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兵学之祖太公“大谋不谋”思想蠡测

2020-12-01杨海中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上海古籍出版社太公

杨海中

在中国战争史上,由于中原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故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凡欲攫取政权者,无不“逐鹿中原”。这里,宽泛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连片广袤地域,狭义则指今河南一带。也正是由于中原多战事,在学术思想繁荣的先秦时期,这里不仅产生了儒、道、墨、农、名等诸家学派及代表人物,也产生了兵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姜尚、孙膑、孙武、吴起、尉缭等。

关于兵家著述,《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并将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指出,四家之中: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几。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唯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几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①参见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下编第七章《兵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第133页。在吕先生看来,兵家之理论,其特色主要在权谋,在智慧。

先秦兵家之著,存于今者主要有《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集大成者为《孙子兵法》,但就权谋而言,当首推太公《六韬》,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其后兵书,无不受其影响。

“大谋不谋”之语出于太公《六韬》①唐书文:《六韬》卷2《武韬·发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一次,王文问于姜尚:纣王如此暴虐,如何是好?太公回答说,要取得天下,必须把握好时机,同时要注意隐蔽自己的策略,做到“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②唐书文:《六韬》卷2《武韬·发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鉴于太公善谋略,故今人所编古代“八大”或“十大”“谋略家”“谋士”之类书籍时,无一不将其列为首位,③桑榆:《中国十大谋略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目录第1页。并以“韬略鼻祖”“兵家之宗”誉之。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姜尚(约前1156—前1017),因其先祖上古时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故称吕尚。关于姜尚里籍,有山东说,河南卫辉及上蔡说等,就目前资料及遗迹而言,辉卫说论据最为充分。周文王访得吕尚,甚喜,称周太公时就对这样有德之士十分企盼,如大旱之望云霓。故号之曰“太公望”。武王即位后对吕尚更加尊重:“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朝建立,封建屏周,“封功臣谋士,而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④司马迁:《史记》卷4,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7页。因而后人又称其为齐太公或姜太公。

一、太公的历史定位

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史籍上对吕尚的记载还是比较全面的,除《史记》《周本纪》、《齐太公世家》外,其他典籍如《吕氏春秋》《诗经》《韩非子》《韩诗外传》《荀子》《尉缭子》《说苑》《淮南子》《汉书》等,均录存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由于姜尚早于孔子五百多年,且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六韬》《阴谋》和《金匮兵法》等,因而深受后人推崇,誉其为“百圣之师”。

“百圣之师”表达的只是后人对姜尚的尊崇,并非为对姜尚准确的历史定位。人的历史定位基点是业绩与成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一个人对历史、对社会的贡献,其极致被称为“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⑤杨伯峻编著:《春秋左氏传·襄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88页。

姜尚既有德于民,有功于社会,又有巨著传世,是名副其实的“三不朽”。应该给他一个怎样的历史定位即什么样的名分或头衔呢?

最早给名人定位和予以头衔的应是汉代的班固。

继司马迁之后,班固在正史撰著上首创《志》书体例。在《汉书·艺文志》中,他根据著述的不同内容、不同性质,将作者区分为三十八类,其中最重要的有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并分别给各家下了定义。此外,还有诗赋家、兵家、天文家、五行家、蓍龟家、杂占家、数术家、医经家、神仙家、方技家等等。其中又将兵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等项。

有趣的是,班固虽然著录了《太公》237篇,却没有将其列为兵家,而列入了道家行列。他说:“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

他给道家下的定义是: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①班固:《汉书》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2页。

从“南面之术”可知,班固视道家的主张为治国之道,为帝王之学,即统御天下之术。他认为这种主张与唐尧的谦让精神是一致的,也符合《易经》所讲的隐忍。不言而喻,太公之术就是治国之术。

班固的这种认识,言之有根,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一是道家思想源于西周,与殷商文化关系密切。春秋末年,《老子》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成熟与成型。道家主张在政治上无为而治,至战国时期,道家已成三派,其中黄老学派最为盛行。汉朝初年,为医治战乱疮痍,统汉者崇尚黄老治国思想,行无为而治,并曾一度出现过“文景”盛世。实践证明,道学可用于治世。

二是太公是文王、武王权力圈中的核心人物,是营救姬昌、倾纣兴周的决策者与指挥者,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治国能力。

