸缩的区间构成艺术创作之隐秘空间,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较量便成了相互的成全。在这个维度里,纯粹的艺术创作会脱离创作者的能力范围会自己不断生长,拥有完全的艺术生命力。

①圣母颂(Ave maria)原指天主教徒对圣母玛利亚的赞美歌。其歌词最早是由罗马教堂与1545 年起召开的特洛特会议上确定的。这首由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古诺(Gounod)于年创作,其使用了巴赫《平均律钢琴区级》第一首《C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前奏部分。

②《小庄严弥撒》(Petite Messe Solennelle),罗西尼创作于1864 年。

③选自多尼采蒂歌剧《军中女郎》,第一幕玛丽的咏叹调。

④选自多尼采蒂歌剧《爱之甘醇》中第一幕内莫李诺与阿狄娜的二重唱。

⑤莫扎特1971 年创作歌剧《魔笛》,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为某“璐璐的魔笛”的童话,1780年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⑥《罗恩格林》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一部三幕浪漫歌剧。

⑦《乡村骑士》是由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创作的独幕歌剧,由塔尔焦尼-托泽蒂和梅纳希根据韦尔加原著的短篇小说合作改编,1890 年5 月20 日在罗马首次公演。

⑧《纳布科》是作曲家威尔第于1841 年创作的四幕歌剧。这部歌剧由索莱拉撰写脚本,改编自圣经故事及Anicet-Bourgeois 与Francis Cornu 的话剧。

⑨引证释义其一是品质,质量;其二是指物品所用的材料。英文Matter 的解释中就有物质、东西、物品以及材料的含义。而此处所引用文中提到的应该是更广义的概念,或者理解为更靠近哲学意义上的“质料”。“质料“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康德指出:“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那种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叫做现象。而在现象中,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

⑩刘文谭《现代美学》,全国第二期美学教师进修班教学参考书籍(内部资料),第113 页。

⑪形式底意义是指形式不依赖于内容而具备的意义。我们如以形式为目的并就其本身加以欣赏,那么我们的内心,便会产生一种无须依赖任何其他事物之形式所起之联想的特殊情感。而这样的情感促成其形式的底意义的形成。

⑫介于形式底意义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同时看出,形式可以与外界的人、事或观念相连,由于形式与外物关联,所以往往使我们一见形式,便立即联想到与其相关的事物,如果这些事物都是情感之对象的话,那么只要我们接触到此形式,就可以引发一切属于联想之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底回声,这就是形式底意义下的底情感。

⑬艺术批评家福莱(Roger Fry 1886—1934),他提出了形式底意义的概念,在强调形式在现代美学中的重要性。

⑭ 同⑩,第 116 页。

⑮田青《科学、宗教、艺术——兼谈人类认知世界的三种方式(上)》,出自公众号:田青思想馆,2016 年 4 月 1 日。

⑯集体潜意识或集体深层心理:原始意象来表示潜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东西。

⑰ 同⑩,第 97 页。

⑱《奇异恩典》是收录于专辑《光阴的故事》中一首歌曲,由约翰·牛顿作词,Janmes P.Carrrell、David S.Clayton 作曲。

⑲伦敦德里小调》是来自北爱尔兰伦敦德里郡的一个小调,在某些场合中所之用的国歌。此音乐会中由男高音歌唱家马修·波伦扎尼演唱。

⑳选自莫扎特歌剧《唐璜》,音乐会中是由女高音歌唱家戴安娜·达姆娆和丈夫男中音歌唱家尼克拉·太斯特演唱。

㉑选自马斯奈歌剧《泰伊斯》,音乐会中由雅尼克和小提琴家大卫·陈共同演绎。

㉒苏珊·朗格(1895—1982)德裔美国人,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

㉓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载《容忍与自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77—78 页。

㉔维也纳最重要的音乐出版商。当时莫扎特受欢迎的乐谱会被重新印刷很多次,维也纳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无法抗拒音乐,有钱的贵族会拥有钢琴版的乐谱,甚至还会购买乐队版本的乐谱来演奏。

㉕ 同㉓,第 72 页。

㉖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年版,第105 页。

㉗[晋]郭璞注《海内经》:“息壤者,言土子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膨胀的土壤。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云端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云端之城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美人如画隔云端
行走在云端
云端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