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新路向的探讨

2020-11-28陈菲

戏剧之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闽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

陈菲

【摘 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社会文明发展所留下的痕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由民间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因为这样的传承方式,注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容易受到影响乃至变质从而走向濒危的境地。闽剧是我国福州地区目前仅存的保有福州方言特色的戏曲,是我国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展开对戏曲研究新路向的探讨,针对闽剧在传承、价值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特点讨论闽剧未来的发展新路向以及新趋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闽剧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033-02

闽剧属于我国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演方式极具福州特色且形式多样。但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或多或少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面临传承无人的危险处境。所以,找出导致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才能进一步对闽剧未来的发展新路向和新趋势作出有力的判断。

一、闽剧发展历史

闽剧大约发源于明朝时期,根植于福州府侯官县曹学佺创办的“曹家班”。当时由于曹学佺得罪了当朝皇宗,被贬福州,终日郁郁不得志,只能组织家奴在府创建了戏曲班子供当地文人雅士欣赏。当时由曹学佺创办的曹氏家班因其精彩的戏曲表演被当地人称为“儒林班”,这也是闽剧最早的称谓[1]。闽剧起初采用的是江西弋阳腔,相较于当时戏曲市场上广用的宫廷华丽语调,这种极具乡味的腔调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因此最早的闽剧也被老百姓称为“江湖戏”,其代表作为《双状元》、《双封侯》、《金印会》等,当时的戏曲剧本后来得以收录,至今广为流传[2]。但好景不长,由于许多福州人听不懂江西弋阳话,导致儒林戏就渐渐沉寂下去了。随后,经过福州地区各大戏曲人士的改良发展,使用福州方言“平话”进行表演、具有地域特色的福州“平讲戏”开始在福州各地兴起,一时间福州各地戏班都纷纷挑出精英进行表演,在清朝咸丰年间终于创立了“洪塘儒林班”,儒林戏得以复苏并重新进入戏曲市场。光绪年间,儒林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又因福州逐渐扩展到周边的永泰、福清等地,其中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逗腔”成为之后闽剧舞台的主要腔调。宣统年间,福州儒林戏、平讲戏和江湖戏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戏剧形式并逐步发展到全国演出,被民间称为“三合响”,是今天闽剧的雏形[3]。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闽剧经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登上了新的艺术高峰,一时间国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闽剧戏曲演员,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有被尊称为“闽剧泰斗”的郑奕奏。2006年国务院正式将闽剧列入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研究

闽剧作为一种戏曲,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目前常见的两种传承方式为物质传承以及非物质传承。

(一)物质传承

顾名思义,物质传承主要指闽剧书面剧本、闽剧服装、闽剧乐器、闽剧舞台道具等物品的传承,是指传承人继承上一代前辈在进行闽剧表演时使用的相关物品,由于这些物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在使用的时候传承人必须慎重地对物品进行保护以保证下一次传承时物品的完整性。但由于前辈遗留下来的物品时间过久,使用期间难免会有损坏,一般是建议将物品原件作为文物保存在博物馆或者展览馆中,使用一比一比例复刻出的物品进行演出,这样有利于保证物品传承的完整性。

物品传承的完整性有利于后代人研究戏曲的历史,比如对于戏曲剧本的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时代剧本中的不同题材内容和表达形式,以探究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又或者通过对不同时代戏曲演员的状况进行调查,从而分析出古代戏曲的演员谱系和传承模式。

(二)非物質传承

非物质传承指的是对闽剧的口述剧本及其唱法、腔调、舞台表演形式、音乐基调、美术设计等艺术性、概念性的技艺进行传承。一般多由闽剧师傅经过多年的闽剧表演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再将这些宝贵的心得传授给徒弟。可以说非物质传承的对象就是闽剧师傅和徒弟,所以非物质传承依赖于师傅自身对戏曲的理解和自身的传承精神,这样使得之后的继承人虽都为闽剧表演者,但各自的表演风格和形式却不一样。

非物质传承与物质传承最本质的区别是物质传承是静态传承,而非物质传承是动态传承,闽剧师傅一般是用具体的表演形式对继承人进行传承,而继承人对其演唱腔调、表现形式、表演风格的学习程度也决定了传承的程度。我们平时对闽剧进行研究时,因无法调查到继承人在进行传承时的动态资料,所以也就无法判断其传承的程度。

对于非物质传承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传承方式研究、传承人研究、传承内容研究。对于传承方式的研究,主要表现为研究戏曲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传承的,比如口头描述型传承方式、示范型传承方式以及观念教育型传承方式等,通过调查其传承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具有哪些标志性特征等,研究这些传承方式对戏曲剧本、戏曲服装、戏曲道具的影响,并讨论双方之间的关系。对于传承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研究传承人的职业技能水平以及自身基本情况,通过研究发掘传承人与戏曲发展方向之间的联系以及各流派传承人之间的区别。传承内容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流传于民间的各流派、戏班的不同技艺的发展变化的研究,通过讨论其中的规律对创新部分和基本部分进行归类。

