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膑是怎样诱庞涓入马陵之“套”的?

2020-12-05吴名岗

孙子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庞涓兵法孙膑

吴名岗

司马迁说:“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于被刑。”[1]他的意思是说,孙膑谋划擒杀庞涓是很精明的了,但可惜他不能早预防庞涓,以致自己被庞涓膑足而残疾。为人正直而有才,就会被人嫉妒,君子是无心提防小人之暗中陷害的。面对同一个人,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当初孙膑把庞涓当同学、当朋友看待,所以才受其害。当认清了庞涓忌才害能的本性,又在战场上相遇时,孙膑自然是要拿出对付敌人的办法来对付庞涓了。

桂陵战败后,庞涓不后悔自己当初对同学下毒手,而后悔当初没有杀了孙膑。孙膑成了庞涓胸中的一片阴影,成了庞涓在魏国建霸权、兴伟业的挡头。孙膑经历了庞涓对他的残害,再联系到庞涓平时的为人和性格,怎样对付这个小人,他早已成竹在胸。

马陵之战,“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2]。魏军追击齐军,在齐军离魏入齐之际,庞涓本应考虑是否继续追击的问题,但他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弃其步军,举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这就有些不正常了。是什么力量诱使庞涓“倍日并行”而逐齐军呢?庞涓到达马陵是“夜至”,夜间追入敌境且“道狭,而旁多阻隘”,熟读兵法的庞涓一定知道它的危险,可他为什么不懂得停止呢?如果庞涓提前十分钟停止追击,也未必会失败得如此惨痛!是什么让庞涓失去理智到了那棵等他死亡的大树底下去的呢?

一、庞涓“欲隐勿见”孙膑,永为自己所用

庞涓在魏国受到了魏惠王的信任和重用,当了将军。他知道老同学孙膑比自己强,且没受到任用,就送信给孙膑,说叫他到魏国来共谋大业。

孙膑认为是老同学推荐和提拔自己,很快来到了魏国。庞涓是个嫉妒心极强的人,他把孙膑招来,是想让孙膑为其所用而又不为人知。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3],断其两足,孙膑就跑不了,成了残疾。“黥”是“以刀刺人后,以墨涅之”,这是一种刑罚,让人一见就知道是个罪犯而无处逃逸。

庞涓认为这样孙膑就跑不了,也不会有人任用他,只能永远被自己所用了。其实,像庞涓这种人,在各个时代、各个领域都有,虽然不能对别人膑足黥面,但压制别人并窃取别人的成果的不少见。孙膑在经受了朋友的这番折磨后,竟以自己的智慧借助齐使逃回了故国。在战国这一大背景下,孙膑与庞涓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二、孙膑设的“套”

战场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战争不能不研究战场。战争都是具体时空的产物,离开真实的战场,就很难正确地理解所发生的战争,也不能正确地理解战争的谋划者和指挥者。孙子说:“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4]孙子十三篇中的《地形篇》和《九地篇》主要都是讲战场的。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马陵是孙膑战胜庞涓的地方。关于马陵之战的真实情况,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其谋划者和参与者孙膑了。竹简《孙膑兵法》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孙膑“吾所以取庞涓而擒太子申也”的一些具体情况,这其中有取庞涓于“隘塞死地”的马陵地形特点。马陵是孙膑早已为“筹策庞涓”做好了“套”的地方,然后诱其钻入的。

《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通过孙膑回答陈忌所问说:“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涓而擒太子申也。”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见。”孙子曰:“蒺藜者,所以当沟池也。车者,所以当垒也。口口者,所以当堞也。发者,所以当埤堄也。长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鏦次之者,所以为长兵口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难其归而徼其衰也。弩次之者,所以当投机也。”[5]

运用这种战阵是应对进入“隘塞”“死地”中的“猝窘”之敌的。“猝窘”是突然处于窘迫之地,是形容敌人心态的。“隘塞”又称“隘阻”,是“险要阻塞”的意思。《淮南子·兵略训》说:“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6]这种“隘塞”只有丘陵、山地才会有,所谓“关”是典型的隘塞,如八大关之“娘子关”,所以又称“关隘”。“死地”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7]张预的注说:“山川险阻,进退不能,粮绝于中,敌临于外,当此之际,励士决战而不可缓也。”[8]所以,孙子说“死地则战”[9],死地一定是死战。

