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

2020-11-30

法制博览 2020年28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心理学

蔡 蓓

江西警察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都在不断完善,大学教育逐渐由少数人才可以上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普通大众都可以上的“大众教育”,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犯罪问题。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校大学生犯罪率也在逐年增加。犯罪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在犯罪心理学的视角下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学和动机,找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策略。

一、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描述

大学阶段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然而最近几年以来,新闻媒体时常爆出在校大学生触犯法律,最后受到法律严惩的事件。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在逐年增加,并且犯罪类型比较多样化、智能化,在校大学生犯罪目前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在校大学生犯罪类型对比可以发现,前几年的在校大学生犯罪类型相对比较单一,以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为主,近些年来情况发生转变,在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的基础上,还衍生了智能犯罪以及破坏犯罪,犯罪类型更加趋于多样化。前几年的在校大学生犯罪主要集中于民办大专院校,范围相对比较小,近些年来许多重点大学也发生了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由此可见,犯罪的主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近些年来,在校大学生的犯罪手段不断增强,其中就包括高智能犯罪。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高智能犯罪就是犯罪分子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以及智慧去进行犯罪的行为活动,这类犯罪手法相对比较容易隐藏,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一旦成功,后果将不堪设想。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文化知识相对比较丰富,拥有缜密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校大学生高智能犯罪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所以更加容易成功,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二、在校大学生心理探究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就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犯罪人具有犯罪心理,并在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时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犯罪人犯罪心理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从中得出预防和控制犯罪行为发生的策略。

第一,敏感自卑心理:自卑属于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对于自己能力持有否定态度的心理反应。当自卑问题越来越严重时,就会衍生出很多不健康的情绪,比如,抑郁、悲观、失望等,这就会使大学生借助一些犯罪手段去遮盖和掩饰这种心理。第二,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许多大学生犯罪可能只是因为一件极其微小的事情,这是因为大学生的情绪变化比较快,容易不计后果的冲动,所以很容易就会激情犯罪。第三,喜欢攀比,爱慕虚荣:大学环境比较自由开放,大学也是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这时大学生很容易就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追求高消费,甚至不惜违法犯罪。第四,失衡心理:失衡心理的产生是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遭受了磨难,从而导致心理出现不平衡,这属于认知失调的一种。第五,冷漠心理:冷漠就是个体在挫折环境中自我封闭和退缩的心理反应,冷漠会造成大学生躲避人际交往,对任何事物和人都不关心,长此以往还会形成一系列的不良心理。第六,浮躁心理: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大学生浮躁心理越来越明显,对生活和学习都没有明确的规划,所以很容易就会失败,失败过后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舒缓和调整,整个人会陷入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很容易就会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最后造成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策略

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必须从三方面入手,即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

(一)大学要加强学生思修和法制教育

学生刚步入一个相对陌生且自由的环境,远离了父母,但是他们却普遍不具有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大学教育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作为任务之一,放弃一些比较过时的教育手段,运用过时的教育手段不但浪费了教育资源,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可以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调节不良情绪。借助多种措施,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讲座和活动,向学生们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也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将不健康心理扼杀在摇篮里。高校的辅导员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这样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压力就不会压抑在心中。此外,法律是衡量事物的准绳,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当代大学生必须要知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基。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将重点放在测试考查上,法制教育不能只是浮于表面,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强化自己的法律意识和观念,懂得法律的底线不能触碰。

(二)家庭要勇于承担预防犯罪行为的教育责任

根据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调查显示,大部分发生犯罪行为的大学生都是来自离异家庭。家庭不幸福使他们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没有享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导致他们的心理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了他们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作为学生的家长,就应该承担起家长的责任,不但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格外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要勤与孩子沟通互动,当发现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不良变化时,就要及时找出问题的原因,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他们及时进行心理调整。针对于已经发生过违法行为的大学生,家长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管教过于严格,要对孩子进行跟踪教育,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心理变化,用关心和包容去感化教育孩子,使他们还不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得以瓦解。

(三)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学校和家庭都属于客观因素,大学生个人属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总是需要借助主观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才是预防犯罪行为发生的重中之重。(1)大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正确且适合自己的情绪宣泄的方式,通过自我宣泄,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发泄自己心中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比如跑步或者和好朋友谈心等,如果感觉自己不能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必要时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倾诉。(2)有目标才有动力,大学生也可以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努力奋斗追求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后,每天都会过的很充实,内心也会得到满足,整个人就会变得阳光且积极向上,可以控制因为内心空虚从而产生违法的想法。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通常确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在无形之中转移心理问题的注意力,有利于心理问题的克服。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学会直面压力,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面对大大小小的压力,大学生应该敢于面对,不断强化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遇到困难时,要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自己可以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祖国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一定要重点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可能的减少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人的心理是复杂且多变的,大学生的犯罪心理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会产生的,预防大学生犯罪行为是一个需要不断累积的工作,这其中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联合,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心理学
利用“短信嗅探”技术实施网络侵财犯罪行为的定性研究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爆笑心理学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