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内针周期疗法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疗效观察

2020-12-02杨倩怡易玮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来潮经行月经周期

杨倩怡, 易玮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经行乳房胀痛是指每逢经前或经期时乳房胀满疼痛,或伴有乳头痒痛,至月经过后症状大多消失,下个月经周期又重新发作的病症[1]。其发作具有周期性,与女性月经来潮密切相关。本病受情绪波动影响较大,随着女性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经行乳房胀痛发病率逐年上升,是妇科临床常见疾患,尤以青壮年女性发病者多见,对女性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2-3]。本病归属于现代医学经前期综合征的范畴,目前西医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等尚不明确,治疗方法有限,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疗效局限且容易复发[4-5]。中医对经行乳房胀痛的治疗效果显著,相关文献报道[1,6]提示,无论是中药还是针灸对该病的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因经行乳房胀痛与女性性周期规律十分密切,乳腺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出特殊的变化规律[7],而目前中药或针灸治疗常常不注重结合女性的生理周期规律特点。皮内针疗法因其可较长时间留置而起到持续的治疗效应,故不但能取得显著的疗效,还能减少治疗次数,且操作简便,临床应用广泛,较适合当今的生活节奏需求。本研究通过顾护女性生理周期,根据其周期性和节律性以指导治疗,采用皮内针周期疗法对经行乳房胀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以本课题组于2018年12月至2019 年5 月招募的经行乳房胀痛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共计60 例。采用随机数表,按1∶1 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和《中华妇产科学》[4]制定。 ①症状:经前14 d 以内或行经期出现两乳胀满或胀痛,或两乳头胀痒疼痛,或痛及胸胁,严重者不能触衣。可伴有头晕头痛、疲倦乏力、腹胀、便秘、痤疮、水肿、潮热、体质量增加等躯体症状;也可伴有心烦易怒、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过度敏感、抑郁、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症状;同时还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健忘、食欲增加或降低、喜离群独处、神经质等行为改变。②上述不适症状于月经来潮前出现,月经来潮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特点是与月经周期有关且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正常工作和学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③体征:一般无器质性病变,或在月经来潮前一侧或两侧乳房可触及结块,并伴有胀痛或触痛,经后变软或消失。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张玉珍主编的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妇科学》[9]第2版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的相关内容制定。症见: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乳房胀满疼痛,或乳头胀痒疼痛,甚则痛不可触衣,月经来潮后逐渐消失,伴或不伴有月经异常及其他月经前后诸证。证候特征为:与月经有关,呈周期性发作,且至少持续3个月经周期。

1.3纳入标准①符合经行乳房胀痛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②年龄为18~40 岁且月经周期规律[(28 ± 7)d左右]的未婚育女性;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依从性好,能够配合治疗和完成量表评价的患者。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合并有其他乳房疾病,如乳腺良、恶性肿瘤或高泌乳素血症的患者;③近3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或服用过其他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药物的患者;④近6个月内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或其他可能严重影响体内激素水平药物的患者;⑤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终末阶段及精神病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2 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饮食管理、心理辅导等相关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方法参考《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10](第3 版)中妇科专病诊治推荐的方案,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就月经生理知识、乳房生理知识对志愿者行宣教告知,让其认识女性周期性的生理变化;经行前后注意正常作息,不熬夜,适度运动,注意保暖。②饮食管理:均衡营养饮食,经行前后忌生冷寒凉,行经期间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或较难消化的食物,经后适当食用补气养血之物;避免饮用咖啡和酒。③心理辅导:正确认识经期,正确认识自己,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情;遇到情志刺激,防止情绪大幅度波动,有效处理行经前后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

1.5.2 观察组 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皮内针周期疗法治疗。皮内针周期疗法主穴取膻中、乳根(双)、屋翳(双)、期门(双)、臂中穴(双);3 d埋针1次,分别于经前期(月经来潮前5~7 d)、经后期(月经干净后2~3 d)进行治疗。经前期第1次治疗在主穴基础上加用胆俞(双)、膈俞(双);第2次治疗在主穴基础上加合谷(双)、太冲(双)。经后期治疗根据志愿者阴阳偏颇情况,偏于阳虚者,在主穴基础上加用肾俞(双)、关元、命门;偏于阴虚者在主穴基础上加三阴交(双)、太溪(双)。每个月经周期共埋针4 次,即经前期、经后期各两次。1 个月经周期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5.3 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常规皮内针治疗。取穴:膻中、乳根(双)、屋翳(双)、期门(双)、臂中穴(双)。于月经前10 d 开始治疗,3 d埋针1次,共治疗4次,疗程同观察组。

