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FID技术在藏品管理中的应用
——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例

2020-12-05丁艳红

文物季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电子标签藏品标签

□ 丁艳红

一、引 言

藏品是博物馆开展所有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博物馆的规模和地位。那么,藏品管理工作在博物馆建设中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藏品管理工作直接影响藏品利用率、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已逐渐成为各行各业以计算机工作为重心的必然趋势。2006年,《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和传感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内容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应用技术和产品的需求。由此,信息化和文博事业的结合便成为近年来文博工作者探讨和实践的方向,各地博物馆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运用到博物馆藏品管理中,推进藏品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二、RFID技术及其广泛应用

1.RFID技术概述

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其工作原理是,阅读器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给电子标签,用以驱动标签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阅读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与电子标签及应用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阅读器:负责将标签中的信息读出,或将标签所需要存储的信息写入的装置,是RFID系统的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有手持式读写器和固定式读写器。

电子标签:可以存储藏品的描述信息,与藏品总登记号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是藏品的唯一电子身份证。电子标签分为无源标签、有源标签、半有源标签。无源标签出现时间早,最成熟,成本低,通信距离较近,其应用也最为广泛,大多数博物馆采用的是无源标签;有源标签体积相对较大,通信距离较远,主要用于贵重物品的保存与监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采用的是有源标签。

应用软件系统:将收集的数据做进一步处理,包括藏品的检索、分类、统计,藏品出入库监控、数据库等,可以实现对藏品信息录入、审核、维护、发布、展览等全过程管理。

2.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目前,RFID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智慧图书馆、货运仓储、智能零售、智能医疗与残障服务、能源与环境监测等各领域中。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RFID技术在国内外博物馆的智能导览服务、观众兴趣行为分析和藏品管理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早在2009年,中国科技馆就采用RFID电子门票查验服务系统,成为国内首家使用电子门票的博物馆类场所。

瑞士Kunstmuseum St.Gallen艺术博物馆将RFID技术应用于对观众兴趣行为的分析。观众佩戴的特质手套安装有RFID标签和无线生物感应器,可以随时记录观众正在查看哪一件艺术品,及每件艺术品的观看时间,通过比对位置和生物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测量出观众对每件艺术品的生物和认知反应,进而更好地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服务。

马来西亚博物馆管理局使用RFID技术帮助更有效地管理文物和更好地识别和追踪服装、陶瓷、武器和艺术品的展出,同时RFID系统能协助跟踪跨博物馆的文物进出情况。

南京博物院将RFID技术应用在博物馆藏品管理领域,完成了24万件藏品数据的导入工作,3.8T的影像数据导入及处理,支持20种以上的凭证、账册、卡片、清册等文档导出,实现藏品的无接触式管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根据其遗址博物馆的特殊性,采用有源标签,实现了文物的动态管理、清点及信息查询,加强了对出入库人员的管理。

此外,还有内蒙古博物院、常州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和航海博物馆等,也将RFID技术用于藏品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三、基于RFID技术的藏品定位系统

1.藏品及藏品管理现状

大同市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社会捐赠、上级调拨、单位移交、社会征集等。馆藏品数量已由建馆之初的9800余件(套),增加到7万余件(套)。藏品类别涉及瓷器、陶器、玉器、石器、金银器、铜器、木器、丝织品、书画、文献、壁画、杂项、化石等。藏品时代上至远古时代,下至当代,时代序列基本完整,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

藏品本体管理现状:藏品的查找、统计、出库和盘点工作,主要靠人工完成。提取某件文物或文物盘点时,往往需要库房管理员凭借记忆或拿着厚厚的账本,穿梭在文物货架前来回查找、搬动。这种人工的重复劳动,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对文物造成损坏。

藏品信息管理现状:仍然以Excel表格和账本为记录载体。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展览的增多,需要记录的信息太多,纸质账本并不能完整地囊括藏品的所有信息;Excel表格中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分开管理和保存,给查找、核实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随着藏品数量的不断增多,如果仅靠传统的藏品管理模式和手段,会影响藏品的利用率,制约研究水平,最终影响博物馆功能的最大发挥。为此,我们建立了基于RFID技术的藏品定位系统。

