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2020-11-28胡欣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思政教育培育

胡欣

摘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有助于坚定学生对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也在于其有利于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理论重于实践、教学刻板单一等缺陷,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战略方向应当是生活化和实践化。具体来说就是不仅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也需要坚持实践教育道路,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

七十年前,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太平洋西岸的朝鲜半岛爆发。这场实力悬殊的现代化战争不仅让曾经百战百胜的美军初尝败果,也成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从此开启了现代工业、现代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序幕。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军事实力极其落后的志愿军以“气多钢少”的战斗意志迎战“钢多气少”的世界最强军队,最终取得了这场不对称战争的胜利。究其根本,美军并非在客观军力上败给了志愿军,而是败给了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败给了站在志愿军身后的四万万中国人民。七十年后,另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同样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又支撑着中国人民取得了“战疫”斗争的胜利。而由“战疫”胜利激发出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更让新生代年轻群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心、自豪感,取得了世所瞩目的“心胜”。

一、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一)坚定伟大信念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而当学生一再追问必须去掉两个必备条件,最终只能剩下一个核心要素时,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仰的力量是能够支撑一个国家走过无军力、无粮草的危机而到最后的唯一要素。这一点不仅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教育理论中早有论述,更通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流血牺牲得到了现实印证。

生活在和平环境与优越物质条件中的新生代人群很难有机会体验和感受饥饿、动荡、朝不保夕的风雨飘摇,只能通过书本上、文字里的只言片语接收来自长者的教诲。然而这种间接的经验传授更加容易被环境左右,造成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各方面产生动摇或迷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以更加系统性、常态化的模式持续强化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不断通过所谓“颜色革命”扰乱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态势下,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就是破除长久以来对所谓西方“民主”制度的迷信,帮助学生认清笼罩在西方“民主”面纱之下帝国主义霸权、霸道和霸凌的真面目。

通过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才能不被西方“民主”的伪善所迷惑,才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從积贫积弱走向全面小康,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

(二)继承优良传统

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中断过的悠久古老文明。五千年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也形成多姿多彩、各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传统。然而刚刚打开国门的若干年间,来自异域的多元化思潮一度形成了“西风压倒东风”的不良态势,造成部分国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与习俗,仿佛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

好在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厚重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瞩目与青睐,中华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国内各行各业走出国门迎接外部挑战的最强驱动力。尤其是近年来各种不利因素冲击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经验越来越成为危中寻机的亮点。这些优良传统不仅帮助越来越多国人发现突破困境的方法,也引起越来越多异域民族与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高校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是在培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继承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本身就是在加强对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认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也是在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模式的常见问题

理论有余实践不足。长期以来,不少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上习惯于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满足于完成教材大纲的进程和任务。然而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类专业教学教材往往关注理论归纳与提炼,很难涉及到客观现实的生活学习内容。而照本宣科的教学势必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问题。

正因如此,这些高校思政课堂逐渐形成脱离实际的纯粹理论灌输,学生也渐渐形成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然而缺少实践的理论教育更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等与书本和教材貌合神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两层皮问题。而这也是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模式屡屡遭遇诟病的主要原因。

教学形式刻板单一。过度重视理论带来的不仅有脱离实践的缺陷,同时造成的不良后果还有部分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刻板单一的问题。这些课堂固守着课本、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模式,教师口头讲解与阐释占据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和比重。学生不仅极其被动地充当着接收知识的容器,而且对生硬僵化的教学迅速产生审美疲劳。不少大学生也是因此而对思政课堂充满偏见和误解,将其视作简单粗暴的说教,不仅充满抵触情绪,而且对思政教学鲜少兴趣与热情。

三、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方向

(一)生活化

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是存在于纸面上、文字里的理论概括,更是充满在生活、生产、学习等各项活动中的细碎和日常。比如农人辛勤耕耘、工人认真工作、学生刻苦学习,乃至节日里家人团聚开展各种具有地方习俗特点的活动等。因此,爱国主义精神本身就融入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自然需要通过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教育和培养。

无论是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还是开展红色旅游,亦或是参加义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服务,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走生活化道路。这不仅有助于思政教育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也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使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充满生活气息与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实践化

任何一项理论转化为实践都需要通过学习者内在的体验、感悟,也就是只有实现了内化与固化,理论教育才能落实到实践层面。同理,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也需要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而这个过程仅仅坐在教室里很难完成,必须更加主动地走出教室或校园,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或至少需要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愈发密切的联系。

因此,实践化道路也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向。

这些实践既可以是校园内的各种讨论、讲座、竞赛、庆典,也可以是校外参观、交流、游览,或者与未来社会工作有关的实训、实习、公益等。走出相对封闭的空间才能使学生有运用更多感官感知环境的机会,才能让学生有体验与感悟的条件。而这也是实现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过程和途径。

四、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策略

(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兴趣的学习往往也是效果最好的学习。因此,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应当更加重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这意味着思政课堂应当在传统教材书本基础上增加更多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内容的辅助,使课堂形成更加立体、动态、生动、有趣的模式。

比如多媒体辅助。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类或职业大学,多媒体教学辅助早已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标配。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思政课堂展示更富历史意义的各种实物图片、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上抽象理论的内在涵义,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具象、感性的认识。尤其是一些优秀视频资源的节选或片断。由于兼具动态图像、语言表达和背景音乐的融合与烘托,这些视频素材能够更快产生代入感,使学生形成如同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这对学生加深理论认知具有更大的帮助。

(二)坚持实践教育道路

近年来,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地方大力开发和建设红色旅游资源。这些红色旅游目的地不仅具有相对固定和静态的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园等定点景区,也有诸如重走长征路、探访革命根据地旧址等动态活动路线,本身就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资源。

以江西为例。井冈山、共和国摇篮瑞金、南昌八一广场、南昌起义总指挥旧址、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与修水纪念馆、三湾改编旧址等都是开展爱国主义精神实践教育的选择。这些红色旅游目的地中既有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者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珍贵史料与实物,也不乏后人表达追思与怀念的雕像、碑刻。身处其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更加真实直观,而且更易触及人的思想与情感深处。

(三)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在学生思想层面的提高和升华,更需要通过行动的落实加以体现。因此,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还需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尤其是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实事做起,于点滴间实现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与融合。比如时下全国各地推广“珍惜粮食从光盘行动开始”、“爱护环境从垃圾分类做起”等。着眼于细节、实处的教育往往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开始。而习惯成自然。当生活中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自然而然,则行为模式的改变必然伴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而由小我至大我,由小家至大家,爱国主义精神也就在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与培养中内化与固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爱国主义,由爱国主义引领而形成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族习俗。而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就是要将这种相对分散、自发的精神、意识进行更加系统、概括、凝练的总结与归纳,将之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而影响到更为广泛的行动层面。因此,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年轻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成长方式与生存特点,不断探索更加符合年轻一代大学生喜好与要求的教育形式。只有当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方式达成了充分的契合,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才能以更具渗透性的路径提高学生的体验度,同时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和认同度。这不仅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效果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践行科学发展、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杜亮.论手机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J].文教资料,2019(12):181 -184.

[2]甘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19(12):35

[3]迟沂军,潘国廷. 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机制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2-13

[4]周长缨,张凌云.试论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J].时代教育,2019(11):70.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思政教育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开展
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