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比较研究
——以恩施土家族和台湾阿美族为例

2020-12-06贺晶娴周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河之声 2020年1期
关键词:恩施土家族原住民

贺晶娴/ 周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概 述

我国台湾地区原住民作为台湾本土的族群,其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族群历史、部落传统以及当代生活方式的不同,呈现出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特点。阿美族作为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音乐是他们最为珍贵的财富。依据巴奈·母路对阿美族音乐功能性的划分,阿美族音乐可分为祭仪性与非祭仪性音乐(生活歌曲、工作歌曲、童谣)两类。祭仪性的音乐包括巫师治病歌、乞雨歌、丰年祭男女合舞歌、成年祭仪式之歌等;非祭仪性音乐包括除草歌、欢乐歌、工作歌等,歌曲的意义通过标题一目了然。[1]

而大陆地区的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湘西、鄂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人口数排名第七的少数民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土家族人数最多的地区,约占总人口的44.9%。土家族人民善歌善舞,其民族音乐种类丰富多彩,以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种类划分依据为参考标准,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种类在一级分类层面上,同样也可以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剧音乐及民间器乐五个部分。[2]

一、对比研究

(一)音乐传承人传承

对于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来说,表演者的演艺技能的传承可能局限在家庭或者社群,具有首属群体内部的口头传承性质;也可能是在戏班乃至寺院、道观等,具有次属群体中师徒传承的性质。[3]在此中音乐传承人作为“活”的音乐,声口相传直接参与了民族音乐的传承过程,这使音乐传承人传承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中显得尤为的重要。

恩施目前有4位国家级、18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对确有困难开展传习活动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予以一定的支持。而传承人们在享受国家支持政策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关的义务,义务包括提供完整的技艺要领、报备项目传承计划和目标、开展技艺传承工作、参与文化交流展示和定期汇报项目传承情况。

而台湾地区则是甄选对于重要的民族艺术具有卓越技艺者为艺师,简称重要民族艺术艺师,审查合格的艺师颁发证书,并可以担任民族艺术训练机构教职或各级学校的艺能教师,同时在从事重要民族艺术研究工作时,可以申请补助经费。而艺师们必须要参与的传艺工作则包括收徒、任教和展演。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认定民族音乐传承人,相比之下大陆地区的政策更加的完善,且具有系统性,已拥有一整套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体系。被认定的民族音乐传承人大陆地区称之为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台湾地区则叫做艺师,二者都经过相关组织判定甄选,在享有一定福利资助的同时,也有义务需要完成带徒传艺和参与展演竞赛。不同的是台湾地区被认定的艺师还需要根据各地的需求,前往大中小学任教传授技艺。

(二)民族节日传承

传统节日音乐是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二者相互依存,民族节日音乐与民族节日的主题、功能、作用契合,更有只能在特定的节日中演唱、平日被禁唱的歌曲,民族节日音乐和节日融为一体,成为一种节日的符号。

祭仪节日是阿美族重要的部落性活动,族人们都会参与进祭仪活动中,通过传统节日将一些在节日中特定演唱的民族音乐在部落中传承下去。略有遗憾的是,受到政治环境、生活环境等大环境的影响,很多节庆、祭仪活动已不复存在。同时阿美族祭仪音乐的严肃特殊性,有些歌曲只能特定的人进行演唱,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同时参与祭祀团体的成员人数日趋减少,参与祭仪的族人年龄偏大,缺少年轻的族人们参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而恩施土家族主要的节日类型分三种:祭祀节日、农耕节日和功利节日。土家族的民族节日是土家族人的历史沉淀和生活积累,体现了土家族文化不断转变和发展的流动状态。“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到了这一天,恩施都会举行“女儿会”节庆民俗活动,这已经成了恩施市的一项旅游项目,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与。

