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管服务让种地由难到易

2020-11-28郁李

农经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农户生产农业

郁李

10月11日,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推进会在山西省晋中市召开。农业生产托管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的“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秧苗统育统供等服务,把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全部连通贯穿起来,通过市场化手段引领小农户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据了解,2019年,全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5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8.6亿亩次,托管服务组织达44万个,服务小农户6000多万户,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农业生产托管有效解决了农村长期存在的农民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减少我国农作物种植中的人力资源投入、提高人均产出效率,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对生产托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国农业生产托管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加快发展机遇期。

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大国小农”是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18亿亩的农用耕地面积无法得到高效利用,小农户占据着大量分散化的土地经营。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一级巡视员赵铁桥曾表示,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在相当长时间内将长期存在,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容忽视的重要经营主体。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承包耕地农户2.07亿户,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小农户占大多数的情况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这就需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形成既不流转土地经营权,又能发展规模经营,让小农户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增多,“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劳动力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农业经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农民不愿种、不会种、种不好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目前,我国有2.87亿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兼业化越来越普遍。“据统计,我国种地农民的年龄平均在50岁左右,其中超过60岁的农民占比约为24%。再过10年、15年,我们的地由谁来种,怎么种,如何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说。据张天佐介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托管有两种类型:“保姆式”全托管和“菜单式”半托管。

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主要有四类。其中,农业服务专业户数量最多,占全国服务主体总量的1/2,主要为周边小农户服务;服务型农民合作社服务规模最大,带动小农户数量最多,達到5000多万户;还有一类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后一类是服务型企业,数量少但服务带动能力最强,单个企业平均服务对象达530个(户),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多元化服务组织蓬勃兴起,农业生产托管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可以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等全程“保姆式”服务,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等问题。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大批生产托管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托管服务,减少了农民集中下地的风险,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截至2019年,服务带动小农户超6000万户,占全国农业经营户的30%。

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农业生产托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业态。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就是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将耕、种、防、收等部分或全部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据专家测算,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对生产托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时,通过多年积累,发展生产托管所需要的技术条件、装备设施、服务主体等都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我国农业生产托管将进入加速发展机遇期,市场空间广阔。

农业生产托管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种好地”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农村大量青年劳动人口流失,土地托管意味着可以放心出门打工创业经营生意,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可以转业或者从事其他相关产业,也可以通过服务平台提供的技能培训,参与到农事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农业生产托管把农民从土地上根本地解放出来,既不耽误种地,也不耽误外出打工赚钱,切实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的现象,也解决了农民离不开土地的现象。在杂粮大省山西省,寿阳县南燕竹镇的部分农户将土地托管给金穗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一地三收”:一是托管保底收益;二是合作社统购统销生产资料产生的收益;三是托管后剩余劳动力的打工收入。目前,该镇冀家坪村1000多亩土地整体托管给合作社,发展谷子产业,实现了谷子生产由人工为主向机械化转变。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每亩节约人工4人到6人。

二是节本增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稳定农业生产的核心。大量实践表明,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通过服务组织集中采购、集成技术、标准作业、统一服务、订单收购等,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装备的作业能力和分工分业专业化服务的效率,有效降低农业物化成本和生产作业成本。张天佐表示,农业农村部对19个省份共875个托管案例的定量分析显示,农户采取全程托管,算上人工成本,小麦每亩节本增效356.05元,玉米每亩节本增效388.84元。据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鞠振介绍,山西省在全省80%以上的县推进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集中连片地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因地制宜探索了平川、丘陵、山地全域服务规模经营的新路子,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绿色发展。

三是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了农业发展活力。通过生产托管,可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切实解决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拓展服务领域,从耕、种、管、收环节向烘、储、加、销、贷等方面延伸,向农业全过程全链条覆盖,有效增强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能力。

四是转变了生产方式。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农户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开始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这样能够使得农民种地减少投资成本,能够使用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对农业进行耕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鸣表示,农业生产托管将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服务提供给普通农户,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后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让农户分享到规模经营的收益,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截至今年三季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已达8039万亩次,其中全程托管面积已达650万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总数近3万家,比上年增长了12.9%,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一些市场嗅觉灵敏、实力较强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后,已取得一定成绩。如中化集团的MAP战略在内蒙古、山东、安徽、新疆等地相继落地,中国供销集团基于庞大系统资源打造供销无人机大联盟、万联农服“农心田”模式,依托现代农业生产资料、智能农业技术、供销农服合作社网络等,建设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農业生产性服务平台。今年1至7月,供销合作社全系统托管面积达到1亿亩,建成农业生产服务中心1.4万家。采取全托管、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等多种托管方式,依托农业生产服务中心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耕、种、管、收、加工、储、销等全程服务。2019年,供销社全系统实现农业生产服务收入221亿元。

张天佐表示,今年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实施省份从2019年的18个增加到29个,项目资金从40亿元增加到45亿元,各地在推动生产托管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加强示范引领,推进托管服务的市场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和突出亮点。

促进多元化发展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89.3万个。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是必然,但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毛德智提醒,在推进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他表示:“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对生产托管的认知程度也不同,各地推进农业生产托管要因地制宜,不强求一种模式,不搞‘一刀切。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先从农民不愿意干、干不了或干起来不划算的环节入手,实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农户多元化需求的无缝对接。”

张天佐强调,在看到发展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托管仍面临一些问题,要进一步引导发展多种托管模式,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持续强化示范引领,严格加强项目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江西萍乡上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水平表示,“我们在探索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服务主体拓展服务领域,推动生产托管服务逐步从水稻等粮食作物向水果和茶叶等经济作物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不断提高农产品烘干、保鲜、仓储、冷链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生产托管在相关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覆盖面。”

张天佐还建议,在农业生产托管中,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发展多种托管模式;要完善制度,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并不断创新机制,探索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有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对生产托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国农业生产托管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加快发展机遇期。但当前,农业生产托管还面临服务主体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宽、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行业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农业生产托管还需要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宽服务产业和服务领域。张天佐也表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成长和培育。要因势利导,大力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展。要引导各类服务主体积极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和人才合作,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推动服务链条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组织体系,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凝聚发展合力。

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在2019年年底组织开发了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今年在山西、安徽、山东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份在项目县开展整县试点。目前,农服平台的公共服务对接、项目管理、名录库建设、作业管理等功能运行良好,有效发挥了促进服务信息对接、推动服务资源合理流动、提高服务效率、降低项目监管成本的作用。

猜你喜欢

农户生产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