1.5.4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1%安尔碘消毒液对取穴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用镊子或持针钳夹捏起皮内针的一角将规格为0.2 mm× 1.5 mm 皮内针(苏州华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图钉型皮内针),对准相应穴位,垂直刺入皮内,要求圆环平整地贴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然后用指腹轻轻按压皮内针,让患者活动,若有刺痛,用镊子把皮内针退出少许或重埋。留针期间,可用手按压埋针处,以便加强刺激,针处不要碰水。

1.6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6.1 经行乳房胀痛积分 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经行乳房胀痛积分(包括乳房疼痛分级评分与乳房疼痛量化评分)的变化情况。乳房疼痛分级评分标准参照2002 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外科)》 中规定的乳房疼痛分级评定标准[11],将乳房疼痛分为0~4 级。0 级:乳房无疼痛,包括刺痛、胀痛、隐痛等各性质的疼痛不适,计为0 分;1 级:乳房疼痛表现为乳房的触压痛,无自发痛,计为3 分;2 级:乳房疼痛为阵发性自发疼痛,以月经来潮前为甚,计为6 分;3 级:乳房疼痛为持续性自发疼痛,但不影响生活质量,计为9 分;4 级:乳房疼痛为持续性自发痛,可伴或不伴腋下、肩背部放射痛,且影响日常生活,计为12 分。在此标准下,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关于经行乳房胀痛的诊断标准制定乳房疼痛量化评分标准。经期或经行前后乳房胀痛,基础分3 分;只触痛者加0.5 分;自发痛者加1 分;痛不可触衣者加1.5 分;需用药缓解者加1 分;用药后稍缓解加0.5 分;用药后仍难缓解加1 分;伴精神紧张、情绪抑郁、心烦易怒者加1 分;影响工作和学习者加1 分;胸胁胀痛者加1 分。观察时间:分别于治疗前、3 个疗程完成后下次月经来潮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下次月经来潮前进行评估。

1.6.2 疼痛疗效判定 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 的加权计算方法,联合乳房疼痛评分指标,疼痛减轻的百分数=(A - B)+(C - D)/(A+ C)× 100%,A = 治疗前疼痛分级评分,B = 治疗后疼痛分级评分,C = 治疗前乳房疼痛量化评分,D = 治疗后乳房疼痛量化评分。①痊愈:疼痛减轻百分数≥75%;②显效:50% ≤疼痛减轻百分数<75%;③有效:25% ≤疼痛减轻百分数<50%;④无效:疼痛减轻百分数<25%。总有效率=(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总病例数× 100%。

1.6.3 痊愈患者的复发情况 于治疗结束后3 个月随访时观察2组痊愈患者的复发情况。

1.7统计方法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观察组30 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1.13 ± 2.18)岁,平均初潮年龄为(12.80 ± 1.1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19.35± 1.81)kg/cm2,平均月经周期(28.90 ± 1.65)d,平均经期为(5.73 ± 1.34)d, 平均病程为(31.60 ±13.18)个月;疼痛分级:1 级者2 例,2 级者7 例,3级者7例,4级者14例。对照组3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1.03 ± 2.27)岁,平均初潮年龄为(12.87 ±1.17)岁,平均BMI为(19.46 ± 1.55)kg/cm2,平均月经周期为(28.67 ± 1.49)d, 平均经期为(5.60 ±1.28)d,平均病程为(32.20 ± 12.94)个月;疼痛分级:1 级者3 例,2 级 者6 例,3 级者8 例,4 级 者13 例。经统计学分析,2 组患者的年龄、病程、BMI、月经情况及疼痛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经行乳房胀痛积分比较表1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经行乳房胀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经行乳房胀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2组患者的经行乳房胀痛积分均较治疗后有所回弹(P<0.05),但仍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积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经行乳房胀痛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经行乳房胀痛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menstrual distending pain of breas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during the follow-up ( ± s,s/分)