由以上可以看出,台湾阿美族和恩施土家族都有各自的民族节日,由于生活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部分节庆祭仪活动渐渐流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剩下一部分节庆活动。阿美族的节庆活动主要为一些部落性的祭仪活动,主要针对部落族群内部,并且由于阿美族部落主要分布在立雾溪以南的东台纵谷和东海岸平原远离都市,而族群内的年轻族人们大多离开部落到城市里打拼,很难有时间赶回部落参与祭仪活动,所以目前的祭仪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为常年留在部落中的中老年族人。恩施土家族主要的节庆活动为土家女儿会,与阿美族不同的是,土家女儿会的参与者除了面向土家族人外,还面向所有慕名而来的恩施当地其他民族人和游客,在节庆音乐的演唱上和阿美族由族人或特定人士演唱不同,所有前来参与节庆活动的人,都可以参与到节庆音乐的演唱当中,与土家族人一起欢庆节日。

(三)音乐竞赛及展演传承

民族音乐属于民间文化活动形态,其文化艺术活动的主体存在于民间,通过音乐竞赛和展演活动可以发现、挖掘年轻一代优秀的音乐传承人,使民族音乐得到“活”的传承;竞赛及展演通过评比打分的形式,调动群众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扩大民族音乐的影响范围,提高群众对民族音乐的掌握程度;音乐竞赛和展演活动建立了固定的竞赛展演制度,使民族音乐的评判更加统一、标准化。

多丽丝·莱辛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殖民地背景下玛丽的心理和现实的困境。“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较量构成了玛丽的心理困境,也正是因为玛丽的心理困境,注定了玛丽的悲剧。而玛丽的现实困境则是迪克的经营不善导致玛丽整日只能在炎热的铁皮屋里度过,甚至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台湾地区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大专院校原住民族传统乐舞竞赛”、“大专青年原住民族乐舞交流演出”和“原住民族青少年及儿童母语歌谣暨歌舞剧竞赛活动”等相关音乐竞赛及展演活动,主要由原住民族人参与,逐渐吸引其他民族人民,借由参与过程,使原住民族人更加认同自身文化,同时也让非原住民族人推广原住民族乐舞,让原住民族乐舞已向其他族群扩散发展。

在音乐竞赛及展演方面,恩施州则主要举办了龙船调艺术节以及利川市山民歌传唱大赛。2009年举办了第一届龙船调艺术节,将歌曲与舞蹈结合,举办了全国土家族苗族歌舞发展论坛,开展了土苗族歌舞比赛;2018年第二届龙船调艺术节则是与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联合举办,将音乐与体育相结合,其中肉连响将首次纳入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广、宣传土家族传统音乐的作用。

由上可以看出,台湾地区每年定期举办原住民乐舞竞赛展演,主要面向原住民逐渐辐射向其他民族人民,同时在表演展示已有乐舞节目的基础上,重视民族乐舞的创编。而恩施地区根据当地民族乐舞的特色,将音乐与舞蹈、体育竞赛相融合,同时注重恩施传统音乐的全民化传播,将恩施土家族传统音乐在恩施州各县市进行传唱,重点打造“龙船调”品牌。

(四)旅游传承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相关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出台,为了适应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民族艺术文化与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少数民族挖掘发现民族音乐的内涵和闪光点,使之成为各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挖掘了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新方式,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旅游传承是恩施土家族音乐的一个重要传承方式,在恩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进程中,恩施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游客,在恩施重点旅游景区大峡谷、土司城、腾龙洞以及土家女儿城中都有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民俗活动的踪影,利川腾龙洞景区的激光秀和极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大型剧目《夷水利川》的演出收入已成为腾龙洞景区收入的主要来源,恩施大峡谷中的《龙船调》吸收了恩施地区土家族民族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汲取土家文化,同时结合恩施大峡谷景点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景区观看。[4]

