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胃肠道外间质瘤12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20-12-02章再军章建国

交通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梭形肠系膜胃肠道

章再军,章建国,何 鑫,钱 粒

(1 海安市中医院病理科,江苏226600;2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

胃肠外来源胃肠间质瘤(E-GIST)发生在胃肠道外,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具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特征,是一种少见的实体肿瘤,具有侵袭性[1-3]。胃肠外间质瘤起源于类似Cajal 细胞或胃肠道外的多能干细胞,多位于肠系膜、网膜、腹膜后、胰腺等部位[3]。现有研究表明,胃肠外间质瘤的预后比胃肠道间质瘤差。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的关键手段,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尚不清楚。目前对胃肠外间质瘤的分级和处理尚无共识,早期确诊至关重要[4]。本研究通过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09年7月—2018年12月诊断的原发性胃肠外来源胃肠间质瘤患者12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及鉴别诊断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E-GIST 患者12例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4~78岁,平均64岁;临床表现:多发结节3例,单发结节9例;腹部稍膨隆5例,腹痛9例,血便4例。肿瘤部位:肠系膜5例,肝脏、腹壁及肾上腺各1例,肝胃间隙及后腹膜各2例,4例呈现肿瘤多发的特征;在影像检查中呈现为实性肿物8例,囊性与实性混合肿物4例。

1.2 方法 手术切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经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常规HE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 法,DAB 染色。所用抗体及相关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DOG1、CD117 及CD34 检测,同时设置阳性及阴性对照。

2 结 果

2.1 大体检查 12例E-GIST 中,肿瘤最大径2.6~9.5 cm,肿瘤最大径<5cm 者4例,5~10 cm 者8例。所有标本均为灰白色组织,肿瘤边界相对清楚,外观呈结节状或多结节状。切面灰白或灰黄色,质地中等、细腻,部分区域可见出血、坏死或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

2.2 组织病理学 (镜下表现) 梭形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1例;核分裂>5个/50 HPF 8例,≤5个/50 HPF 4例。梭形细胞型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瘤细胞的组织学形态及密度在各病例之间存在差异。部分病例中瘤细胞形态偏温和,呈细长的梭形,胞质伊红色,染色质均匀,细胞密度较低,病理性核分裂罕见。在另一部分病例中,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胖梭形,染色质呈点状,可见核异型,病理性核分裂易见,且可见坏死。肿瘤细胞主要排列为短束状或漩涡状,还可见长束状或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型瘤细胞胞质主要呈淡嗜伊红色,瘤细胞多呈片状或巢状分布。

2.3 免疫组化 12例肿瘤组织均显示DOG1 阳性表达,11例显示CD117 阳性表达,11例CD34 阳性表达,仅1例CD34 阴性表达(图1,封二)。NIH 风险评估:高度侵袭危险性9例,低度侵袭危险性3例。

图1 免疫组化结果

3 讨 论

胃肠外来源胃肠间质瘤很少见,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1%,占所有肿瘤5%~10%[5]。胃肠道间质瘤来源于存在于肠壁的Cajal 间质细胞,通常表现为外生性病变,突出于管腔或腹膜腔。有一些学者认为E-GIST 源自肠壁外类似Cajal 细胞[6],另一种假设认为源自胃肠道外多能干细胞[5,7]。Terada 等[8]研究证实在正常结肠系膜表面存在散在分布的C-kit 阳性的类Cajal 间质细胞。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位置和大小。约70%患者存在临床症状,而其余患者可以多年无症状,其肿瘤通常偶然发现或尸检时发现[9]。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腹痛、胃肠道出血(黑便,呕血和贫血)、可触及肿块、疲劳、腹胀、早饱、不适和体重减轻[10]。虽然E-GIST组织学与GIST 相似,但有不同的特点。GIST 常出现黏膜溃疡引起的瘘管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而E-GIST 通常无症状,除非邻近结构受到肿瘤压迫[5,11]。此外,E-GIST 很少出现出 血[3]。Iqbal 等[2]研究显示,E-GIST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其次是可触及的腹部肿块,腹部肿块不断增大,最大径可达32 cm(平均10 cm)。据文献报道,E-GIST可发生在肠系膜、腹膜后、网膜、胰腺、肝脏、胆囊、膀胱、胸膜、前列腺、精囊、盆骨和阴道等部位[2-3,5]。本文12例E-GIST 发生于肠系膜5例,肝胃间隙2例及后腹膜2例,并收集到发生于肝脏、腹壁及肾上腺部位各1例。由于E-GIST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影像学上与淋巴瘤、脂肪肉瘤、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的区别并不完全清楚[3],因此术前确诊并不常见。

