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算胜”思想浅析

2020-11-30杨文政

孙子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战略决策孙子兵法谋划

杨文政 杨 新

《孙子兵法》是一本论述战争制胜方法的古老兵书,揭示了诸如“算胜”“谋胜”等一系列关于“胜”的科学思想,对战争和竞争制胜,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一、“算胜”的科学含义

什么是“算胜”?《孙子兵法·计篇》最后有一段话:“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段话的意思,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未开战之前在宗庙中举行仪式进行战略决策,预测能够赢得战争胜利,是因为获胜的有利条件比较多;而战前进行战略决策分析比较,发现不能获胜的,是因为获胜的有利条件少。获胜的有利条件多就能够打胜,获胜的有利条件少就不能打胜,何况根本就没有获胜的条件呢?我通过获胜条件的多少方面的预测和决策分析,就知道战争的胜负了。

第二种理解:未战之前对敌我双方的战争条件进行比较,条件占优势的一方可以取胜,居于劣势的一方就会失败。对敌我双方战争条件分析计算比较精密的一方能够获胜,对敌我双方战争条件计算分析不精密的一方会失败。更何况根本都不做精密的分析对比呢?我通过敌我双方的精密分析和计算方面的对比,就可以知道战争的胜败了。[1]

这两种理解是有差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算”的理解上:“算”,显然可以指战争的条件,“多算”就是获胜的条件多,“少算”,就是获胜的条件少;“算”也可以指分析比较。“多算”就是精密分析,“少算”就是比较粗略地分析比较的意思。前一种理解是从“算”是战争胜负的条件上来解释的,后一种理解是从“算”是精密分析或粗略分析这个角度来解释的。

把“算”理解为战争胜负的条件和对战争条件的精密分析,显然都是正确的。因为历史上的战争,有的是综合实力和军事实力强大者胜,实力劣势者败。有的则是战争的一方虽然实力不强,但是计算分析精密,谋略高明于对手而以劣势打败强者。例如中国的革命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都是劣势一方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关于“算”的这两种理解,哪种更好呢?笔者认为,孙子讲的这个“算”,不仅仅是指显而易见的敌我双方的综合国力、军事实力、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战争条件,更包括了对这些条件的精密分析、对战争决策和谋略运用的精密考量。因为如果“算”仅仅指战争条件的话,那战争中根本就不用搞战争决策,更不用运用军事谋略和战略战术去争取战争胜利了。

从对“算”的这个理解出发,我们就可以把孙子的“算胜”思想概括为:“算胜”即庙算决胜。通过战前相对全面的敌我双方的战略比较、相对全面的战略预测、相对科学的战略决策谋划,谋求战争的胜利。因而,“算胜”就是庙算决胜。按照现代军事术语来讲,就是战略决策制胜。古代君主进行战争决策时,一般是在宗庙中举行仪式,祈求祖先保佑打胜仗,并召开军事会议,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战争条件,讨论作战计划和用兵谋略,用“庙算”来为获得战争胜利做保证和前提。“庙”只是决策的地点,可以是宗庙,也可以是战争中的任何地点;“算”才是重点,既战前的战略决策,最重要的是分析双方获胜的条件和精密分析并制定战争计划和决策。

二、孙子为什么强调未战“庙算”

孙子为什么特别强调未战之前先要进行“庙算”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未战“庙算”是进行战争的重要前提。开战之前,必须进行庙算,也就是必须进行战争条件的分析,必须进行谋划和科学制定战略决策,这是兵家和政治家们的认识。

例如,与孙子同时代比孙子略早一些的孔子就说:“先成其虑,及事而用,故动而不妄。”孔子教导人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考虑周全,这样行动起来才能目标明确,信心十足,避免犹豫和彷徨。战争比干任何事情都要复杂,如果不预先算定是否有胜利的条件和把握,不预先制定好战略和策略,军队的行动就会迷茫,所以历代的军事家们都是主张算定而后战的。如兵书《尉缭子》中就强调:“若计不先定,虑不早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 这就说明,政治家和军事家们,都是主张行动之前,要先进行分析和决策,“先计后战”,这是一条军事规律,是进行战争的重要前提和获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所以,孙子特别强调未战庙算。孙子在《形篇》中就强调:“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胜利的军队,总是先有胜利的把握然后才求战;失败的军队,则总是先行动起来,然后才去谋求胜利。从孙子的言论我们不难看出,先谋后战才有把握,先战后谋则没有把握,或者说先战后谋,胜利的把握就不大。所以干任何事情和从事战争,一定是谋划在前,战前要科学地进行战略决策。

第二,未战“庙算”才能准确捕捉和把握战机。众所周知: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说的是面对机遇,谁事先有准备,才可能抓住机遇。在战争领域更是如此。因为战场情况变化太快,战机稍纵即逝,谁的准备更加超前和充分,谁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唐代名臣陆贽就此发表了一个高见:“两强相接,两军相持,事机之来,间不容息。蓄谋而俟,犹恐失之。临时始谋,固已疏矣。”这段话非常深刻:两军作战,战机变幻非常快,事前谋划好了,还有可能抓不住战机。所以,战争领域,是非常强调战前庙算决策的,谁战前谋划得更充分,谁才更有机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孙子通过考察战争,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在《计篇》中强调:“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意思是说:计划好了,做出了正确的战争决策之后,才去创造有利的态势,帮助实现战争决策。而不是强调事先没有谋划和决策,先盲目干起来再说吧。

