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数字敦煌项目的启示

2020-12-06李思琪

山东档案 2020年4期
关键词:沂蒙资源库敦煌

文·李思琪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开发理念和更加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人们通过搭建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空间联系,创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方式和开发模式,从而将静态甚至已凋落逝去的历史文化资源跨时空、跨地域地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数字敦煌是集文化保护、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人文模式,为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探索出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对探索我国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路径有可借鉴和效仿之处。本文在总结数字敦煌项目成功经验基础上,希望通过借助跨界融合的理念和数字技术力量,探寻我国历史档案资源开发的新路径。

一、“数字敦煌”项目简介

数字敦煌是我国“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的国家重点项目之一,是由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项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虚拟工程,该工程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3个部分。自1987年12月莫高窟申遗成功后,敦煌地域的旅游价值不断提升,游客量激增,自然和人为因素不断加速莫高窟内石窟、壁画氧化脱落。在此背景下,项目组决定通过运用数字化扫描、VR虚拟重构等数字人文技术对处于危险状态的石窟图像、壁画、档案文献资源进行数字信息化,通过汇集成数字档案构建跨区域的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库,以搭建虚拟现实展示空间。

2016年4月29日,“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正式上线,首次向全球展示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这一成果很快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展现中国记忆的同时,传递了一种理念即“敦煌是世界的”,体现出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情怀。世人可在全球各地各个角落即时浏览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塑像、壁画及历史文献等历史文化资源,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敦煌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做到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双赢[1]。

二、“数字敦煌”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

数字敦煌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敦煌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可观赏到几千年前的敦煌石窟文化,将历经岁月侵蚀的敦煌石窟永久鲜丽的留存下来。意义在于留存敦煌文明,延续敦煌生命的同时缓解旅游带给洞窟保护的压力,在文物保护与展示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构建文化主题数字资源库

以“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和社会共享”为项目开展原则,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开始“数字敦煌”的实践研究。项目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储存等多元数字技术,构建敦煌数字文化资源库[2]。

数字敦煌资源库是集传统文化资源与数字化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典范,尤其是对石窟图像和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开发,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敦煌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社会价值。工作人员采用焦点堆栈的技术方法进行壁画数字化,同时结合激光扫描与测绘技术,对拼接完成的壁画全景图像进行定位与纠正。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关联技术,进行文物手稿精准识别、扫描、分类,信息化融合档案资源,形成数字档案,从而构建跨区域的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库,进而搭建虚拟现实展示空间。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互联网,全球共享并推出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壁画及虚拟漫游体验节目,2017年数字敦煌资源库增加英文版。

(二)虚拟可视化技术的集中应用

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革研究,敦煌研究院现已探索出适合石窟彩塑三维重建的关键技术,即利用三维技术重建系统从而获取、生成莫高窟彩塑的高精度三维全息信息,最终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等比例彩塑的复制品以用于考古研究与展览展示。

展览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营造真实的历史原景,创办在“星空下阐释敦煌”体验活动。体验者可以在夏日的夜晚置身敦煌,可穿戴式的虚拟漫游设备可让观众在全方位、深层次地感受敦煌艺术文化的同时获得“穿越时空”的互动体验。可见,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将有助于我国大量“不可移动”的文物资源“走”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并在数字化环境下,大量分散的文化信息能够汇聚成一个分类有序、系统优化的数字资源库,其中较具空间感的信息资源如地图档案、工业遗产档案、侨批档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平面静态”的信息活化成“立体动态”的空间格局,通过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工业档案历史遗迹,更加全面地发挥档案信息背后蕴藏的内涵价值。

(三)多机构合作跨领域整合的合作模式

数字敦煌项目是跨业态、多机构协同合作下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实践,通过整合资源、技术、平台、管理和服务优势以实现资源整合、技术支持、业务共享,在跨领域合作模式下获得持续性的资金支持[3]。“敦煌数字化”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国家发改委和中科院遥感专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迄今为止国家共投资3.4亿元,并被列为“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中科院等政府科技部门拨出专款供敦煌研究院进行数字化项目实验,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西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数字敦煌项目组不断扩大技术设备和团队成员建设,目前已具备一套完善的设备体系并形成跨列各个领域的高技术团队。项目组还不断与技术公司加深合作,2017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多年研究成果与腾讯最新科技深入融合,扩大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在跨领域的合作模式及多途径资金支持下,数字敦煌项目组已建成包含数字人文学家、摄像摄影专家、计算机领域专家团队、考古挖掘专家、档案学者的技术团队,建立了涉及敦煌艺术研究、敦煌文献、历史地理及石窟考古等学科领域的合作模式。