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E-GIST 的重要手段和金标准。大体标本上E-GIST 通常为灰白色至白色的膨胀性生长的肿瘤,常被覆假包膜[9],切面灰白色,可见出血,坏死或囊性变[12]。在显微镜下E-GIST 呈现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方式[10],梭形细胞型是E-GIST 的主要组织学类型(70%)[13],约20% E-GIST 表达上皮样型,10%表现为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型[14]。与梭形细胞型相比,上皮样型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较低[12]。Reith 等[15]研究认为,细胞丰富同时有丝分裂指数超过2/50 HPF,并伴有坏死提示E-GIST 具有潜在侵袭性。酪氨酸激酶跨膜受体蛋白c-kit(CD117)阳性可用于确诊E-GIST。此外,有研究在E-GIST 中发现其他免疫标志物,如BCL-2、CD34、desmin 和DOG1[4-6]。在本研究中11例EGIST 显示CD117 阳性表达,1例CD117 染色阴性而DOG1 和CD34 呈弥漫强阳性,C-kit 基因检测显示第11 外显子错义突变。因此,E-GIST 免疫组化检测应联合采用CD117,DOG1 及CD34 三项标记物,对CD117 或DOG1 阴性表达的病例C-kit 基因检测是行之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关于E-GIST分级、管理和预后目前缺乏共识。多数学者认为,肿瘤的大小和有丝分裂指数决定EGIST 的分级和预后,目前多数研究者在诊断EGIST 时采用胃肠道间质瘤的分级标准[5]。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通常基于Miettinen 和Lasota分类方案进行评估[16]。因此有研究认为,可以基于肿瘤恶性潜能的概率来预测E-GIST 的预后,并且可以根据肿瘤大小和有丝分裂指数进行NIH 风险评估,包括极低侵袭危险组,低度侵袭危险组,中度侵袭危险及高度侵袭危险组[5,16]。

与胃肠道间质瘤相比,E-GIST 大多预后不良[17],1年总生存率为91.7%,5年总生存率为48.9%,而胃肠道间质瘤1年总生存率为94%,5年总生存率为82.4%[3]。Reith 等[15]研究发现,肿瘤最大径超过10 cm 对患者临床结果未产生影响,约34%患者在24个月内发生转移或死亡。Iqbal 等[2]对13 名患者的研究表明,E-GIST 复发率约43%,总生存率为34个月。虽然肿瘤细胞增生、有丝分裂活性和坏死被认为是潜在的预后因素,但需要更多的病例才能得到有效结论。

手术切除是E-GIST 的主要治疗方法[13],但应谨慎进行,以免肿瘤破裂而造成更高的侵袭风险[9]。因E-GIST 存在复发风险,手术切除范围也应当慎重[14]。E-GIST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并不建议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10]。

综上所述,E-GIST 是一种类似胃肠道间质瘤的间叶组织肿瘤,预后较差,以手术治疗为主,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效果尚不清楚。由于E-GIST 少见,有必要进行更多研究,以充分了解其病理机制,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梭形肠系膜胃肠道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人类独特的脑细胞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铸钢件和梭形斜柱逆施工技术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食管梭形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