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制度改革提升“民生三感”双层境界*

2020-11-29檀秀侠

法制博览 2020年19期
关键词:幸福感层面民生

檀秀侠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广东 珠海 519087

一、“民生三感”的物质精神双层境界

“获得感”是对“获得”的主观感受,它是建立在“客观获得”基础之上的,对“客观获得”的主观感觉。[1]“客观获得”即“获得感”的物质层面,主观感觉即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获得感”,主要体现为收入、住房、养老金等数量增多和医疗、教育成本降低等等。获得感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财产和收入值及增速、教育支出比例、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养老金数额、就业率等。改革成效如何往往体现在这些关键指标上。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源于享有服务的态度和质量、制度优越性、传承和尊崇的文化、社会道德风尚,政治权利等。有时候生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更平等,更道德、更有地位和权利,比拥有更多金钱还重要。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我生存质量的一种情感体验、心理认知和综合评价,可以是满意、放松、喜悦、惬意、自信等积极情绪和态度的混合。物质层面的幸福感取决于个人的经济收入状况;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取决于身心健康和社会关系状况。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仍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时,收入作为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第一要件,是幸福感产生的重要源泉。身心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拥有较强的幸福感。人们的幸福感也产生于丰富的社会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社团参与两个层面。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丰富、社团参与广泛的个体,与社会的结合越紧密,幸福感越强。

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希望能够有效应对外界风险和变化的心理需求。安全感意味着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未来行为具有稳定的较为准确的判断,对未来状况和社会发展形势具有稳定良好的预期,人们不必担心未来自己的利益会受损,状况会变糟,社会局势会变得动荡。物质层面的安全感主要体现为生命和健康拥有基本物质保障,生活和工作无后顾之忧,财产受到有效保护;精神层面的安全感主要体现为社会秩序井然,公平正义得到有力维护,国家不受外敌入侵,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全面深化民生制度改革是提升“民生三感”的根本途径。改革所带来的物质增量,使“民生三感”更加真实普惠;所带来的精神提质,使“民生三感”更加深刻崇高。

二、改革就业和收入制度,物质增量使“民生三感”真实普惠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不充分、不稳定、劳动权益缺少保障,民生三感无从谈起。如果收入增速总是滞后于物价、房价、药价、抚养费用、教育费用上涨的速度,如果劳动收入远落后于财产性收入,贫富差距悬殊,“被剥夺感”、“不公平”感就会加重。提升民生三感,就业和收入制度改革首当其冲。

首先,要彻底打破待遇优厚的公共职位和国企职位的“隐性世袭”,促进就业公平。当下,政府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很多岗位都只向职工子女开放,或者在公开招聘岗位时,优先录取职工子女或亲友。这种隐生世袭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显示,从1949年到2001年,父母的干部身份是影响子女获得干部地位的最主要因素。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这种权力上的荫庇,不仅仅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还发生在兄弟之间、姐妹之间、兄妹之间、姐弟之间、同学之间、姻亲之间以及其他亲友之间。隐性世袭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利益板结,趋于分裂态势。就业制度改革,要打破隐性袭的利益怪圈,促进公平就业。其次,消除“编内编外,同工不同酬”现象,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穿着同样的衣服,干着同样的甚至更重的活儿,然而工资仅是在编人员的1/3,加班没有补助,户口不能解决,上升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养老金不及编内人员的一半……要改革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加快推行聘用制、岗位管理制,彻底打破“铁饭碗”,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建立一个岗位能上能下,单位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制度。再次,大幅提高劳动工资收入,有效调控财产性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2017年基尼系数为0.4670,较2016年上涨0.002个百分点,说明贫富差距正在扩大。这主要是因为工薪族涨薪幅度远低于富豪们财产性收入的增速。改革必须要大幅提升劳动工资收入,通过征收财产税、打击恶意竞争、优化金融秩序等合理调节富人财富。最后,劳动价值衡量避免功利主义,突显社会效益和人文内涵。一方面,工资要充分体现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劳动稀缺性和价值。当社会中从事某类职业人群出现大量缺口时,政府要通过提升工资来激励现有人群努力工作,强化未来更多的人从事此类职业的意愿。另一方面,劳动价值的衡量不能仅仅以一段时期内此类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唯一标准,还要考虑其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文化道德效益。

三、改革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精神提质使“民生三感”深刻崇高

首先,教育要回归人本,拒绝“剧场效应”。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学会有意识的思维,唤醒沉睡的灵魂,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然而当下中国的教育却被“剧场效应”的恶性失序所绑架,与教育本质严重背离。在上课时间上,一开始个别学校违反国家规定增加课时,由此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接着,其他学校也被迫跟进,某些学校不断加码,其他学校又一次被迫跟进。违规现象不断升级,最后,一些先发学校的优势逐渐丧失,各个学校与原来五天学习、八小时上课的情况下比较,办学成绩和排序并没有本质变化。不同的是:所有学校、学生、教师都更累了,但谁也不敢再退回去了。同样的,补课愈演愈烈、作业越留越多、超级中学不断涌现、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教师评价大行其道、如此种种无不是“剧场效应”的投射。“剧场效应”下,学生疯狂、教师疯狂、家长疯狂,管理者疯狂……要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使教育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教育部门及其管理者应当制定良性的教育秩序,并加以有效维护。此外,实行配套制度的改革,鼓励教育者坚守职业道德和良心,不为功名利禄所俘获,不被恶性竞争所压垮,不因家长误解而放弃教育的使命;促进媒体发挥有效监督作用,而不是别有用心的大肆搅局、混淆视听、为恶性竞争推波助澜。其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打造近距离生活圈。打击旅游市场乱象,使旅游真正给人们带来美妙体验,缓解身心疲惫,释放长时间积聚的各种压力,放飞思绪和梦想。整治旅游市场乱象要加强公、检、法、司等部门沟通协作,对涉旅违法犯罪活动快侦、快破、快捕、快诉、快判,防止漏网之鱼。要设立便捷快速的游客投诉快接快处和及时反馈工作机制,在重点旅游景区、旅客聚集场所公示报警电话,及时处置警情。加大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并强化管理,在公民生活的小区附近形成5分钟文化圈。要让老百姓不出社区,就可以到达健身场所、文化娱乐场所,享受免费且优质的文化休闲服务。最后,以制度保障闲暇与奋斗相得益彰。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在清晨或午后,沏上一杯香茗,手捧圣贤书,在茶香四溢中阅读充满智慧的文字,让思维被激发、心灵被洗涤、情操被陶冶,该是多么惬意!这种惬意依赖于工作制度和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当然闲暇并不排斥奋斗,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2]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没有付出,哪来获得?新的伟大时代,呼唤砥砺奋进,一往无前的勇士;呼唤敢于搏击,勇立潮头的英雄;呼唤坚持不懈、排除万难的仁人志士。“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让我们共同在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猜你喜欢

幸福感层面民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