台湾地区打造了多个原住民文化园区,例如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九族文化村和阿美族民俗中心,每个文化园区都会有专业的民族歌舞剧团进行民族歌舞展演,也会安排相关的民族乐器和民族技艺的体验活动,同时开发民族传统节日,面向游客开展节庆活动,欢迎游客一同参与节庆活动。除了文化园区,在国际发展生态旅游的大热潮下,台湾也出现了部落生态旅游,以台东阿美族刺桐部落为例,刺桐部落的目前的生态旅游规划为阿美族传统歌谣及舞蹈表演、传统手工艺及生活体验等,以体验部落生活与生产为主要目的。[5]

由以上可以看出,恩施将民族音乐融入进已有的自然景区中,重点打造恩施土家族“龙船调”品牌,用成功的大型剧目吸引海内外游客,并以此来推广恩施民族音乐艺术。台湾则是建造新的文化园区,将各原住民部落民族艺术文化整合在一起,同时推广原住民部落生态旅游。

(五)艺术教育传承

1.教育政策

恩施州在幼儿乃至初高中阶段,对民族音乐教育没有颁布相对应的硬性政策文件,对拥有民族音乐技能的学生也没有相关的加分优录政策,只有全国统一的少数民族考生身份加分的高考加分政策,并不涉及到少数民族技艺部分。台湾“教育部”于1993年修订了国民小学乡土教学活动课程标准,“乡土语言教学”正式被列入中小学选修课程,1999年出台了“原住民族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原住民民族语言、文化及艺能有关之教学”,2000年正式颁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要求国小学生在选修课程上必须就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等三种乡土语言选一种进行研究。[6]2001年出台了《原住民语言能力认证办法》,开始实行族语能力认证考试,将族语认证考试的成绩作为原住民族高考加分的依据。

恩施州中小学没有编写并使用专门的民族音乐教材,目前使用的都是全国统一的音乐教材。台湾地区于1998年增设的乡土教学活动以及“九年一贯”新课程规定,授权各县市可以根据各地的特色和发展需要,自行编写合宜的乡土教材,内容依照各县市的文化、资源、环境等特色,与当地生活紧密相关,其中包含了阿美族历史、语言、艺术文化等原住民教育知识。

3.教育课程

恩施州利川市将肉连响融入进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课间操和运动会中,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学校教育融合,力求民族艺术的普及化,但是除此之外中小学并无开设相关土家族音乐课程,只有各地文化馆、非遗传承中心会在周末及寒暑假期间开设相关的课程以及讲座。除了普及化的民族艺术文化教育,大陆地区还举办了“全国民委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训班”,旨在培养顶尖的少数民族艺术创作人才。而位于恩施市的湖北民族学院下设有民族研究院和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则是主要培养以学习西方音乐理论为主的音乐文化人才。台湾地区中小学为了配合“九年一贯”的教学改革,开始推行“校本课程”和开展暑期学校——第三学期教育等一系列课程。除了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台湾地区也注重各层次学生的民族音乐的教育传承,其中原住民部落幼儿托育班和原住民部落大学,分别为幼儿和社会各年龄层次的人士开设包括原住民族音乐在内的原住民族技能培训。同时随着台湾地区主流教育体制下推动开展原住民特色教育,目前各高中职级大专院校广泛开设“原住民艺能专班”、“原住民专班”和“原住民民族学院”。1999年3月“教育部”公布“高级中等学校设置原住民艺能专班试行要点”政策,该政策推动台湾各大专院校增设了原住民专班。

4.教育师资

恩施州各县市大中小学教师大多为非土家族籍的教师,并且都是经过长期的西方音乐理论培养出来的音乐教师,2015-2018年期间,恩施州各县市公开招聘音乐舞蹈方向教师34名,招聘要求多为学历及研究成果,专业方向需求也集中在西洋音乐表演及理论,没有招聘岗位需求为土家族音乐方向。台湾“民原会”于2010年6月发布了“原住民族教育资源中心暨资源教室雇用支援教师”的公告,要求设有原住民族资源教室的学校必须甄选常驻民族教师一名,其中民族教师必须具备原住民身份,母语认证资格及高中学历。而各“原住民艺能专班”、“原住民专班”和“原住民民族学院”也都是有专任的原住民族教师。