三、当前闽剧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戏曲剧本创新人才

戏曲剧本的优劣决定了戏曲本身的优劣,一个优秀的戏曲剧本是闽剧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出优秀的闽剧剧本才能让闽剧经久不衰地延续下去。这也是闽剧得以在十九世纪末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主要原因。当时各种脍炙人口的闽剧在民间受到老百姓的追捧,发展尤为繁荣,这便是依赖于当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闽剧剧本,福州各地戏班中都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优秀创新人才,各类人才不断创新出各种优秀的闽剧剧本。但随着中国进入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各类科技产品所充斥,这些闽剧剧本创新人才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新一代闽剧剧本的创作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因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优秀的闽剧剧本出现了。

当前闽剧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缺乏剧本创新人才,目前闽剧所使用的剧本还是之前的,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很难吸引到新的观众,而对于老观众而言,那些曾经熟知的各种剧本也没有了吸引力,渐渐也会离去。所以,当前的闽剧发展急需引进创新人才,对目前这些陈旧的剧本进行改良,避免出现剧本重复、简陋的情况,这样才能使闽剧长期发展下去。

(二)闽剧观众流失严重

闽剧中的平讲戏是闽剧的最大特色,颇受老一代人的喜爱。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福州的年轻人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导致很多年轻人并不会讲平话也听不懂平讲戏,这就使得新观众与闽剧之间的联系断开了。更重要的是新一代年轻人多数习惯于互联网娱乐,对于这种舞台表演形式缺乏兴趣,很少有人会主动花时间去了解,而且这一点并没有引起闽剧市场推广人的重视,很多年轻人甚至根本都不知道该从哪种渠道去观看闽剧,导致新一代年轻人与闽剧越走越远。而老观众也因为年龄大对外界消息接收不到位,被迫与闽剧越走越远。这些情况都导致闽剧的市场越来越小。

(三)闽剧传承人缺失导致闽剧陷入失传困境

相较于以往民间戏曲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家长普遍都认为小孩从小就应该待在学校读书,极少有家长愿意从小让小孩去进行戏曲学习,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传承闽剧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出现了闽剧后继无人的现象。最重要的是闽剧传承主要还是依赖于人传人的方式,使得各流派、戏班为了寻找传承人不惜重金从其他戏班中进行挖掘,这也导致了闽剧演员的高流动性,但这并不利于闽剧的艺术发展,如果闽剧优秀演员还继续减少的话,闽剧最终走向颓势也就不可避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闽剧传承的新路向

(一)政府加强引导,提高关注度,引进人才

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应该对闽剧保护政策加以完善并贯彻落实,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的扶持,加大经济投入,提高对闽剧的关注度,吸引各方人才投入到闽剧创作领域中。要建立社会人群能够参与的机制,鼓励各界力量推动闽剧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社会发展工作相结合进行,让社会人群更了解闽剧,并鼓励具有这方面才能的人参与到闽剧创新工作中来,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

(二)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增强新一代对闽剧的认同感

对福州中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中学生都没有完整地看过一场闽剧。福州当地电视台可以设立专项闽剧栏目对闽剧进行宣传,学校也可以设立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新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增加新一代接触传统戏曲文化的机会。闽剧市场宣传人可以与当地的教育部门进行积极沟通,让教育部门主动为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也可以让传统闽劇戏班子到学校进行巡回演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闽剧魅力,从而接受传统戏曲文化,进一步激发新一代对闽剧的兴趣。

(三)加强研究保护措施,孕育优秀传承人

我国之前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树立起人才意识,加快培育人才的步伐,孕育优秀的传承人。而孕育优秀传承人关系到闽剧的未来发展,闽剧作为民间传统戏剧,其传承本就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传心授,如此才能够得以延续发展。政府更应该加强研究保护措施,要提高人才待遇。如建设专业的闽剧人才培养学校,增设闽剧戏曲学习课程,引进民间高水平闽剧艺人,促使闽剧艺人对闽剧人才进行直接培养,为闽剧后续发展注入持续力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闽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我们应该从人才引进、观众培养、传承人培育三个方面对闽剧加强保护,扩大闽剧在市场中的覆盖面积。

参考文献:

[1]陈晓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闽剧传承与发展思考[J].艺术研究,2018,(04):86-87.

[2]张蕾.纪录片<儒伶>[D].南京大学,2018.

[3]张菲菲.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定因子体系构建及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吴永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以福建闽剧为例[A].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12:6.

猜你喜欢

闽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
闽剧传人陈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