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法典》普及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20-11-28何洋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民法典思想政治教育

何洋

摘要: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群体法治意识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离不开《民法典》对大学生群体的普及,《民法典》的普及也离不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迈上了新台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且大中小学都要加强法治教育。”[1]新时代的大学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理性化的处世哲学以及务实化的人生理想”。[2]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的效果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找到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不足,由点及面,以更好探究《民法典》的普及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的效果

大学生群体权利义务的自觉性显著增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群体在我国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拥有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经过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的不同程度的法治教育,大学生群体已经对我国的法律制度有所了解。近年来,随着我国普法力度不断加大,大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对于通过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大学生群体学习法律专业和立志献身中国法治建设事业的人数逐步扩大。“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更是肩负着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公共课程,将德育与法治教育结合在一起,不仅培养的大学生基本的法治思维,而且阐明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此外还有《法理学》《中国法律史》《民法》《经济法》等选修课,开拓了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眼界,促进了高校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大学生面向未来的职业发展方面,不少的大学生报考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系统学习法律,将法律与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不足

法治教育的渗透力不足,大学生犯罪现象多发。虽然近年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法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大学生对于法律的敬畏感没有形成,甚至有大学生知法犯法,陷入犯罪的深渊。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导致诈骗、侵权等现象增多。某些违法兼职活动,例如论文代写、替考等触及了刑事犯罪的边界。

法治教育与德育的“合力”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认知不足。法治教育与德育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道德是最高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法治教育是最低的行为规范,是对当下人们社会交往行为的规范与约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追求德治与法治的相辅相成,这不仅体现在历史上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历史上的教育过程中。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往往把法治教育和德育区别开来,导致大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的理解就是冰冷的法条,对于德育的理解就是束之高阁的理想。这样的“两分法”没有让大学生们理解法律与道德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二、《民法典》普及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浅析

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存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四有公民”,一方面要加强法治教育,这是守纪律的表现,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有理想、有道德的表现。具体来说,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法治教育作用;二是推动大学相关《民法典》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三是构建《民法典》普及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格局。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法治教育作用。“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办好思政课,发挥其法治教育作用是其成效之一。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法治教育部分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必修课。结合《民法典》颁布的实际背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民法典》的普及宣传,有利于使大学生树立法律权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生活中善于用《民法典》分析解决身边问题,用《民法典》来观察社会热点事件。及时更新思政课的内容,讲好法律基础部分,用鲜活的案例阐释背后的法理,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学习和了解,为法治社会培养合格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推动大学相关《民法典》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民法典》颁布后,一些政法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宣传教育课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学生普及《民法典》的内容。随着近年来“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一大批不同专业和方向的大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立德树人的效果。对于《民法典》的普及来说,政法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培养他们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服务的志向,增强法治建设的使命感。

构建《民法典》普及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格局。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思政”的重要环节。《民法典》普及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高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格局。高校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优势,是《民法典》普及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广阔天地,扮演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角色;家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是《民法典》普及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展现。只有协同推进构建“大思政”格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亚娟,王忠东.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25-27.

[2]王海建.“00 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 10) : 90.

[3]张乐陶.宪法与法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20(27):162-163.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民法典思想政治教育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护航美好生活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聚焦民法典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