三是太公在治国方面不仅重视政治,也很重视经济。一次,文王问太公:在治理国家时,统治者有时也会有所失,什么是最大之失?太公回答说:作为一国一地之主,最大之失莫过于“六守三宝”。所谓“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也。何谓“三宝”?太公答说:“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之后解说道:“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接着又说,政治、经济是国之两翼,缺一不可。“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②唐书文:《六韬》卷1《文韬·六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6页。太公被封于齐地之后,以道家之术治国,仍然是政治、经济两手抓,“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③司马迁:《史记》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80页。齐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快实现了兵强民富,遂成霸业。道家主张再一次被证明,不仅可治国,而且还可以强国。

由此可知,最早为太公历史定位的是班固。班固以哲学的视野、政治的角度评价太公,不仅定位准,而且站位高。

从这一认识出发,用今天的话语为太公定位,太公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太公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及处世经验,高度重视和善于运用谋略,如上所述,今人多称其为“谋略家”。称其为“谋略家”未尝不可,但若以此名之,未免评价趋于低下。

和历史上有杰出谋略的名人如尹伊、张良、诸葛亮、刘基等人相比,他们虽然都有超过常人智慧,丰富的经验,处事深谋远虑,但他们都只是属于谋士阶层,而太公除在文王、武王幕下为臣外,因封于齐,可谓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如他治理齐国,以“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为国策,决不仅仅出于谋略,而完全是出于政治家治国安邦之远见卓识。

我国历史上的谋略家可以说如过江之鲫。如汉代,尤其是东汉末年,杰出者不可胜数。谋除董卓的王允,可谓虑事周密,组织严谨,智谋高超;助孙权傲踞江东,一心灭蜀的周瑜可谓雄才略;被后人称为“曹魏五谋臣”的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精英,其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之秦汉,讫之周隋。”然而在唐代政治家、史论家朱敬则看来,他们只是“善辅”而已,距圣哲尚远。①唐代武后时正谏大夫兼修国史的朱敬则(后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在《隋高祖论》中曾专门谈汉代及其后的的谋士。他说:君子曰:“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淡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翊、荀攸、刘煜、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于周隋。兰菊相薰,惟有此矣。如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颎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若乃威以静国,谋以动邻。提鼓出师,三军贾勇;置兵境上,千里无尘。内外兼材,惟孔明景略也。故崔浩云:‘王猛是蔡(苻)坚之管仲,刘裕是德宗之曹瞒。’孙盛云:‘孔明善辅小国,子产之流也。’斯言中矣。”见(清)董诰《全唐文》卷17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46页。

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作为西周的开国元勋与军事统帅、齐国的立国之君,太公的思想影响百代。因而太公的准确历史定位,第一位的应是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太公的谋略思想体现在其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中的各个方面,爰此再称其为谋略家,实是实至名归,至于其他名衔,则为可有可无。

二、“大谋不谋”的哲学意蕴

太公《六韬》共六卷,分别论述了治国、治军六个方面的韬略: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论治军用兵;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武器与布阵;豹韬——论具体战术;犬韬——论指挥训练。

《六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就政治论政治,就军事论军事,而是以政治家的襟怀、哲学家的睿智、军事家目光,将政治与军事,政治与国家,治国与治军等密切结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以多视角讨论,这就使得其韬略具有全面性、哲理性和深刻性。正是因为《六韬》内涵具有这种无比的丰富性,故而受到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等的推崇与重视。

《六韬》不仅讲了很多具体的治国治军谋略及方式方法,更重要的从学理上阐发了治国治军治世的原理与规律。如讲到国家,提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论断;以用兵而言,不只讲了如何排兵布阵、地形地势之运用,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不战而胜”而“屈人之兵”的观念。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人文精神之意蕴。

“大谋不谋”,是文王咨询如何代纣而谋取天下时,姜尚没有就事论事,而作的高屋建瓴式的回答。为了全面了解其内涵,不妨看一下原文。

文王在丰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鹜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饵耳俯伏。圣有将动,必有愚色。今彼有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营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疾。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①唐书文:《六韬》卷2《武韬·发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43页。

从中可以看出,太公所谓的“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站位很高,其意是说,真正的智慧不显现出智慧,真正的谋略不显现出谋略,真正的勇敢不显现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显现出利益。要想取得天下,必须明白“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之理,并且能够做到见微知著,洞察天道、人道之情势,用人得当,部署周密,上下一致、同舟共济,而最高明的做法是“全胜不斗,大兵无创”,最终达到“无甲兵而胜”之目的。

