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人转小帽中展现的东北民俗文化

2020-12-05董振邦夏远力

关键词:婚俗唱词东北地区

董振邦, 夏远力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二人转这种曲艺形式距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二人转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曲艺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总有一些新的曲目出现,而这些曲目绝大部分客观地反应了东北地区的民俗和民风。小帽作为二人转的一个部分,它所演唱的内容也有对东北民俗和民风的描写。

1 二人转小帽内容概说

1.1 二人转小帽在舞台中的作用

“二人转小帽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民族小调”[1],声音洪亮,形式鲜活。小帽是与正戏相比较来说的民间叫法,往往是在正戏前加演[2]。小帽演唱时间较短但是形式较为丰富。小帽与东北地区群众的欣赏习惯相关,往往是载歌载舞,容易活跃气氛。小帽有排腔溜调的作用,即使水平较为成熟的艺人也喜欢在正戏前加演一段小帽,从而使演出人员、乐器和场地等得以调和。除东北二人转外,鼓曲和戏曲也均有类似于小帽的部分,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书帽和帽儿戏的说法[3]。从二人转的发展角度来看,小帽是二人转的基础,没有小帽是不可能有二人转存在的。莲花落是二人转的前身,而莲花落就是民歌小调,更加贴近于小帽的曲艺形式[4]。二人转小帽和正戏部分交替表演,说明小帽是很受东北观众欢迎的。

1.2 二人转小帽的主要内容

小帽虽然演出时间较短,但却能够很好地和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相结合,可以说小帽将民间曲艺形式推到了更高的层次上,并且小帽抒情喻理为正文部分表演做好了铺垫。小帽的曲目较为丰富,如《小拜年》《张生游寺》《反正对花》《东北风》《劳工叹》《放风筝》《探妹》《寡妇难》《光棍难》《寡妇思五更》等[2]。小帽内容贴近生活,它鲜活泼辣,抒情喻理但又较为客观;描写的人物种类多彩,但往往均是平民或者是生活更为窘迫的弱势群体,有寡妇、劳工、情人、艺人、僧人等。因为它描写的多是最底层人士,所以容易在群众中产生共鸣。小帽节奏较为明快,听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一方面,它是一种曲艺形式,有乐色之美;另一方面,它有排解忧闷愉悦心情的作用。因为小帽来源于民歌,所反应的内容贴近于百姓生活,所以小帽对东北民俗展示还是较为客观准确的。

2 二人转小帽展现的东北民俗文化

2.1 二人转小帽展现的东北节气文化

二人转小帽中对节气描写最全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歌》。最早它是东北老百姓根据每年的节气变化所编写的顺口溜。它口口相传,朗朗上口,并且还准确地反应了东北的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和相对应的农作时节。后来,作曲家杨柏森根据此顺口溜谱曲,编写成现如今的《二十四节气歌》小帽:

打春阳气转呢……种大田;哎喽哎嗨吆,春呀吗春天。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哎喽哎嗨吆,夏呀吗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哎喽哎嗨吆,秋呀吗秋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盼望冰消雪花,春呀吗春天[6]。

该小帽反应了每一个节气对应的农作时节。立春阳气转是指天气慢慢变暖,到春分雪才全部融化。到清明时节才开始种小麦,谷雨时才能开始种稻田。春天在东北主要是忙种的时节。在东北,气温真正热起来是在夏至以后,歌词里有夏至不拿棉,是说出门的时候不需要再带棉衣服了,到白露天气又开始转冷。东北天气寒冷,并且冰冻时间较长,所以该小帽最后的“盼望冰消雪花,春呀吗春天”[6],表达了盼望春天快快到来的愿望。反映东北节气的曲目,还如《青年十二月》:

二月里来龙把头抬……三月里来是清明……六月里来三伏天……七月里来立了秋……八月里来秋风凉……十一月里来飘雪花……[7]

