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预期中调整落差

2020-11-28项香女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错位题意审题

项香女

作文题是每年高考整份语文卷中最被关注的一道题,不仅因为其分值大,更因为它是对学生语文素养最综合的考查,蕴含着出题人对答题人、教师对学生准确审题、得体表达等的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整个高中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方向。但不得不说,今年浙江考生的写作,有很大一部分与命题人甚至高三语文老师的预期是有落差的。考生大都在作文综合能力方面比较薄弱甚至缺失,尤其是在筛选关键信息、辨析思考概念、清晰表达和逻辑自洽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作适当的调整。下面就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对这四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附文后)

一、 审题不全   论点不明

考生写作时,必须先审题。材料中重点词和关键词应该是比较清楚的,“自己”的人生“坐标”“美好期望”,“家庭”的“预期”,“社会”赋予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產生的“落差或错位”。简言之,就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体人生理想与家庭、社会对个体的期待,难免产生的差距”,如果加以分解,可以有这样三种观点:

1.产生落差或错位时,个人服从社会。

2.产生落差或错位时,个人坚持理想并努力实现理想。

3.产生落差或错位时,平衡个体理想与家庭社会的期待,作出最佳选择。

这三种观点,无论选哪一种,应该都是切题的,得分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考生如何论述。

但遗憾的是,许多考生既抓不住重点词,也抓不住关键词,更不能将这些重点词和关键词进行统整、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作文偏离题意。如果从材料中的“期望”出发,导向的可以是本心、初心、梦想、理想、幻想,或者前程、愿景、目标;而从落差或错位出发,引发的则是“矛盾、冲突、挫折”等。许多考生写作时,基本上只是在呈现上述这些表现,没有理解到命题者的期望,即出现“落差或错位”后该如何处理,即使写到,也是不加分析地写“担当、坚守、负责、乐观”等。所以,今年因审题不全而偏离题意的作文较多,导致作文平均分偏低。建议在高中尤其在高三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调整策略,以分层次个性化强化审题辅导为主,尤其对一些语感比较差的学生,从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入手,训练学生筛选体现主旨的重点字词及关键词的能力,尽量少进行课堂整体性的划一指导。此外,要强化学生整合梳理重点词和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完成依据材料观点进行提炼并确立的能力,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尝到成功,然后让成功助推后续的成功。

二、 拟题不慎,文题不对

大家都知道,审题不全会带偏整篇文章的写作。而不能审慎准确地拟题,同样会使写作失去方向。

标题是写作文章的灯塔,也是阅读文章的窗户。一个好的标题,会准确而明白地提示文章,尤其是论述类文章的主要观点、重要内容,考生可以依此集中而准确地写作,阅卷教师会据此审核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判断文与题的关系及写作指向。但是许多考生在拟题上能力不足,比如:

1.标题为“坚守初心,勇敢追梦”“坚守自我,不忘初心”“以梦为马,人生无悔”“尊重本心,且歌且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咬定青山不放松”等文章,有的开头一段引述材料,知道重要的是“落差与错位”,但从第二段开始,作文就完全指向坚守自我梦想;有的全文不提三者之间的“落差或错位”,或者仅仅虚晃一枪,点到为止,直接写梦想与初心。

2.有些考生直接指向“要协调好个人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去讨论“个人、社会、家庭”三者的关系,而不是以“落差或错位”的产生原因作为出发点。

3.有些考生拟的是记叙文的标题,写的是论述类的文章,如“像松树一样活着”“我的高中生活”“我和我的父母”;

4.还有一些作文很容易让人想到去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如“以倾听之心,奔向四方之道”“立足小我,兼听四方”“俯身倾听,做自己的主人”,标题主要是倾听,内容主要是自我坚持等。

好的拟题是基于准确的审题,它不仅能明确指向中心论点(主题),而且会引导写作过程,还能让阅卷老师一见明旨。如“调标坐标,正视落差”“向往期望,接受落差”“纵预期难抵,然吾志不渝”“于错位中定位”“执守‘我之坐标,以达‘他之期许”“春风化雨解落差”“准确定位,笃定前行”“直面落差,成就自我”等,简洁明了,非常准确地抓住了关键词,这样就意味着把握住了写作的中心和重点,而且,给出了明确的态度和做法,如“向往”“接受”“笃定”“调整”“正视”“春风化雨”等。这样的标题值得提倡。当然拟出了好的标题,不等于就能成就一篇好作文。命题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多加指导。学生最好从材料中内生,而不是一味地外求去贴标签,甚至沿用往年的高分作文标题。