“大谋不谋”之卓识表现在哲学方面,其独创之见,有两点最为突出。

1.认为人心向背是能否取得天下的决定因素

太公认为,要得天下,“修德”“惠民”是其基础。他说,纣王暴虐,不修德业,“好色无极”,致使天道有殃,人道有灾,“败法乱刑“,众叛亲离,此“亡国之征也”。周应从中汲取教训,“王修其德,以下贤惠民”,收罗人心,以待其“亡国之时也”。他还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②唐书文:《六韬》卷2《武韬·顺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9页。

民本思想源于夏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太公认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天下”在这里有两义,一指家国社稷,一指民众。太公民本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认为民众是被统治者,也是“天下”的主人:他们可以开门迎接有德的统治者,也有权力关闭大门不予接纳——“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他认为这个道理很深刻,也很微妙:“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太公关于治国、征战要把得民心放在重要地位的思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孟子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提法,便与此大有关系。

2.指出了用兵的理想境界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

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又是政治的继续,难以避免。太公说:“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③唐书文:《六韬》卷1《文韬·兵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7页。这一点,对后人影响也很大,老子就重复过:“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因此,太公提出,胜战在征战之外,在于具有超人的谋略。争取“全胜“的策略才是用兵最理想的策略。“全胜不斗,大兵无创”——要争取在没有残酷的厮杀,军队没有遭到损失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辉煌的胜利。全胜的境界是最美好的:“与神鬼通,微哉微哉!”太公的这一军事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更大,孙子“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①郭化若编译:《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页。,即源于此。

为了达到“全胜不斗”之目的,太姜十分强调“知己知彼”,全面掌握各种信息。作为军队的统帅,“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就是“知己;“知彼”指全面了解敌情,在“知其心”“知其意”“知其情”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考量,做出周密之部署,施之有效的方案,才可速战而胜。

三、“大谋不谋”旨在“全胜”

太公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政治、军事思想涉及面极广,但贯穿其中的主线,则是务实尚用,通权达变;“大谋不谋”就其军事策略而言,其要旨在“全胜”,其特点在智胜。

1.大谋之善在隐而不显

太公的军事思想,核心是武攻文伐,以智取胜,而且要施奇谋,以奇胜。他说:“善战者,不待张军……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②唐书文:《六韬》卷3《龙韬·军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8页。善于取胜的人,取胜于无形之中,最好的作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里所说的“无形”,就是谋略。为了战胜敌人,除了保守军事机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谋略不但要高超,如神机妙算,更重的还在于“隐”——不被人识破。只有这样,才能出其不意地顺利实施。“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功倍焉!”由于对方不觉或造成错觉,便会麻痹大意,失去警惕,为我方一战而全胜创造了条件,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奇效。

2.大谋之基在情报精准

对战争的指挥者来说,准确的情报、精细的信息分析与正确的判断,是谋划的基础,是“知己知彼,百强不殆”的先决条件。太公认为,优秀的指挥员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尤其要高度重视信息和情报工作。“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③唐书文:《六韬》卷4《虎韬·垒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对敌方,必须做到“知其心”“知其意”“知其情”。特别是在域外作战时,要尽早派出“斥候”进行侦察,“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④唐书文:《六韬》卷4《虎韬·绝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全方位地了解敌情的各种信息,如兵种、兵器、天气、环境。尤其地形地貌,是否有山、水、林、壑可供利用。“凡深入敌人之境,必查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⑤唐书文:《六韬》卷4《虎韬·绝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这是因为“三军”作战的特点不同:“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⑥唐书文:《六韬》卷5《犬韬·战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1页。步兵胜战贵在懂得情势变化,战车胜战贵在熟悉地形,骑兵胜战贵在能知道捷径可走。由此可知,没有精准的情报,是不可能制定出全胜之策的。故此,“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⑦唐书文:《六韬》卷4《虎韬·绝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101页。“凡事预则立”。在古代交通极不便利的条件下,太公就要求侦察员在两军相距二百里时就要送回情报,准确报告敌军所处位置及遭遇后的地形地势,以便早作处置。情报及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在太公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3.大谋之妙在出奇制胜