(四)塑造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标签”

文化标签是用来标志文化内容,便于展示和定位自身的“工具”,是一类文化所独有的“关键词”。敦煌是第一批内陆开放城市,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开放的前沿。敦煌莫高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艺术群,其所刻绘的鸟虫鱼兽、人间万象是我国西域独特民族文化的精魂。这座融合了我国四大发明印记的“文化圣殿”,见证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兴衰的重要历史及灿烂辉煌,是我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之旅”背景下,敦煌研究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元素切入生活,让传统与流行发生碰撞,推出了集科技与敦煌文化于一体的新文创产品,如腾讯游戏设计团队将敦煌文化中的“飞天壁画”元素融入游戏妆容、皮肤,使得近4000万用户可在游戏里感受敦煌文化。文博会上推出“一带一路画敦煌”系列涂色书、泥胚典藏涂色画文创产品,同时敦煌研究院还开创了名为“指尖上的敦煌——羊毛与丝绸手工作坊”的文创中心,售卖带有敦煌文化特色的披肩、围巾、口红等手工艺品。

此外,“文化展览”亦是敦煌文化标签宣传的途径,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国内积极举办文化主题展。例如,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5号数字文化馆的“梦圆敦煌——数字艺术创意体验展”展位中,“我为敦煌上色”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前来体验。从图文到影像,再到现场即兴创作,通过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展示、敦煌艺术创作课程体验和数字敦煌文化衍生品销售相结合的全新模式,呈现敦煌石窟艺术之美[4]。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还将敦煌文化带进校园,推进建设青少年教育基地,并与海外高校合作,将敦煌文化带进校园,带动了文化遗产行业的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促进了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路径探析

(一)融汇文化资源,打造主题数字档案资源库

数字敦煌资源库是项目的核心,包含了石窟雕像、石窟壁画和档案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图像、视频和三维数据,是一个多元化、智能化的石窟文物数字资源库。壁画、雕塑为档案文献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一件“精美”的外衣,而档案中所记载的信息资料为壁画雕塑提供文字和资料说明,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数字资源库带给公众更多视觉上的体验,这对我们档案工作带来新的开发启示,即将相同文化主题的档案资源汇聚成一个数据库。

以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侨批档案为例,这些档案是研究我国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国际关系史的宝贵历史资料,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据统计已知现存的侨批数量约为19万件左右,且其不单指是侨批实物原件,也同时包含从事侨批经营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旧时侨批馆、局的牌匾、老照片及其使用的印鉴、戳记、侨批的运营分发、运输工具、证明文件、政府文件、广告宣传单、历代侨批馆、局的遗址等[5]。近年来在档案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福建等地的档案馆、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征集和收藏了部分珍贵的侨批档案。

结合数字敦煌的开发经验,可通过融合现保存于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的侨批资源,基于标准化的侨批档案元数据采集,对侨批原件及相关批袋、信笺、批戳等原件进行数字化扫描并搭建侨批档案数字资源库。通过数据关联技术将不同类型、格式的文物数据建立关联,全方位地展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史。与此同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以音频的形式还原书信、日记及口述记录资料所记载的历史故事,还原我国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出洋谋生的海外华侨的真实生活。

(二)拓宽合作领域,多机构合作

数字敦煌项目所呈现出最大的特色便是跨领域、跨学科的多机构合作模式,这也是新环境下文化科研机构进行社会合作的新模式。多机构、跨领域的合作模式能够融合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档案信息内容,拓宽档案开发的领域,从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方面需求[6]。我国历史档案由于所处时代久远决定了其保护与开发难度高于普通类文化资源,因此,需要借助多机构整合资源的力量,与政府部门、国内外科研高校社会各界组织、企业公司合作,创建先进的合作团队,配备专业的数字设备,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例如,历史档案资源包含大量的古宗教建筑、经文、壁画、文物等,因此可与互联网技术公司合作,合力打造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游戏、文学小说、动漫、音乐、电子竞技等新文创,通过创意设计促进敦煌文化数字传播。