三、 概念不清,关键词不显

审题完整,标题明确,写作主题和方向应该就明确了,但许多考生不能在行文过程中厘清概念,于是,在展开写作时,就稀里糊涂地丢开了关键词,甚至连近义词也不予显示。

心中有准确的概念,下笔时才会有明确的内容。如果不明白“落差”是“对比中的差距或差异”,那就可能会忽视双方的对比点,而只写一方一点。如果不知道“错位”是“移位”,“比喻失去正常的或应有的状态”,同样需要有比较点,那么,也有可能只写原来的定位或者失常的错位。这两个关键词,必须各有一个对照点,即前有准确的定位、正常的状态,后有对比的落差、失常的错位,没有对照,就构不成落差和定位。遗憾的是,许多考生对关键信息的思考辨析能力特别不足,在写作时,根本不提这些关键词,不少考生对这两个关键词的概念哪怕是大意,也缺乏把握,就连许多高分作文,也很少提及对照点,芸芸众文则更少从概念出发,表达不明确更不准确。文章开头没有引述材料,全文写作极少提到“落差”或“错位”等关键词,这样,写作就没有概念约束,作文就随意散乱,极容易偏离题意,也会使教师在阅卷时因找不到关键词而产生误判。

其实,从材料作文基本的要求来看,提供的材料应该是考生写作的出发点,其中的关键词是提炼观点的主要依据,考生在写作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具有材料意识、主题意识。关键词意识,这样的指导看似有些死板,训练的痕迹过于明显,但至少能保证全文符合题意,保证作文的基本得分。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寻求材料和关键词的灵活应用,甚至化有形为无形。

四、 结构固化,思考不足

记得2012年有一篇题为“陌上花开缓缓归”的高分作文,主体部分的三、四、五段的首句采用的是平行式的相似句,当时有专家专门点评;2017年的“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许多作文主体部分也是类似于这样的并列式语句推进,“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读心灵之书,……”;2019年,亦是如此,“要倾听他人的意见”“要有自我坚守”“既要有倾听又要有坚守”,本来可以写成三篇文章的观点,却被考生揉捏成了一篇,貌似周全而且思辨,却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论,这样的构文方式,已然固化。

今年的作文,许多考生习惯了这种写法,一类固化的结构是:“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是平和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作为三个主体性的分论点(起始句);或者“当个人与家庭发生落差时,……”“当个人与社会发生落差时,……”“当个人和社会及家庭发生落差时,……”等。这样固化的结构,是因为考生在写作时仅仅满足于模仿外形,而没有进行自主思考的结果。主体段落平行排列,思维就只能在一个层面上滑行。而且,因为是沿用了别人的文章结构,不是按照自己写作内容的需要找到的合适的结构形式,所以写作时要么论据与观点不合,要么分析时自说自话或貌合神离,表达不清晰,逻辑难以自洽。这样的文章,形式大于内容,如果不偏离题意,语言尚可,可能也会拿到45分左右,但学生的写作能力其实没有得到提升。

不管怎样的写作,文章的结构都是思维的外顯,考生如果仅仅模仿别人的作文,尤其是这种固化的模式,自己是没有思维能力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不能针对实际材料写作,不能体现自己的思考结果,就是得到较为满意的分数,仍然不是学习的目的。所以,从整体上思考文章结构,并且按照自己的写作思路搭建文章的框架,连接各部分之间的内容,才能体现自己的写作水平。而要进行这样的搭建,必须有问题意识。建议考生在训练写作时,可以将材料中心内容转化为问题,如“落差或错位”,考生首先要想到的是:什么是“落差或错位”?谁与谁的“落差或错位”?为什么会产生落差或错位?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搭建起全文的整体框架,而且也能使文章呈现层层递进的思维特征。再者,整个阐释和论证过程,要树立读者意识,至少是自我对话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文思畅达、逻辑合理地完成写作。我想,这才是作文命题者和教学者的期望。

总的来说,202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已经结束,但留给我们的反思有许多。总结考生作文实际与命题者及教师的预期有落差,只是为了能够从落差中找到调整的方法,希望能引起以后教师教学、学生写作的注意,尤其是教师教学。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审题、拟题,又要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关键词的内涵,还要努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各自写作的个性,包括结构的搭建、说理的方式,当然最重要的是引导考生扩大阅读面,注重平时的思考和积累,进而完成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附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猜你喜欢

错位题意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错位相减法”那些事儿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