综合来看,孙膑所论取庞涓、擒太子申的战地是“山川险阻,进退不能的险要阻塞”之地,所面对的是身处“死地”而一定“死战”之敌,所以要有特别严密的阵垒以攻击敌人而防备敌人的攻击。

孙膑向陈忌说:“蒺藜者,所以当沟池也。车者,所以当垒也。口口者,所以当堞也。发者,所以当埤堄也。”[10]这种在野外构筑的“阵垒”是仿照城堡组建的,外围是铁蒺藜,当作护城河,可以伤害敌人的兵马,把战车当作城墙,把车上的某个部位当作女墙,用盾当作城墙上有空的矮墙。兵器的部署由长到短,这是用于防守的,防止敌人的进攻。而把进攻敌人的“弩”放在最里面且可以机动,整个战阵就是为了以弩射杀处于“隘塞”之敌而设计的。齐军射杀庞涓的“万弩俱发”就是从此“垒”中发出的。

在没读《孙膑兵法》之前,对司马迁的记叙,笔者只是当小说看,当故事读,不去追究其是否真实可信。现在读了孙膑所论,笔者就不再怀疑马陵之战的真实性了。可是,孙膑是怎样“诱”庞涓入套的问题突出出来了。

孙膑射杀庞涓的“套”或“坑”是设计好了,只要庞涓率领魏军入套就跑不了了。关键是庞涓会听从孙膑的安排入“套”吗?

三、魏太子申“欲还”不能

“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愿效之。’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史记·魏世家》)[11]

太子申“为上将军”“自将攻齐”,他应该有节制庞涓、决定军队战场行动的权力。所以在外黄县听了徐子之计后,“太子欲还”。如果他没有这个权力,便不会有“欲还”的想法。但是,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他的驾驶员对他说:“将出而还,和打了败仗同样对待。”因此太子申放弃了“欲还”。以此可以看出,这时的魏军总体处于一种必欲击灭齐军的气势和氛围之中,孙膑对于他们来说,太可恨了,是孙膑坏了他们魏国的灭韩大计。大家都想在击败齐军中立功受禄,“欲啜汁者众”。所以,太子申“欲还”的想法一出口就被自己的亲信堵回去了。可以断定,太子申在追击齐军中并不积极,但他失去了对庞涓的节制,这时的庞涓在魏军中处于独断专行的地位。

四、庞涓“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12]《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13]这是说,不顾一切地百里争利,三军将有被擒的危险。对此,庞涓应该是知道的。

尽管“倍道兼行”而争利有危险,但是有时候还是要不顾危险和损失,与敌拼命相争。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相争,“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14]。这次著名的战斗,曹操真正要争的是江陵的“军实”,也就是粮草。粮草对军队之重要,注过《孙子兵法》的曹操是深知的,所以他拼命和刘备争江陵。

明宣宗平叛汉王朱高煦,到达盐山后,他“令大军蓐食兼行”。此时大军离乐安城(今惠城)有180 里,正常行军需要3 天,皇帝要大军一天赶到。是因为先锋薛禄与朱高煦相约明天出城相战,高煦是名战将,薛禄与之相战,难料胜负。大军在高煦与薛禄约定相战的时间前赶到,皇帝就可以取消相战的约定,就等于把老虎困在陷阱中,让朱高煦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所以必须日夜不停,倍道兼行,在天亮前赶到乐安。这为不战而胜、逼迫朱高煦投降、赢得这场战争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可以说,关键时候,“倍道兼行”是必要的。

那么,这次庞涓“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是为了什么呢?

