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法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0-12-02

法制博览 2020年13期
关键词:法治党员大学生

袁 媛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近年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载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微媒体获知各类信息,其生活、学习和娱乐等都与微媒体息息相关,其价值观的形塑也深受微媒体影响。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模糊、法治观念淡化、行为失范等问题,其中不乏有大学生党员的问题,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了挑战。

一、微媒体特征分析

(一)方便快捷,易于操作使用。据统计,截至2019 年12 月末,我国第三方应用商店在架应用分发总量达到9502 亿次。其中,音乐视频类增势最为突出,下载量达1294 亿次,下载量排第一位。[1]众所周知,音乐视频类APP 中,诸如抖音、快手、bilibili 等应用软件下载使用方便,内容丰富,操作简单,在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根据本课题对300 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89%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视频类APP,78%的学生关注“网红”视频的同时,发布个人相关视频。

(二)无微不至,信息传递迅速及时。“微媒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细致入微,且传播迅速,广泛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2019 年8 月30 日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6%;从年龄结构看,10-39 岁网民占为65.1%,其中20-29 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4.6%。[2]基于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虚拟身份与当事人实时互动,并通过“点赞、复制、转发、分享、评论”等方式自由发表言论,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网上互动的主动性。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使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各类微媒体的学生占比为100%,每天进行点赞、复制、转发等的占比73%,可见微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标签化”“情绪化”现象较为普遍。微媒体带给人们海量信息,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的问题。部分为媒体基于“点击量”“播放量”等的需求,为吸引公众眼球,发布的信息中“标签化”“情绪化”现象比较突出。“真相”“震惊”等词眼层出不穷,各种“热搜”“爆款”比比皆是,“标题党”屡禁不止,更有甚者利用热点造谣传谣,制造不良言论。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点击标题类新闻、视频等比例占到64%,有的反馈有“不由自主”就会点击的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塑造。

二、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进行,多数高校都由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研室等牵头负责,上课教师既有专任教师,也有如辅导员、实验员等兼职教师,一般在大学一年级上课,普遍以“大课”形式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内容中,涉及到法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宪法相关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理念、道德与法律等,上课学时是36或48 学时不等。其他辅助形式还有普法工作、法治宣传以及通过党支部“三会一课”、党纪党规教育等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法治观念区别教育。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法治教育的重视不够,法治教育氛围不浓。部分高校还存在将法治教育作为规定任务完成的错误想法,除在完成课程教授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进行宣传外,开展专门性的法治活动相对较少。对教育成效的追踪调研也不够,目前法治教育收效甚微。(2)内容讲授理论居多,联系实际不够。大部分教师对于法治知识讲授只限于理论内容,案例教学较少,特别是与社会热点的案例结合较少,课程缺乏吸引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7%的学生认为现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讲授内容单一,形式僵化。(3)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法治教育重视不够。针对大学生党员法治理念培育没有区别体现,将他们等同于一般学生进行教育,偶有一些基层党组织依托党课培训进行有关法治教育的内容。

三、微媒体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影响的利弊分析

(一)积极影响:(1)时效性增强。微媒体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即时完成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在线即可观看和学习,并进行在线讨论、测验等,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2)丰富了教学资源。特别是关于新修订法律、热点事件等的法治教育,各类微媒体均有相关的分析和讨论,还有专家教授的在线直播,更有数量宏大的线上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习途径。(3)互动交流多,学生参与感明显增强。学生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与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被动式”教学不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更利于教师掌握学生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教育。同时,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力度和深度方面以及信息的表现形式上,微媒体都弥补了传统法治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人爱学”的目的。

(二)消极影响:(1)学生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如前所述,微媒体信息存在“标签化”“情绪化”等现象,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差,再加上一些媒体利用“蒙太奇效应”等手段,学生很容易被影响,形成错误观念和结论。(2)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调查显示,平均每天刷视频、看直播等占用时间在1-2小时的学生占比45%,2-3小时的占比为17%,还有个别超过3 个小时的,且部分学生反馈刷视频“有瘾”,即一个接着一个停不下来。这些数据无不显示出,观看各类信息大量占据着学生时间,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3)影响现实人际关系。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等建立网络朋友圈,网络交流增多,且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类资讯,“手机不离手”现象较为突出。相对应的,面对面交流逐渐减少,有的甚至与同寝室的同学也交流甚少,以至于发生惨痛事件无人知晓。

四、“微媒体+党建”大学生党员法治教育路径探析

利用微媒体优势强化大学生党员法治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群体中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意见领袖”[3],带动整个大学生群体提升综合素养,努力成长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开通法治“微党课”,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微媒体“短平快”的特点,开展法治“微党课”,以党支部为单位,利用QQ 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每月开展1-2 次,每次讲课时间10-15 分钟。大学生党员也作为讲课主体之一,结合学生们热议话题或网络热点话题,同时加入党纪党规的相关内容,多形式进行法治微课讲授,积极开展互动讨论,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自觉用法律知识武装头脑。

(二)抓住关键环节,抢占法治教育的“微阵地”。把握微媒体的传播规律,主动抢占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教育阵地,对于学生关注的重点话题给予正确引导。同时要主动出击,要把法治“微党课”等教育内容广泛积极传播,特别是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实习就业、校园贷、网游、打赏主播等问题,引导大学生网民遵纪守法,理性对待社会矛盾与冲突,激发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打造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网红”微媒体。现在网络上虽然各类微媒体种类繁多,但是专门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则屈指可数。应当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开展法治教育直播等方式,专门打造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网红”微媒体,以学生喜见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国家政策,开辟随时互动交流机制,答疑解惑,逐渐引领舆论潮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法治党员大学生
我是党员向我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大学生之歌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