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危机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路径及机制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例

2020-12-01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危机马克思主义

林 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0 引言

根据WIND金融终端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3日,新冠肺炎在中国国内累计确诊人数超过8.46万,死亡人数超过0.46万,波及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含港澳台)。中国已经在4月底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成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累计确诊超过640.60万,死亡37.96万,而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目前仍保持在9万左右,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范围蔓延,其扩大的趋势至今仍然没能得到有效控制。显然,疫情影响到了公共安全,在全球范围造成了生命和健康的重大损失,导致世界经济减退,可见,它是一次典型的公共健康危机事件,危害了全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众所周知,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灾难性的特点,而疫情危机教育就是对此展开辨识、预防、防范和正确应对的教育。“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具有二元属性,它结合专业、行业,挖掘专业内蕴含的人文精神、先进文化、优秀事迹等思政元素并使之融于专业课程教育,属于隐性的思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一门经济学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责无旁贷。

本文尝试将疫情危机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探索二者有效融合的路径与机制,这必将有助于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1 文献综述

疫情危机属于公共健康危机,而课程思政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门研究还非常少见,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1 公共健康危机教育的意义

Lee Hye,Young etc.[1](2006)探讨了韩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开展应对2006年大流行性流感的行动,建议组建一个专门的政府部门来处置这类问题。Hu Jiaxiang etc.[2](2018)发现由于政府功能的缺陷,不能及时应对中国乡村的公共健康危机,从而设计了一种EMMPHC机制帮助政府管控公共健康危机。根据媒体报道,2019年美国H1N1型流感感染了超过3000万人,超过1.2万人死亡,但是,至今美国迟迟没有把它列为公共危机事件,而Imai H etc.[3](2010)探讨了在H1N1流行期间卫生专业人员的工作情况。国外学者的研究多是针对某种特例造成的公共健康危机。向立文[4](2018)进一步发现国外主要集中在危机教育专业开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危机情境教育援助以及教育重建等。国内对于专门的公共健康危机教育尚且缺乏,刘峰[5](2010)建议高校采取立体多维的交互对话方式进行危机教育,同时应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各方力量,构建多维立体的危机教育体系。

1.2 课程思政建设的渊源优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显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思政课程”的属性。顾三秀[6](1988)认为应发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活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姚宇[7](2018)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现实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内容;王丽[8](2014)和范敏、李清[9](2019)在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范例。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该课程更是一门“经济学”理论课程。正因为如此,政治经济学的“思政课程”属性就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优势,在理论体系上更容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而且,它能够在经济理论角度有效支撑学生理解“四个自信”。

其他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却鲜有文献进行过针对性的详细探讨和论述。比较接近的研究如杜江[10](2018)认为应积极探索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找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有效融入点;苏旭峰[11](2019)认为在经济学教学中应把四个回归理念引入课堂,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生动探索和实践,把“课程思政”建设在经济学课堂中。

1.3 国外思政教育的经验重在“隐性”

其他国家同样存在思政类型的课程,而且还有很多非常成功的案例。金凤姬[12](2015)发现许多韩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隐性化的趋势,使学生们在无集中灌输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教育,并且效果很好。陈波[13](2015)发现法制化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近现代化的助推器。张冰冰[14](2019)发现美国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高校却扎实开展着该项工作,只不过他们把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教育、美国国民精神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和方方面面,这推崇的是资产阶级价值观、强调个人本位,对中国的借鉴价值有限。戴韶华[15](2019)发现美国、俄罗斯和德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公民宗教、国家际遇、历史反省等方面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陈冲、汪海涵[16](2019)建议借鉴美国高校隐性政治教育的方式及特点,认为我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可以从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因科施教、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2 疫情危机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

2.1 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界缺乏将公共危机教育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融合的相关理论。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指的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显然,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该课程,促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多地回归其“经济学”特性,进而突出其经济学理论价值,相应地也就凝炼并提升了其思政价值。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国内高校教学实践中一向被视作“思政课程”,偏重强调其“阶级性”,相应地其“经济学”理论属性就有所削弱,这不利于同学们正确树立经济发展道路方面的理论自信,进而影响到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信和经济发展道路的自信。

2.2 助力疫情危机教育与课程思政工作展开

疫情危机,也是教育的契机。作为突发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本次“疫情危机”严重影响了各级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必须按照党中央统一决策部署,凝聚力量,共抗疫情,努力将各方面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甚至,更应努力“化危为机”,比如适当预先对广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养、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将全国人民“同心战疫情”的行动转化为奋斗的精神和奋斗的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正是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作出的贡献。高校教师应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战斗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因势利导,落实“三全育人”,同时进行中外抗击疫情的对比,引导同学们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

3 疫情危机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基本框架、路径与机制

因为疫情危机教育不属于专业课程,但是专业课程却可以融入疫情危机教育,这也是“三全育人”的体现。本文将疫情危机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开展疫情危机教育,嵌入课程思政元素,相应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疫情危机教育。具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为例,探索二者有效融合的路径和机制。