表1 2组经行乳房胀痛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经行乳房胀痛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menstrual distending pain of breas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during the follow-up ( ±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治疗后比较;③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例30 30治疗前19.33 ± 4.55 18.73 ± 4.69治疗后3.60 ± 5.14①5.27 ± 5.84①随访时6.20 ± 6.52①②③9.77 ± 5.82①②

2.3 2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的疼痛疗效比较表2和表3 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96.7%(29/30),组间比较(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83.3%(25/30),组间比较(秩和检验),观察组的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经行乳房胀痛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疗效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n the menstrual distending pain of breast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n/例(p/%)]

表3 2组经行乳房胀痛患者随访时的疼痛疗效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n the menstrual distending pain of breasts 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follow-up [n/例(p/%)]

2.4 2组痊愈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表4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痊愈患者19 例,随访时复发5 例,复发率为26.3%;对照组治疗后痊愈患者15 例,随访时复发10 例,复发率为66.7%;组间比较(经卡方检验),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经行乳房胀痛痊愈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recurrence in the cured cases of the menstrual distending pain of breasts 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follow-up

3 讨论

行经与泌乳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如《妇科玉尺》 中云:“妇女之疾,关系最钜者则莫如乳”,经、乳疾患是妇女健康问题的关键[12]。此两者皆与冲任关系密切,“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上则为乳,下则为经”,均由冲任之气血化生,禀肾中精气(天癸)的推动,赖脾胃水谷精微之濡养,得助于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冲任血海在肾-天癸-冲任轴的调摄下表现为由盛而满、满而溢、溢而渐虚、继而复盛的消长变化规律,其先充盈后疏泄的周期性生理变化特点直接作用于乳房与子宫[13-15]。乳房在冲任血海直接影响下亦存在经前充盈、经后疏泄的特点。即月经来潮前,肝气相对旺盛,血海盈满,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月经来潮后,经血外泄,肝气随经血外泄而得舒,乳腺小叶转为复旧[16-17]。故在经行乳房胀痛的治疗上要顺应其消长规律,经前气血充盈,满则自泄而月经至,此时肝气旺盛,多以气滞血瘀者为特点,属实,则以治标为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立法;经后肝郁得疏,多以气血亏虚者为特点,属虚,则以固本为主,据阴阳偏颇,以温肾固本或滋阴补肾立法[17]。本试验主穴选取膻中、屋翳、乳根、期门、臂中穴。膻中乃八脉交会穴之气会,能调气机,疏肝木,畅情志,散郁结;屋翳、乳根主 “胸乳下满痛,膺肿” 和“主气逆喧塞,乳中疼痛”,是治疗乳房疼痛性疾病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穴位;期门属足厥阴肝经,有宽胸理气、行气止痛之功效;臂中穴则是治疗乳房胀痛的特效穴。诸穴相配以治疗经行乳房胀痛,能起到显著的疏肝理气止痛功效,故2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近期疗效确切,均能有效缓解经行乳房胀痛症状。而观察组根据乳房的周期性规律特点,在经前期加用胆俞、膈俞或合谷、太冲,以增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在经后期加用肾俞、关元、命门或太溪、三阴交,以增强调冲任、补气血、益肾固本止痛之力,故能起到较好的疗效。本研究结果也表明,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对经行乳房胀痛积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周期疗法极大发挥了月经周期变化趋势在治疗妇科疾病上的应用,体现出对女性病症整体和系统层面的把握,因势利导,达到更好地改善女性生理功能的目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已广泛应用在月经病的治疗上,其中以中药周期疗法治疗的应用较广泛[13],而周期疗法治疗乳腺疾病的研究虽有开展,但仍有欠缺,尤其是外治法与周期疗法的联合应用。本研究根据乳腺周期性变化规律,采用皮内针周期疗法治疗经行乳房胀痛,取得较好的疗效,证实了其较常规皮内针疗法疗效更为持久,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同时为针灸周期疗法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来潮经行月经周期
长相思·江水东
经行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女性经期出现3种情况可能是早衰了
影响佛教行像美术形式的因素研究
月经周期短,绝经就会提前吗
经期为何睡不醒
中医药治疗经行浮肿的文献回顾
来潮前为何鼻腔出血
乳腺癌什么时候手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