类似的曲目还有很多,如《醉酒十二月》《打工十二月》《受穷十二月》《贪花十二月》《老年十二月》《劝人十二月》等,它们都归在《十二月》的系列小调里。《十二月》的系列原是东北大鼓书的段落,后来被东北二人转演员改编成了二人转小帽。其他反映东北节气的曲目还有《放风筝》《夸哈尔滨》等。

2.2 二人转小帽展现的节日文化

在东北地区,汉族人最大的节日就是新年,从大年夜一直到二月二都是新年。对过年场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小帽当属《小拜年》: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地给老地拜年呀啊,也不论男和女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啊诶呦呦呦呦,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呐啊诶呀啊[8]。

在东北地区,整个正月都算新年。正月初一这一天,家族的人要聚在一起唠一唠过往一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在一起吃饭,为新的一年讨一个好彩头。辈分小的要给长辈拜年,同时长辈也要准备好红包,在晚辈拜年时给晚辈,一般称为“压岁钱”。另外,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在正月里穿上新衣。新衣的颜色一定要鲜艳,有新年新气象、除旧迎新的寓意。如以下唱词:

打春到初八呀啊,新媳妇住妈家呀啊,带领我那小女婿呀啊,果子拿两匣呀啊,丈母娘啊一见面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拍手笑哈哈呀啊诶呦呦呦呦[8]。

在东北,初二这天新郎要带着新媳妇早早地回到媳妇的娘家,去给岳父母拜年,而女婿是丈母娘家最尊贵的客人。在回娘家之前,新人们要准备好回门礼,一般为果子或者糕点类。果子的“子”有带子早归之义;糕点的“高”有节节高升之义。正月初一到初十,根据天气的晴阴冷暖等预测新的一年里哪一种动物或植物会丰收。反映节日的曲目还有《逛花灯》,它是对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描写:

正月哪十五是新春 家家哪户户逛花灯,咳哪个咿呼咳,咳哪个咿呼咳。看一个八仙灯,长寿富贵呀呼咳。还有哪嫦娥奔月灯啊、兔子灯呀、莲花灯、吕祖三戏牡丹。迈步出大门,快来逛花灯呀呼咳[9]。

东北地区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也有逛花灯的习俗,而且极为热闹,也像中原地区一样会有猜灯谜等娱乐活动。东北地区将中原花灯与东北的寒冷环境结合起来,运用冰雕技术创造出了冰灯。如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每年游人络绎不绝。

2.3 二人转小帽反应的婚俗文化

能够反映婚俗的二人转小帽还是首推《小拜年》,它反映了新婚夫妇回娘家的场景。类似的还有《夫妻串门》《小两口串门》等。但是比较完整的,并且土生土长在黑土地上的,能够反映婚俗的小帽曲目应该为《丁成巧得妻》。它不仅将婚俗讲解的极为详细,而且对恋爱部分讲述的也很细致:

姑娘说晚了我屋睡,明天误不了起五更,枉长二十二冬,啥理也不明,丁成闻听脸发红……[5]

《丁成巧得妻》尤其擅长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比较清晰地展示了东北年轻人的恋爱观,展现了东北年轻人对待爱情的狂热和大胆,尤其是对东北姑娘敢爱敢为的豪爽气质和不畏世俗、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描写极为准确。同时,《丁成巧得妻》对旧时婚俗的描写也很详细:

正月二十去下礼……二月初六是好晌……洞房花烛喜盈盈啊[5]。

中国古代婚礼有“六礼”之说,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但是,各地又有本地区的婚礼习俗。在东北地区,婚礼的流程是“问门户、小定、放定、问话、过礼、完婚”这样的几个阶段。《丁成巧得妻》中的丁成与兰香的成婚之路如此坎坷,主要问题就出在门户不对等上。在东北地区,传统观念认为婚姻双方要门第相当,然后择一年长者为媒人,去女方家说媒。其后,男方母亲带着礼品去女方家里看对方的姑娘,如果女方家里同意婚姻,则男方父亲带着儿子去拜访女方父母,男方给女方父母叩头。如《柳边纪略》云:

婚姻择门第相当者,先求年老为媒。将允,则男之母径至女家视其女,与之簪珥、布帛。女家无他辞,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亲家叩头……[10]

在东北,订婚就要经过 “说媒、相看、换盅” 三个阶段。“说媒”是指媒人在中间起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地有“媒人是杆秤,全靠两头硬”[7]的说法。“相看”就是指男方到女方家去看未婚妻。从这一点上看,东北地区婚俗较中原地区还是比较开放的。“换盅”是指男方到女方家下聘礼,俗称“下大礼”或者“下大茶”。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也要将嫁妆送到男方家,俗称“过箱柜”。东北地区的婚俗受满族影响很大,这主要和东北汉族人的迁徙史有关。一方面是入乡随俗模仿少数民族的婚礼习惯;另一方面是多民族杂居地,通婚现象较为普遍。尊重少数民族习俗,能够表现东北婚嫁习俗的二人转小帽曲目,还有《配夫妻》《盼情郎》《放马招亲》和《李芳巧得妻》等。

2.4 二人转《小帽》体现的饮食文化

二人转小帽曲目中鲜有单独介绍东北饮食文化的,但是很多曲目中附带着介绍了东北的饮食文化。如《小拜年》《小分家》《夸哈尔滨》:

姑爷子到咱地家呀啊,咱给他作点儿啥呀啊,粉条炖猪肉啊,宰了那大芦花呀啊,小鸡儿呀啊炖蘑菇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我姑爷儿最得意它呀啊诶呦呦呦呦[8]——《小拜年》。

小两口正然把嘴吵,小儿子跑进门来,要吃粘豆包——《小分家》。

烙煎饼,抻面条,包子馒头热火烧,两毛多钱造个饱——《夸哈尔滨》。

其他曲目中的例子,如《牛郎织女》中有关于蕨菜、婆婆丁、柳蒿芽、大脑瓜等野菜的唱词;《小拜年》中有火锅和果匣子等饮食用具类的唱词;《双回门》有关于槽子糕的唱词;《郭巨埋儿》里有麻花烧饼、葱花蛋的唱词;《韩信折寿》里有关于糖葫芦的唱词,等等。

受环境限制,东北人口味偏重,喜好油盐,饮食以肉类为主。主食丰富多样,有高粱米饭、饺子、大饼子、面条、窝窝头等;蔬菜种类不算丰富,且多是易储存类蔬菜,如白菜、土豆、粉条、萝卜和地瓜等。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影响,东北地区人喜爱吃粘食,如粘豆包、年糕、打糕、粘粥、萨其马等。受天气影响,东北地区入冬前要储备冬菜,以酸菜和咸菜为主,同时储备一些干菜。东北地区有肥沃的黑土地,有纵横的大江和大河,部分地区还沿海,向西北又靠近内蒙古,所以它是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渔业文明的交汇地,肉类较为丰富。东北地区的汉人还保留了“腊祭”的传统,每年腊尽春来,家家都要杀猪宰羊,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3 结语

二人转小帽曲艺鲜活,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因借情喻理而深受东北百姓的喜爱。它真实地反应了东北百姓的生活。小帽唱词幽默,在嬉笑闹跳中传递着一种东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帽反映了东北地区的民俗和民风,对节气文化、节日文化、婚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都有丰富的描写。民俗能够增添小帽的趣味性,通过民俗的展示能够更加形象地反应东北人的普通生活。同时,民俗展示也能够增添小帽语言的幽默性,如《小拜年》中就将猪肉炖粉条子、小鸡炖蘑菇等看似平常的东北饭菜在唱词中展示出来。将东北文化的“俗”与雅,通过小帽的曲艺形式展现出来,使得小帽曲艺形式更加生活化。二人转既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的曲艺形式,它既能够反应生活的无奈,也能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描写。民俗来源于生活,二人转反映着生活,因此可以说东北民俗是二人转曲艺形式的灵魂源泉之一。

猜你喜欢

婚俗唱词东北地区
唱词(外一首)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东北地区高校越野滑雪体育课程的开设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