2.藏品定位管理系统的优势

大同市博物馆的藏品定位系统是以已建立的馆藏文物数据库为基础,将RFID技术应用到藏品管理之中,给每件藏品附着电子标签,写入一个唯一的标识码与藏品信息相对应,并且在库房门口安装计算机、天线、读写器等设施,用于藏品和人员信息的采集,最终通过应用软件将藏品的出入库、人员的进出等信息加以记录,进行藏品出入库自动识别,动态跟踪记录,实现对藏品的无接触式智能化管理。

藏品无接触式管理。在对藏品进行检索、盘点、统计时,库房管理员只需手持RFID阅读器在文物柜架前扫视,即可获知有效距离内的藏品相关信息。这种无接触式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库房管理员的工作强度,极大地提高藏品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藏品精准化定位。想要提用某件藏品时,库管员只需利用手持机的检索功能,便可轻松找到所需的藏品;利用系统的监控软件实时显示藏品的当前位置信息,一旦发现某个时刻没有接收到某个藏品的标签信息,监控软件则会发出报警提示,找到对应的藏品;当系统发现藏品的位置发生错误时,也会进行报警提示。

藏品流程化管理。藏品出入库管理是博物馆藏品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藏品出入库关系藏品的安全。因此,系统设计了严格的藏品出入库管理流程。藏品入库前,先安装电子标签,并在系统数据库进行入库登记,打印入库凭证。当藏品需要出库时,由相关人员提交出库申请,经相关领导批准,库管员方可通过阅读器读取所需藏品的相关信息,并办理出库手续。当藏品再次入库时,库管员通过读取标签内的信息,即可得知藏品的存放位置,无需逐一查验,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如果没有办理这一系列出入库手续而进出库房时,安装在库房门口的阅读器就会扫描到未办理藏品进出库手续的异常情况,进而发出警报。自动识别出入库管理,规范了工作流程,确保了藏品流通安全。

四、RFID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思考

1.标签的选择

标签的种类有陶瓷标签、纸质标签、抗金属标签、柔性防盗标签、扎带式标签、异形标签等。在该系统建设过程中,标签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藏品丰富,类别多样,在选择标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藏品的级别、物理性质、形状大小等条件。同样是瓷器,由于器型大小不同,就不能使用同一规格的标签;同样是一级文物,由于物理性质不同,也不能使用同一种标签;不同的材质,要选用不同的标签,比如,文献要选用纸质标签,铜器要选用抗金属标签等。这就需要库房管理员对藏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所管理藏品的种类、性质、数量、尺寸等,为藏品“量身定做”合适的标签。

2.标签的附着

标签的附着方式有:粘贴式、挂附式、袋装式、线缝式、软夹式等。对于大多数藏品,我们采用的是粘贴的方式,贴签要在对文物没有损害的原则下进行,既要保证不泄露文物信息,还要保证不影响观瞻。对于金银器类藏品,一般采用挂附式附着,挂附的标签势必会影响展览效果,如果将标签取下,就会面临标签与藏品分离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仅存在于需要展出的藏品中。总之,技术的短板,不会影响藏品定位系统整体性能的发挥。

3.安全问题

安全工作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而藏品本体安全和藏品信息安全又是博物馆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藏品管理系统的定位功能与防盗功能可以实现对馆藏品本体在博物馆范围内的智能化防盗和保护。然而,系统数据的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框架进行有效构建,全面实施安全防护措施,要保证系统中的数据库免遭破坏、修改、泄露和非法复制、非法使用,为藏品管理系统的安全提供保障。

五、结 语

基于RFID技术的藏品定位系统,优化了藏品管理工作流程,提高了藏品管理工作效率,切实保障了藏品安全,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博事业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尽管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猜你喜欢

电子标签藏品标签
基于伪随机数发生器的双向认证协议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浅析RFID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