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青少年公平决策的影响因素

2020-11-28王良璧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范式分配班干部

王良璧

摘要:在社会决策的过程中,公平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青少年公平感的研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冲动性达到顶峰,并且青少年在公平决策中的行为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中介绍了公平决策的研究范式,论述了青少年的冲动性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以后的关于青少年公平决策的研究可以侧重于青少年的冲动性方面。这些观点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中小学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公平决策的研究综述

公平决策的定义

公平决策属于社会决策的一部分。社会决策中存在三种情境,包括社会反馈、替代性評价和社会原则评价。社会原则评价是指个体对决策过程中规范性社会原则进行评价。社会原则评价的情境中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公平、合作、利他。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从以自我为中心慢慢地转变为越来越多地考虑其他人的资源共享模式,我们在与他人地互动中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公平。Van Dijk(2000)认为,公平决策是指在个体在和其他人进行经济上的互动时做出的决策,该决策要在所有互动参与者的共同盈利中判断每个人的投入比例和收入。国内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公平决策的实质是个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进行的权衡(李玉洁, 2012;  梁福成, 2015),个体在专注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兼顾公平。总之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正当的状态,既是权利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合情合理,又是社会成员相处关系的不偏不倚。

公平决策的研究范式

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ltimatum game, UG)最早是在1982年由 Guth, Schmittberger 和 Schwarze设计,其目的是利用此范式来探讨社会互动情境中个体的决策行为。最后通牒范式设计简单易懂,是最经典的研究公平决策的范式。

独裁者范式(Dictator Game, DG)是最后通牒博弈的变式,DU与UG的不同指出就在于,DG取消了回应者对提议者的否决权,回应者只能一直接受提议。两者各有优点,但相比最后博弈者范式,独裁者范式缺少了博弈双方的互动,研究者无法观察到各因素对回应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在最后博弈范式中发现,个体面对不公平分配方案时会有惩罚提议者的倾向,这种倾向简称利他惩罚行为。之后研究者设计了第三方惩罚范式,此范式由三名参与者共同完成,第一名参与者作为提议者对资源与第二名回应者进行分配,第三名参与者作为观察者观察分配过程。可以选择惩罚提议者或是对回应者进行补偿。

公平决策的影响因素

年龄: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公平决策中,已经能够抵制绝对利益的诱惑,选择较公平的分配方案。在刘娟琪(2017)的研究中发现,15-19岁的青少年行为具有公平性。另外性别和年龄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青春期中后期个体的公平感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马继昌(2016)中使用了第三方利他任务来探究13-18岁的青少年是否存在互惠行为,研究结果发现,当被试面对不平等分配时,普遍提高了对第一方的惩罚和对第二方的补偿,这说明青少年存在强烈的公平感,当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也希望捍卫公平原则。青少年作为回应者时,比起儿童更能接受不公平方案。有研究者认为是受提议者意图的影响,使得青少年能够接受不公平的分配。

总的来说,青少年还是有较高的公平感,在分配中也尽量地选择公平分配,并且博弈对象意图、公平敏感性也使得青少年对不公平方案的忍耐度更高。

决策情境: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认为,人们对于损失具有天然的倾向,且研究发现对损失的规避倾向高于对等值获益的趋近倾向。据此有研究者推论,人们对责任分担任务的公平决策模式可能不同于对利益分享任务的公平决策模式,从而表现出个体的公平决策偏好对获益或损失情境的依赖性。

个体的分配控制权:在公平决策中,决策者对任务控制感的多少也会影响决策结果。在分配任务中,一般有一方担任提议者,一方担任回应者,在个体担任回应者角色时,只能选择接受或拒绝分配方案。但在个体担任提议者时,具有分配的选择权,可以选择分配的方案。个体选择权的多少,使个体在进行公平决策时存在差异。在最后博弈范式中,博弈双方分别在任务中扮演提议者和回应者,这两者中权力水平大不一样。提议者处于高权力的地位,拥有方案的分配权,而回应者则处于低权力水平的地位,不拥有方案的分配权,只能选择接受或拒绝方案。

2 青少年社会公平的新进展

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于青少年的行为,对于青少年的行为研究也很广泛,但是本研究还是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第一,前人的研究多从青少年的成瘾行为、冒险行为、风险决策这几个角度出发,但是关于青少年公平行为的研究却不是很详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公平决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会采用班干部制来管理班级。在一些研究中表明,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与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个人幸福感、成就动机等都有显著的影响。于是许多研究者提出采用班干部轮换制,实现全班学生轮换担任班干部,或者把班干部的工作细分,争取给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大部分学生在轮流担任班干部处理班务时,是否能像老师一样公平公正?初中生在公平决策中,会偏向利己、利他或是公平?促使初中生利己或利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在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第二,如前人所述,公平决策中个体做出决策选择,是受到个体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共同影响的。在个体因素中,人格特质是影响公平决策的重要因素。根据以往的对成人的研究来看,高冲动水平是青少年的一大特点。青少年期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在逐渐趋于平衡中,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也存在抑制、控制能力不足的特点,特别是冲动性水平高的青少年,具有自我控制水平低下、对于负性信息的加工更快更敏感、抑制控制能力上比较低等特点。从前人的研究基础来看,高冲动水平青少年对于负性信息的加工更快更敏感,在抑制控制能力上比较低,因此可以推论,高冲动性的青少年相较于低冲动性的青少年可能对不公平分配结果的反应更强烈,拒绝率更高。而在青少年需要做出分配的情境中,高冲动水平的青少年可能更加利己,而低冲动的青少年可能更加公平。

3,总结

本文对于以往的青少年公平性决策做出了综述性的探讨,并对以后的青少年公平决策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但关于青少年社会决策的研究还远不止这些问题,今后的研究可以再设计一些延迟决策、决策对家的角色等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娟琪.不同来源的预期情绪对青少年公平决策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7.

[2]马继昌.青少年间接互惠行为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范式分配班干部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竞选班干部
竞选班干部
阅读理解Ⅳ
班干部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