司马迁用了两个字“逐之”,就是追逐齐军,更确切地说是为了追击孙膑,为了消灭孙膑,庞涓才不顾一切地“倍日并行”。

本来,在过外黄时太子申就“欲还”,在把齐军赶出魏境后,魏军就应该考虑是否应该继续追击和怎样追击齐军了。从庞涓“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看,魏军入齐并非为了占领齐地,而是为了捉拿孙膑。孙膑对庞涓来说,太可恼,太可恨了。本来庞涓“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15]。庞涓嫉妒孙膑,他想借助孙膑的才能和智慧来成就自己的事业,把孙膑永远置于自己的手下。不想孙膑逃脱,回到齐国当了军师,成了自己的敌人,还在桂陵打败了自己。孙膑早已成了庞涓不共戴天的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庞涓不但“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即使到了天黑,仍不顾一切地追逐孙膑。庞涓对孙膑的嫉妒和仇恨已经使自己丧失了理智,所以才有如此疯狂的举动。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经过和庞涓的相处和斗争,孙膑对庞涓是太了解了。他这次“筹策”庞涓,引诱庞涓“入套”就是抓住了庞涓对自己的嫉妒和仇恨这个人性弱点“恨而诱之”,既示弱于魏军,又激怒于庞涓,让庞涓欲罢不能。孙膑一定是在齐军中时隐时现,让庞涓可望而不可即,近乎能捕到,实际又无法擒拿,所以才追到天黑,进入了孙膑早就为其准备好的“套”中。

五、庞涓“遂成竖子之名”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16]这个“遂”字庞涓用得很好。庞涓临死总结自己的失败和孙膑的胜利,认为是自己的行为成就了孙膑的名声。这个“遂”字,是因循的意思,也就是说孙膑是因循了庞涓害他、灭他之行径而成其名的。如果庞涓不害孙膑,孙膑就不会有如此大的名声。庞涓不一心要灭孙膑,不在傍晚还死命追击孙膑,他就不会如此惨败。庞涓的遗言也证明了是孙膑亲自诱其入套的。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17]庞涓及魏军的失败,其“可胜”完全在于他们自己,孙膑的套布置得再好,庞涓如果不钻,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但私心重、嫉妒心强、一心要捕杀孙膑的庞涓早已失去了理智,不叫他钻,他也要钻入死地,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毛主席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毛泽东选集·矛盾论》)[18]马陵之战的失败,完全是庞涓忌才害能之性格使然。

六、司马迁读过《孙膑兵法》

司马迁说:“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19]《史记》中的“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就是《孙膑兵法》说的“隘塞死地”,“阻隘”就是“隘阻”,就是“隘塞”。《史记》所述马陵之战战场的地理特点与《孙膑兵法》完全相同。在《报任少卿书》中,司马迁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20]司马迁说“世传其兵法”,就是指《孙膑兵法》。

笔者认为,司马迁是读过《孙膑兵法》的,因为在写某个人的传记时,司马迁总是要找到传主的著作进行认真的研读并尽可能搜集到更多的材料后才开始撰写。例如他在写《管晏列传》时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21]所以,可以断定,《孙子吴起列传》之“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是根据《孙膑兵法》之“隘塞死地”而写的。写这样客观存在的东西必须有依据才行,司马迁似乎没有考察过马陵战场,他极可能是据《孙膑兵法》等写成《孙膑传》的。

《孙膑兵法》的出土不仅证实了《史记》“世传其兵法”的确切,同时也证实了《史记》记事之可靠,证实了马陵之战在郯城的确凿。

【注释】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8~2169 页。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4 页。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2 页。

[4]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 页。

[5]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63 页。

[6]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73 页。

[7]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 页。

[8]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 页。

[9]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 页。

[10]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63 页。

[1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45~1846 页。

[1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2 页。

[13]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113 页。

[14]陈寿:《三国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47 页。

[1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2 页。

[1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4 页。

[17]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3 页。

[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278 页。

[19]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4~2165 页。

[20]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68 页。

[2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36 页。

猜你喜欢

庞涓兵法孙膑
“‘孙子’兵法”等十三则
兵法大师
压低别人并不能让自己更高
孙膑与庞涓
比赛吃馒头
张良得《太公兵法》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假痴不癫
髌骨与髌骨骨折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