战争是敌我双方实力的较量,只有消灭对方才能保存自己,为此,双方往往有意制造各种假象以迷惑对方。在“兵者诡道”的情势下,如何抓住战机歼灭对方有生力量,太公认为最紧要的是兵贵神速,善于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敢于使用精锐力量,“击其不意,攻其无备”①唐书文:《六韬》卷4《虎韬·临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5页。,如此,方能全胜。他还进一步指出,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是用兵之大忌。“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②唐书文:《六韬》卷4《虎韬·临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5页。犹豫不决往往贻误战机,并陷我方于被动。能否恰当把握时机,当断即断,取决于指挥员是否明智。“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优秀的指挥员善于捕捉战机,坚毅果敢地作出判断,使军队行动迅速如惊马之驰,战斗进行如狂风骤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得对方昏头昏脑,不知所措。这样的军队必无往而不胜。

兵贵神速。“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是太公最重要的战术思想。“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兵学,《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③唐书文:《六韬》卷1《文韬·兵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7页。,即源于此。

4.大谋之要在确保优势

在军事斗争中,双方的优劣之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使我方确保优势,如何巧妙利用客观条件或通过主观努力,化劣为优,始终是摆在指挥员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太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牧野之战的实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若干原则。

一曰以“势”为优。太公认为,用兵之道,大要在知兵由势。“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④唐书文:《六韬》卷3《龙韬·奇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1页。所谓“神势”,就是神奇的有利于我军胜战的态势。太公列举了优秀指挥员必须善于利用或创造的二十六种“神势”,如利用天时以及山、林、沟、泽之势,诈攻强攻猛攻快攻等置敌于死地。结论是:将兵必须有杰出的指挥员,才能灵活机动利用或创造各种优势取胜;“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⑤唐书文:《六韬》卷3《龙韬·奇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二曰以“勇”为优。太公认为,用兵布阵,善抓战机十分重要。他说,正常之下,必须痛击敌人的十四种有利战机万万不可丧失。这就是:“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无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⑥唐书文:《六韬》卷6《犬韬·武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2-123页。

上述情况,敌方往往处于不利之劣势,一般来说,进击必胜。但情况并非经常如此。在决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且我处于不利之劣势,如在敌占区,遭敌人围困,只有与敌人决一生死才能突围时,我方士气是否高昂,是否勇敢,就成了决定因素。在这种情势下,要胜战,必须既要斗智,更要斗勇,以武取胜才是上策。为此,要充分利用将士勇敢这一优势,方可出奇制敌。故此太公指出:“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在装备条件不差的情况下,将士勇敢就成了首要因素。在做好各种部署后,指挥员要“明白告士吏,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①唐书文:《六韬》卷4《虎韬·必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1页。

三曰以“变”为优。古代兵家皆认为,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这是因为,每一场具体的战斗,都会因为时间、地点、对象等的不同而战法也不同。作战虽有规律可循,但规律性、必然性都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和个案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善于达权识变应成为用兵之常态。太公与武王谈及将帅素质时,就十分强调“通达”和“变化”。他说:“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纪纲。”②唐书文:《六韬》卷3《龙韬·王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2页。太公还通过《六韬》中《林战》《突战》《敌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不同篇章,论及了不同的作战方法,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因时、因地、因人而知“变”,从而做到“因时用兵”,达到“因敌制胜”之目的。太公这一思想,对孙武也极有影响。《孙子兵法·地篇》就有“易其事,革其谋,使其无识”的说法;意为,要经常改变战法,更新策术,使人无法识破,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优秀的军事家。

高明的政治家、智勇的军事家、务实的经济家对国家兴旺发达、对战争取得胜利十分重要,作为明君贤将,在关键时期要敢于对其委以重任,使其充分发挥才智。深受太公思想影响的孙武,对太公受到文王武王的重视从而能大展其才评价很高,也十分赞赏:“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由于尹伊对夏的情况十分了解,故能助汤灭桀。由于太公对殷商政治、军事、经济等情况十分了解,故文王“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太公之谋计居多”③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9页。,助周灭纣兴国取得成功,对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太公谋略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军事家从中受到极大启发,踵武其后者如孙武、吴起、尉缭等,尊崇践行,阐解发明;不少政治家也从中受益匪浅,最典型的例子是苏秦。据《战国策》载,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④《战国策》(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5页。由此可知,作为中原兵家学派始祖,早在2,000多年司马迁“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之言,实为不刊之论也。

猜你喜欢

上海古籍出版社太公
百岁的背影
背影
背影
邻父伐树
登楼
丰乐亭游春(其三)
我的太公
太公的公鸡
张良得《太公兵法》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