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优化·感悟
——“替身”让计算教学焕发光彩

2020-11-30孔忠伟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除数分母小数

□孔忠伟

“替身”,一般是指在电视或电影拍摄过程中代替别人来演戏的人。那么在我们的计算课堂中,有替身吗?答案是肯定的。“替身”不仅存在于真实的课堂中,而且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都有它的影子。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去寻找它,运用它,“替身”就一定可以让计算教学焕发光彩。

【案例呈现】

请看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片段。

(课件展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些计算题,现在再一起来看一下。老师有一个疑问,这些计算中都有

生:这些分数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生:这样是为了使两个分数的分母变一样。

师:哦!这位同学提到了“替身”,这个词我喜欢,好像是有那点味道,你同意吗?(板书:替身)那为什么要派“替身”呢?

生:为了更好地进行计算。

师:那你来说说,怎么就可以更好地计算了?

生:因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一样,有了替身后,就可以找到两个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相加。

师:哦,那你的意思就是两个分数都要找“替身”,才能相加。如果把后面的这些分数叫“替身”,那么前面的分数就是什么呢?

生:真身。

师:那么“真身”怎么转化成“替身”呢?

生:其实就是把两个分数先通分,然后再计算。生:就是需要把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

生:一般分母找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了。……

师:哦!同学们太厉害了。把异分母的“真身”进行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替身”就可以了。(板书)

【案例反思】

此教学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非常好,同时运算的本质也在学生的辩论中越来越清晰。课后,笔者在感叹执教者灵动、有效的课堂调控力的同时,也对“替身”一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种种问题,笔者从教材和教学等角度展开分析。

(一)为什么可以有替身?

(二)替身对教学有何价值?

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学习。教师如果直接引导学生去观察其中的算法,相信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就需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不断思辨中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对“替身”的讨论、比较、归纳等活动,看似在讨论“替身”,其实质就是在不断启发学生。因此笔者认为“替身”是教学的一种媒介,通过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本质,感悟数学思想。同时“替身”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师细腻的处理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不断激发,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

【策略探寻】

从这节课出发,笔者整理了人教版教材中有关计算教学的内容,发现计算教学中存在不少“替身”,而这些替身在计算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它们并合理地利用替身来改进教学,可以让计算教学焕发更多光彩。

(一)梳理教材,寻找替身

通过整理,笔者发现有关替身的内容主要存在于小学数学中高段的教学中(见表1)。

表1人教版教材有关替身内容的梳理

(二)基于替身,寻找策略

仔细分析这些内容,笔者发现计算教学中“替身”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必须借助替身才能计算,另一类是借助替身可以优化算法,最后一类是借助替身可以帮助理解算理等。而不同的情况,教师需要不同对待,从而更好地提升计算教学的效率。

1.基于替身,突破难点教学

通过教材梳理,笔者发现在人教版教材中,有部分内容必须借助替身来完成计算,而在这些计算中,寻找替身的过程往往就是计算的难点。教师能够关注这个关键的环节,对于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算法,有一定的价值。

比如:教学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分数的除法等。

从上图可以发现,不管是小数除法还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都必须转换成其他一个数来完成计算,而这个数就是它们的替身。而转换的过程,也正是计算教学的难点。比如小数的除法,往往需要把除数转变成整数,小数点的移动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又比如在分数的除法中,转换成同分母,寻找最小公倍数也是本课的难点。因此,通过关注替身的讨论,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计算难点的交流,并有效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转换的关键,突破计算教学的难点,提升计算教学的效率。

2.基于替身,优化算法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运算能力的培养中需要引导学生寻找简洁有效的方法来开展计算。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关注计算的优化教学,鼓励学生寻求简洁的算法,是教师需要不断渗透的目标之一。笔者发现在数的运算过程中,有些计算可以用替身,也可以不用替身,但如果借助了替身,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优化算法,提升计算的正确率。

比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和简便运算”。

在上图中,3.60就是3.6的替身。在小数减法中,通过这个替身,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计算,从而提升小数计算的正确率。再比如,简便计算中,4和8就是32的替身……通过这样的替换,就可以巧妙地把一些方法进行整合,同时渗透凑整的思想,也让学生明白“有些替身之间也有相互的伙伴”等,从而增强学生简算的意识,提升运算能力。

3.基于替身,感悟理解算理

计算教学需要特别关注算法和算理之间的联系,教师往往会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直观呈现算理,并沟通不同算法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找替身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比如: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228元平均分给30人,每人分到多少元?

228÷30=7(元)……18(元)

在上面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学习中,学生一般都能掌握其中的算法,即当前两位不够除以除数时,需要用前三位去除以除数,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算,背后的算理是什么,学生则感悟不深。因此,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人民币,引导学生思考“直接用22张10元分,不能直接分给30人时,该怎么办?”学生通过转化,得出可以换成220个1元来计算。而220个1元就是22个10元的替身,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需要关注这样的替身转换,帮助学生感悟其中的算理,提升算法。

希尔伯特说:“当我听别人讲解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觉得很难理解,甚至不可能理解。这时便想,是否可以将问题化简些呢?”的确,在计算教学中,面对有些内容讲不清、理不通、记不牢时,教师可以思考能否借助一些灵活的内容来替换,从而让计算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除数分母小数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商和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