第三,未战“庙算”才能尽量减少战争进程中的意外。战前谋划和决策固然重要,但是战前谋划好了就必然胜利吗?当然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还取决于在战争进程中不断分析各种变化的因素,准确地捕捉战机,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甚至可以说,战争中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如何应对突然的变化呢?最根本的办法也依然是未战庙算,即事先周密地预见各种可能的变化和突然的情况,事先谋划好,事先有所准备。因为只有事先谋划好,尽量想出各种可能的变化,尽量做好各种应对的预案,才有可能在战争进程中尽量减少突然性变化的危害。所以,孙子在《计篇》中就强调:“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计算筹划多才可能胜,计算筹划少就不可能获得胜利,更何况连算都不算呢?关于这个问题,周代著名思想家邓析也强调:“虑不先定,不可以应猝。”意思是事先不考虑周全,则不能应对突发情况。南宋著名词人和军事家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也强调:“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三、孙子强调的“庙算”要算什么

既然庙算非常重要,那么未战之前的庙算究竟应当算什么呢?或者说,庙算的内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孙子强调庙算主要应当算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算“五事七计”,二是要算“利害”。

第一,“五事七计”客观条件的庙算。战争的胜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庙算决胜中算的内容,也必定是多方面的。究竟应当算些什么内容呢?孙子在《计篇》强调了庙算的内容是“五事”和“七计”。“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子认为,未战先进行庙算,就是要算“五事”和 “七计”。

第二,客观条件“利”“害”方面的庙算。为什么孙子特别强调庙算决策时要辩证分析“利”与“害”的问题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任何事物本身都是利与害两个方面矛盾的辩证统一,没有绝对的利,也没有绝对的害。比如说,地形是用兵作战的重要依托,一定要因地用兵,尽量利用地形中有利于自己的一面,避免有害的一面。《作战篇》中孙子强调:“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庙算就是要把各种客观条件的利害分析透彻,尤其是要认识到有害的方面,尽量趋利避害。

第二个原因:决策不能只看利,也不能只看害,而是要利害兼顾。因为既然任何事物都是利与害的矛盾统一体,那自然就不能只看某一方面来进行决策。孙子在《九变篇》中强调:“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意思是说:有智谋的将领思考问题和决策,必然要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下要看到有利方面以增强信心,在有利情况下要看到不利因素以避免危险。[2]曹操在注释《孙子兵法》时,把孙子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在利思害,在害思利。”

四、“庙算”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庙算主要应当算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算“五事七计”,二是要算“利害”。那究竟怎样庙算才能科学决策?或者说庙算应当遵循什么原则才能科学庙算呢?孙子强调应当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求“全”原则。战争决策的“庙算”,分析问题一定要全面,所以必然遵循求全原则。孙子强调分析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五事”和“七计”。从孙子的主张来看,一定要全面分析计算,综合决策,单靠某些方面的情况来决策,就会决策失误。例如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决策打内战,光看到了自己军事力量的优势,没有看到民心的向背,这种战争决策当然会招致失败。

第二,有“利”原则。庙算决策的本质是趋利避害。战争决策要获得胜利,企业决策要发展要赚钱,都是这个本质的具体体现。所以,孙子特别强调庙算决策除了要全面分析计算各种客观条件之外,更加看重的是“利害”方面的分析与抉择。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出了“兵以利动”的原则,在《九地篇》中又提出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原则,在《火攻篇》中又强调了“非利不动”的原则。由孙子的这些观点,我们不难体会到,孙子庙算决算的着眼点是“利”。

第三,择“优”原则。不管是战争决策还是其他的决策,一般而言,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案,而是多种方案可以选择。那到底怎么选择方案?当然是要择优选择。所以,庙算一定要遵循择“优”原则。例如孙子在《谋攻篇》中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对谋略和决策类型择优的规定。《九变篇》中孙子强调“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对战争手段、战争目标等的择优选择,强调全面衡量利害与得失,决策要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目标。

孙子提出的三个“庙算”原则,求全原则是庙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庙算“全”才能保证决策不失误;求利原则是着眼点,趋利避害是庙算决策的本质要求;择优原则是庙算决策决断的基本遵循,能够解决矛盾的多样性、复杂性,实现解决矛盾的方法与途径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庙算决策过程中,要综合运用这三个庙算原则。如果只求全,但不善于求利,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求全和求利了,但不择优,也难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决策方案。

综上所述,孙子“算胜”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战争和任何竞争活动,必须打“算定战”,而不能打“舍命战”,更不能打“糊涂战”。多算胜,少算不胜,这是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是获得胜利的前提和保证。宏观分析“五事”,精确比较“七计”,做到“知彼知己”,并辩证把握“利”“害”矛盾,择优选择策略,才能“百战百不殆”。

【注释】

[1] 杨新:《悦读孙子兵法》,航空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66 页。

[2] 杨新、孙福同、杨斐、杜超:《孙子兵法战略思维》,白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66 页。

猜你喜欢

战略决策孙子兵法谋划
谋划好论证思路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孙子兵法》组歌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军事科学院召开
把握新时代 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
学深悟透 积极谋划科技工作新举措
《活着:企业战略决策精髓》
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