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诵意蕴,形成语感

2020-12-03黄宁

数码设计 2020年13期
关键词:吟诵意蕴匠心

黄宁

摘要:语感的形成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审美的感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语感的训练,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本文从反复吟诵,有意换删,词语换位,品词析句,深挖语言五个方面,体会语感的形成。

关键词:吟诵;意蕴;删换;匠心;折句;想象;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3-0237-01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这一现象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故它也是一般人所说的对语言的“感悟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笔者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形成语感。

1反复吟诵,体会意蕴

吟诵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要读出节奏,读得自然,读出情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也就是说,要把文章的神读出来,在读中得到深刻的理解。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对文字优美的文章,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注意让学生反复诵读,这种反复吟诵,是体会文章意蕴的桥梁。如: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课文《海上日出》插写了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宏伟壮观的大自然现象的赞关之情。“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一句更能表达这种感情。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时,应感受作者的那种感情,力求达到“妙悟”。具体做法是:学生初读课文,体会大自然景色优美而精读课文,这时,一种对大自然热爱赞美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反复诵读,学生又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2有意换删,体会匠心

从“换、删”两个角度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又一种独特的方法。

2.1讲到关键的词句,可用其它词替换,然后,让学生从语感的轻重、范围的大小等方面加以辨别、比较、揣摩,从而领悟文章用词的妙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1)“移舟泊烟渚(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文《宿建德江》):

(2)“小草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小学语文第四册《种子的力》):

句(1)为什么不用“行、荡、划”等词,而一定要用“移”?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换上另一个词而没有原词好的原因:这首诗写作者的思乡愁情,“荡舟”表现了一种高兴的心情,“移舟”表示停船速度很慢,这与表达作者的思乡愁情相一致,“行舟、划舟”就不能表达这种意思。

句(2)若把:“挺”换成“长”,就反映不出小草生长的艰难,用“挺"就把小草顽强不屈时精神写出来了,表现了种力量的强大,是大自然赋予的。

2.2有的修饰、限制语,先假设删去,再让学生比较揣摩。:

“有的鱼,肚子里有个鳔。"(《鱼和潜水艇》)

“有的”表示只是部分鱼,并非指全部鱼。如删去就表示白肚子里都有个鳔,这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

3语词换位,体会逻辑联系

现代汉语的语序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或按时间,或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把有些词语换位让学生去领会词与词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在用词造句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这句有六个“的”字结构,我把它们打乱后、让学生与原句比,从而使学生明白:它们不是任意排列的。其逻辑性体现在:两个相对的构成一组。有句哲言说得好:“语感是言语对象对人们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学习规范谱言长期表捷的结品二长期鹏琢”"积淀结品”这正说明了多读多写对端养语感的重要性。

4品词析句,体验情感

课文不少语句,尤其是那些提示中心、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一篇文章的解读,有时就在于是否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品词析句”,把握文章的核心精髓,体验作者的情感,叶圣陶曾经说过“一字末宜忽,语语悟其神”,说的就是在教学之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教学时,引学生进行探究、品析、对语感的形成是大有裨益。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里,“千斤巨石” 就是文章中语感训练的切入点;为什么说邱少云像石头?而且是“巨石”,他与“千斤石”有什么相似之处?然后引导学生觀察课文插图。反复诵读相关语句,设身处地想象当时危急情况和邱少云的内心活动。经过层层剥落激烈的讨论,大嫁一致认为:“把邱少云比作千斤石”是最恰当的。邱少云趴在烈火中不抬头,像千斤巨石,纹丝不动,一个“巨”字,突出了邱少云形象伟大,为了战友,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暴露目标,这种烈火燃身却纹丝不动的坚定革命意志,正像千斤巨石,不动摇,如巨石般伟大。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情感的体验也就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5深挖语言,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便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名篇佳作,很多文章的语句都能体现作者的匠心所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这些特别词句,顺势利导,为学生提供想象的驰骋空间,运用形象思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学生超越时空的限制,将无声的文字,静止的画面,通过联想,借助情感体验走进作者看得见、摸得着、闻其声、看其色的具体形象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的意蕴和情趣。

《荷花》一文,作者以清丽的文字,形象地描述了满池荷花迎风起舞的动态景象,以清新、明快之感。教学中.力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段,通过视频再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想想自己就是一朵结白的荷花时,眼前出现的这样的情景:微风吹来。“我” 随着一池荷花翩翩起舞;风一过,“哦” 又静静地站在那儿。聆听蝴蝶采花的好梦。享爱蜻蜓飞行的快乐。这样。随着语言的流动.饶有趣味的“动画” 便会跃然纸上,浮现在学生眼前,从内心深处赞叹大自然的优美。

参考文献:

[1]苏卓杨: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途径[J];《广西教育》 2010年22期

[2]赵士磊;走入文章 细心品读——语文语感培养策略探析[J];汉字文化;2018年17期

[3]李婷;小学生语文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8年4期

猜你喜欢

吟诵意蕴匠心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老艺人的匠心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