5.小结

由以上可以看出,大陆地区在政策上没有对少数民族作太多倾斜,没有将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列入官方文件中,硬性要求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也没有编写出版系统的民族音乐教材,供中小学生学习。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上将民族音乐舞蹈与课间操、运动会相融合,用新的方式进行民族音乐舞蹈的传承与推广。而在高层次的民族艺术文化人才的培养中,主要的学习内容以少数民族历史以及艺术文化理论为主,较少涉及到艺术实践领域,师资力量也主要集中在西洋音乐表演及理论方向。

而台湾地区从1993年起陆续颁布了多项政策,要求各种小学学习民族技艺,并把原住民音乐文化中的灵魂——民族语言作为学习与传承的重点,同时虽也没有编写统一系统的民族音乐教材,但各地区中小学根据当地的特色及发展需要,也编写了适合当地的“乡土教材”。台湾地区重视民族音乐的根本——原住民族族语的学习与传承,各大中小院校聘请专业的原住民教育人才开设“校本课程”、“原住民艺能专班”、“原住民专班”和“原住民民族学院”等这样极具特色的原住民族教育课程,开设“接地气”的原住民课程。

二、对比

在音乐传承人传承上,对比体制,我国大陆地区非遗传承人传承机制与系统更为完善,完善的体制系统便于民族艺术传承人的管理,也能促进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对比传承人义务内容,台湾艺师任教义务,让专业的民族艺术教师进学校,协助学校的普通音乐教师学习发展民族艺术文化的技艺,能够有效地推动民族教育课程。

在民族节日传承上,由于阿美族民族祭仪活动的文化特性和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民族节日的参与者多为族群内部的中老年族人,部分祭仪音乐的演唱也因其族群内严格的阶级制度只能由特定的人来演唱,这使得一部分的祭仪音乐传承困难,最终只能失传。而恩施土家族的民族节日大多面向大众,邀请所有前来参与节庆活动的人都参与到节庆音乐的演唱当中,打破了民族与民族间的边界,扩大了土家族音乐的传唱度。

在音乐竞赛及展演传承上,台湾地区举办的民族音乐竞赛更具有连续性,每年定期举办,推动各培养单位有针对性的组织练习,以面向原住民族人为主,渐渐扩大到其他各民族,同时也组织举办原住民族音乐创作比赛,重视民族乐舞的新创。而恩施地区举办的民族音乐竞赛不具有连续性,参赛人员面向各族人民,主要通过比赛来进行土家族民歌的推广与宣传,更注重民歌的传唱度。

在旅游传承上,恩施州将民族音乐文化与已有的自然景区相融合,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富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通过大型的剧目演出,将民族文化转化成经济价值,使民族音乐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重点打造恩施州旅游品牌。台湾地区则是新建文化园,整合各原住民族文化资源,将原住民乐舞表演作为园区的一部分展示于其中,同时推动部落发展生态旅游,旅游的重点集中在原始部落生活和乐舞文化的体验。

在艺术教育传承上,目前大陆地区还主要培养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经过长期西方艺术理论教育的人才。相比大陆地区,台湾地区更加重视民族传统技艺的艺术实践,重点培养各层次的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身份为其音乐文化身份的原住民族乐舞艺术人员和理论人才。

结 语

由于历史发展、文化变迁、政治环境、族际关系、教育体系等原因的影响,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也有所不同。以本文所选的案例,大陆地区更注重民族音乐的普及度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在人才的培养上主要培养的是民族艺术文化大类下的理论人才;台湾地区更注重民族音乐的本土化和原生态,注重民族技艺实践,培养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身份为其音乐文化身份的原住民族乐舞艺术人员和理论人才。两种模式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可以相互借鉴。

猜你喜欢

恩施土家族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Dancing for theDead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原住民
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高温煮熟鱼肉腐败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土家族情歌
飞檐走壁
土家风情惹人醉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