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尼山

2020-11-30冯忠亮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1期
关键词:贾老师金属丝面塑

时近深秋,大青山也显得更加苍茫。阵阵秋风,幽黄飘渺。松涛起,惊恓鸟。

我们一行六人,应好友陈美荣相邀,穿街走巷,来到了青山脚下的莫尼山庄。原本打算去别的地方,终因交通不便,临时决定来到这里。我其实常常路过这里,只是无缘停足注视罢了。对于非遗小镇的内容,知道的很少。今天来到这里,仰视半山顶上的“莫尼山”几个大字,感慨生活的节奏,秋日的闲愁。

走进小镇,我贪恋落叶飘零处的风景,凭栏远眺,长空一线,古韵悠悠。猛然间,听到陈美荣老师打电话求人,几次未果,才知进非遗园区是收费的。我想起了见过两次面的贾茂田老师,给他打了电话,他虽不在不在园区,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我。贾老师立即告知工作人员,票他回来补,几位老师如释重负,没有白来。

说起贾老师,他本名贾茂田,从一些新闻报道中得知:他出身于一个匠人世家,祖辈传承手工丝编工艺。他的爷爷曾经给北京故宫编制宫灯,是一位出色的金属丝编手艺大家。他的父亲继承了爷爷的技艺,不过为了生存,他的父亲编织民间灯笼、鸟笼、蚂蚱笼及生活用具笊篱等民间所需物件。他为了给父亲减轻负担,便在十五岁开始和父亲一同编织,以改变家庭境况。至今,苦心坚守四十余年了。在这风雨中的几十年里,有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快乐。他的面塑技艺是他的母亲传授于他的。面塑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至今已传承千年。在继承传统技艺上他又不断创新,在面塑上有了更大突破。同丝编一样,他的面塑倍受欢迎,如“三国”人物、“红楼梦”人物、“西游记”人物等系列几十分钟可塑成功。他坚守着祖辈们的两项古老传统技艺四十余年,在非遗的领域中有一席之地。1996年下岗第二年,他只身一人闯荡北京,于2006年终取得北京市文化局颁发的“金属丝编”和“面塑”传承人称号。2008年回到呼市至今参加了几乎政府举办的大小各种非遗和民俗活动,受到各级政府及民众的赞许。荣获改革開放四十年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又于2019年获面塑非遗传承人称号。金属丝编《蒙古马》《北京黄包车》《凤凰》等作品荣获内蒙古和呼市两级创新银奖。这些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用他的话说,得益于五岁时母亲教他学习绘画,深切地感恩父母的传承技艺,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景区布置得相当漂亮,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琴棋书画,样样齐备。各有各的展厅。2号院便是贾老师的纯手工金属丝编和面塑展览馆,感激之余,便是羡慕。眼前满目的民间气息,又平添了我绵绵的新愁。想买上几件吧,又怕老师不收费,几个人合计后,还是罢了。看着面塑,各种动物、人物的造型,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憧憬,真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不经历很多人情世故,怎会懂得平淡中的真实可贵。

站在莫尼山山顶,又想起了我的山村,竟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难示人的,是自己的孤独与承受能力。这次同行,我的心境不同,心也非我,情亦非景。只因接到妻子的电话,姑娘住院又催交费。原谅我,我的灵感不能在莫尼山安营,受过伤的文字,生活的艰辛,束缚了我自欺欺人的灵魂。面对秋天的路口,虽是暖阳、暖景,但总归一叶知秋。

返程,公交车迟迟未到,步行四五公里,蓦然有了诗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静听秋风吹过,踏着瑟瑟落叶,一首古诗闪在心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说来自生活中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想想贾老师,一手传统,一手生活,不正是人间真实的写照。他的作品,灵动着中华民间艺术的神韵。以丝构思,以面拟人,但愿非遗小镇,更丰富些,更绚烂些。因为那是他们用血汗辛勤劳作的果实,理应发扬光大,理应流传!

作者简介:冯忠亮,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人。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乌兰察布分会主席、内蒙古诗词协会会员、北京精短文学协会会员、仓央嘉措诗社会员、仓央嘉措诗社内蒙古总社社长。作品见于各网络媒体及报刊。曾多次在全国性征文中获奖,被授予“乡土诗人”称号。

猜你喜欢

贾老师金属丝面塑
跃然指尖的面塑
一种圆金属丝铠装材料每千米质量的快速计算方法
金属丝捆扎技术的应用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神秘的礼物
金属丝大变身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你猜我猜大家猜
师恩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