3.1 二者融合的基本框架

为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设计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二者有效融合的基本框架

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非一线抗疫人员而言,疫情危机教育可侧重组织、协调、疏导公众心理教育。公共安全指的是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危及公共安全的各类事件就构成了公共安全危机。为了保障或者恢复公共安全,除了直接参与对抗各种危机之外,还可间接地对社会公众开展危机教育,比如疫情教育,教育公众正确认识危机事件及其各种可能的影响,在心理上去除各种恐惧和恐慌,采取正确的针对性措施等。直接参与抗击疫情的医务、物资生产和保障、安保等类型人员毕竟是少数,这就意味着疫情危机教育面对的是更广大的人口基数,而对于非一线抗疫人员而言,疫情危机教育除了辨识、预防、防范和应对的教育之外,就是社会心理危机教育、预防性心理干预等。对于非医疗行业的教育工作者,应侧重于组织、协调、疏导公众心理的教育工作。

(2)疫情危机教育应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处置上,中国非一线人员的间接“抗疫”遵循了“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服从指挥”,将全国人民“听从指挥、服从管理”,落实到“万众一心、统一行动”中,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疯狂蔓延,控制了疫情的疯狂爆发,最终控制住了疫情,极大降低了疫情危害程度,因此,“服从命令、听指挥”就是对此次非一线人员疫情危机教育的落脚点,这本身就属于思想政治范畴。疫情危机教育既要全面展开,又要根据实际状况有所侧重,其难点在于如何嵌入课程思政。针对非一线工作人员的疫情危机教育,除了一般的疫情识别和防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引导大家客观面对、正确应对,避免恐慌情绪的滋生和蔓延,其难点在于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提炼。

(3)疫情危机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具体契合。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政元素融入疫情危机教育,侧重点在于“间接抗疫”,这需要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比如,在讲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问题时,根据马克思提出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替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解决思路,可以联系我们中国抗击疫情的时候为什么强调集中统一领导,进而讲解为什么应该落脚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课程思政建设是在保障本课程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融入疫情危机教育,其难点在于如何体现“三全育人”。因为课程思政不是抛开课程本身,而是在内容上适当嵌入疫情危机教育,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其目的就是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4)抗疫情中国行动。目前,中国抗击疫情的行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线医务人员已经开始有序撤离,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菲律宾、塞尔维亚等组织或国家都在推广、学习中国的经验,包括社会管控经验。应对比分析中外政府应对疫情措施的战略差别和战术差异,见贤思齐,并使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讲解中国抗疫情集中统一领导,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进而理解“集体主义大于个人主义”。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采取了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及与美国、意大利等美欧各国截然不同的应对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宝贵经验和成绩,而中国的应对措施一再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的认可和嘉许,意大利等国正在中国援助医疗队的指导下实施“中国方案”,这就彰显了我们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有助于同学们顺理成章的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当然,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见贤思齐。

(5)二者融合的思政落脚点。以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作为开展疫情危机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的最终落脚点,实现“三全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是依附于专业课程中的附属品,受教学目标限制,不能全面开花,这就需要找准落脚点,重点发挥。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它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理论基础,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社会事务的理论基础,建国7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证明“理论自信”,进而应该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通过国际比较,本次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也促使同学们理解“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3.2 二者融合的路径与机制

本着“实证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使用本次抗击疫情的真实事实和数据,本文认为疫情危机教育应积极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有效结合,而通过对比国内外成败经验,将课程思政最终落脚到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正确认识”,这就是实现二者有效融合的基本路径。

(1)从课程思政的高度开展疫情危机教育。与一般的公共危机教育相区别,本文是站在课程思政的角度适时开展疫情危机教育,侧重的是面对疫情危机,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果断决策和统一指挥之下,积极响应,比如:普通医务人员、军队医务人员以及物资保障人员各司其职,义无反顾地冲向抗击疫情第一线;其他社会大众服从政府统一管理,停止春节探亲、旅游等各种人员流动,不添乱,保障全国一盘棋,减少病毒感染的各种可能性,以此尽可能的遏制疫情的快速扩散和蔓延,减少全体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与医疗系统“直接”抗击疫情相比,解决的是“间接”对抗疫情的公共健康危机教育问题,并将之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而这一目的恰是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来实现。

(2)对比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的经验得失,回归到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正确认识”。通过对比各国抗击疫情的实际经验和教训,将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凸显“四个自信”,帮助同学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尤其是通过对比中外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的具体管理者在“抗疫”战略和战术上的差别,对比中外动员能力和凝聚力,对比中外软实力和硬实力,见贤思齐,更好理解集体主义精神。如此,一方面预先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一方面又顺理成章地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标。

(3)综合运用功能分析法、案例法等基本教学方法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对于疫情危机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在社会功能上如何互相实现的问题,应结合中国实际“抗疫”经验,通过具体客观案例进行论证和讲解,尤其是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引申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有效实现对大学生的疫情危机教育嵌入课程思政。反过来,通过具体案例也能阐明课程思政又是如何融入疫情危机教育。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危机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正义逻辑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危机”中的自信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