工业遗产档案、甲骨文档案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科技建筑科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珍贵历史档案,其中工业遗产档案包含了原单位文书档案、基建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会计档案及设备档案。可效仿数字敦煌的数字展示中心,与建筑设计、旅游领域内的技术专家合作,挖掘工业建筑的文化内涵并转换建筑的使用功能打造集文化体验及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于一体的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基地。同时通过与博物馆双向联手,根据原图纸的真实记录,以尽量保持原始建筑原貌为原则创办工业历史博物馆,以保障工业遗产的安全与完整。同时,甲骨文档案可通过与考古、文物保护、艺术美学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将我国甲骨文档案与考古遗址、陵墓充分结合,并加入现代艺术美学元素,在双向探索遥远时代的精神文化下,充分挖掘历史档案中文化、历史、民俗风俗内涵,出版甲骨文艺术画册手册,在保护历史档案资源的同时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三)运用数字技术,为观众打造“时空穿梭机”

国内在开展数字人文实践时,不能仅以数字化资源为目的,而是需要运用创新数字科技的介入[7],通过利用技术手段,对历史档案中的信息要素进行提取、分析、处理和存储,并以图像、动画等可视化形式对其属性信息和时空关系进行解释和表达。影像档案是形式上以声音和影像为主,或辅以文字说明的各种原始记录,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以文字和图片形式为主的纸质档案,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8],而VR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拓宽了“可视化”的应用路径,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时空穿梭机”,通过构建三维世界还原影像档案中记录的历史场景,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之感[9]。

档案历史叙事实际是档案借助不同媒介对“历史”进行编译以再现“过去”的过程[10]。可通过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再现还原影像档案中所记录的历史人物、故事场景,如将影像资料中所记录的历史战役、会战等场景与虚拟技术结合,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环境”,允许游客360度零距离体验战火纷争年代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军服武器等真实历史场景。历史的摄像机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也记录了现实生活世界由以发生和发展的来源[11],VR是重现历史场景的媒介,也是历史档案资源开发的新视角。

(四) 重温社会记忆,塑造地方文化标签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记忆项目建设,通过开设记忆类项目挽救我国日渐消失的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档案承载着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韵味,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域所独有的“文化标签”。山东沂蒙老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战役根据地,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恒、陈毅等老一辈资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事迹数不胜数,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档案材料。借鉴敦煌研究院利用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敦煌地域文化标签的成功经验,可以从建设沂蒙红色人物数据库、发展文化旅游打造红色乡村、打造红色旅游产品为着眼点,为沂蒙革命老区探寻“红色文化”标签下的历史档案开发新模式。

除此之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沂蒙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多样且分布广泛,可借助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乡村,建设沂蒙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并设立数字文化展示中心和红色剧院,重现历史战役场景及遗迹。同时,开设红色文化展示中心,设立红嫂煎饼技艺展示区,现场为参观者展示沂蒙手工技艺,将沂蒙红色旅游打造成为在“沂蒙文化”标签下的“游”。同时举办红色文化教育展览,推出红色旅游产品,如新式军旅布鞋、带有红色文化图案的帆布包、胶带、茶壶等新文创产品。同时,积极与新媒体技术公司合作,将红色文化元素与现代记忆结合,创办带有沂蒙红色文化的游戏人物、动漫形象、服饰衣服等,将红色文化带出沂蒙,走出中国。

四、结语

历史档案数字化开发无疑是未来档案工作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我们应着眼于大数据带给档案工作的新机遇,积极开拓档案开发新途径、新方法,扩展档案合作领域,发挥历史档案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价值。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不能过分理想化、理论化。而是应该结合实际,最大化地发挥数字技术和人文研究的优势,加强馆际合作,推出基于社会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服务模式,推动我国档案文化事业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沂蒙资源库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五女拜寿》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