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陇东分区建设情况简述

2020-11-28唐隽瑶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陇东抗战时期边区

唐隽瑶

陇东,指甘肃陇山以东地区,这里西北靠宁夏,东北沿子午岭南下与陕北和关中接界。它是一个历史名称,又是一个地理概念。从历史名称上讲,专指庆阳市,庆阳古称北地,习称陇东;从地理概念上讲,因为地处甘肃东部,也包括平凉。庆阳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险要的地理形势,使其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庆阳又展现了光辉的一页,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的艰难时期,陇东人民积极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全中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出现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包括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先后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为陇东革命老根据地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陇东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曾被称作陇东分区,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庆阳、环县、镇原、曲子、华池、合水六县,是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虽然位于中国的西北一角,却是中国西北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诞生了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是西北红军发展强盛的摇篮,更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挺进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是后方保障基地相对稳固,是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陇东分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陇东分区在抗战时期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其它社会事业包括法制、医疗卫生和社会治理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民生建设,获得显著成效。军事建设尤其取得丰硕成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党宗旨具体落实的表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经济落后、政治灰暗、文化没落的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越来越民主,越来越繁荣,陇东分区包含其中。有这样成功的边区执政经验,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顺应民意的民生建设是分不开的。

在陇东分区的民生建设中,边区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民主政治以及新民主主义文化,加强法制建设和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推行良好的社会治理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进抗战时期的民生建设,对于军事建设边区政府也是高度重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建设

边区政府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民生建设需要从经济建设出发,发展生产,从而改善民生。边区政府尤其重视农业,不论是实行广泛的劳动互助,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技术还是发放农业贷款,移民垦荒,多种经营,都是对农业的大力支持。边区政府还注意减轻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农村实行减租减息,工商业实行劳资互利,以及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等各项措施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建设,民生建设也获得保障。

农业经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位于整个战争的大后方,作为革命的指导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率先搞好经济建设领导全国夺取抗战胜利。在边区经济建设中,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历来把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搞好农村经济,就要先搞好农业经济建设。

上文提到陇东分区是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农业是它的主要产业,是陇东分区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抗战时期,陇东分区积极贯彻执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要方针,实行“农业第一”,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大力发展关于农业的生产工作。

首先,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耕地种植面积。在陇东,从高空俯瞰,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广人稀,粗看,山是浑圆的,苍老的,山山都刻下深深的皱纹,有许多的荒地未被开发和利用。因此,陇东分区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广大农民以及移民,难民从事垦荒工作,这项工作成效显著。除了农民参与垦荒之外,一些陇东的驻军,机关,学校也都纷纷参与其中。荒地得到了明显的开发利用,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作物和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

其次,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推广种植棉花。抗战时期,为了迫切解决棉花问题,打破传统观念上陇东地区不适合种植棉花的说法,边区政府开始大力推广种棉种麻,以增加棉麻的产量。1939年,边区政府首先让有关农业技术人员在陇东等地进行各项調查,调查表明陇东地区适合种植棉花,并且试种成功。种植棉花得到进一步推广,从而大大改变了陇东农业经济结构,陇东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获取到了宝贵的成功经验,油料,豆类等种植面积都扩大了。

最后,大力发展畜牧业,陇东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是畜牧业发达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为陇东分区的农业,运输业,毛纺织业以及出口贸易发展创造了显著有利条件。

工业经济。陇东分区地处贫瘠之地,抗战前没有过近代工业,因此工业极为落后。民间仅仅存留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作坊,日用品大多依赖外来输入。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开始兴办工业,生产办公用的大麻纸,造纸厂,纺织厂的创办,启用,陇东地区结束了没有工厂的历史。之后,1943年起,工厂又进行不断改革,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投资提高,手工业发展推动陇东分区整体经济的大发展。

商业贸易。在陇东分区的商业发展中,公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它以光华商店起步,从分区到各县,区,建立了公营商业贸易机构,为陇东商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时,陇东分区已经市面繁荣,在陇东各市镇,公营,私营,公私合营的商业体系得到完善。陇东商业贸易的发展还表现在农村集市和定期举办的骡马大会。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抗战时期的陇东农村已经形成了以公营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商业网络。

合作社事业。毛泽东指出:“合作社的性质就是为人民服务,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本着群众首位的思想,陇东合作社轰轰烈烈发展起来。有消费,生产,运输,信用等多种类型,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动员了群众积极投身抗日。

(二)政治建设

在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政权建设往往处于首要地位。政治民主是根据地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抗战时期,陇东分区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政治建设方面获得巨大成就,巩固了边区,促进了边区的社会发展。

民主保障民生,民生体现民主,为了保护民众的政治利益、民主权利和文化权益,在陇东分区,采取了下列有效措施:为了保障公民的选举和被选举权,分区实行民主选举制并实行“三三制”的政权体制,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各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主动性,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政治上,民众还享有充分的言论,集会,结社等各项权利,这些民主政治的广泛实施,大大推动了陇东分区的民主化进程,从而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也促使民众更好的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

(三)军事建设

抗战时期,陇东分区在进行经济、政治等建设的同时,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巩固抗战后方的革命根据地,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还进行了相关军事建设,成效显著。比如坚持政治建军的核心正确方向,进行军事训练,军事组织体制的建立等。为了适应对敌军事需要,建立了边区保安部队,八路军留守兵团,边区抗日自卫军相结合的军事组织体制。继续保持红军时期的革命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排在首位,与此同时,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达到巩固和保卫边区军事建设的重要作用。

(四)文化建设

教育事业的文化建设。陇东革命根据地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模范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边区的各方面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建设方面的贡献极为突出。日益发展完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陇东分区文化的建设创造了有利前提,提供了良好保障。陇东分区的文化建设坚持了新民主主义方向,体现了文化教育事业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显示了民众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主体性作用,为其它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抗战时期,一切工作的展开都必须围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而展开。陇东根据地在推翻国民党黑暗的军阀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后,就立刻废止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封建的奴化教育,建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度,提出了贫富、男女,都可以上学的原则,大力普及国民教育,广泛开展社会教育,实行扫盲运动,这些在1938年后都有了具体落实。教育面向工农群体,积极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教材内容与当时革命形势,人民群众需要都紧密相关。有以下特色:大力改革旧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长期为战争服务,与生产相结合,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管理,转变学生的思想,突出“民办公助”原则。

其它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还表现在文化社团的建设和群众文化建设。陇东剧团的诞生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要题材,鼓动群众捐粮参军。此外,军队文化社团,烽火剧团等也在陇东分区文化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开始后,边区党和政府积极组织群众文化活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陇东分区的文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传媒,书籍报刊发行,通讯队伍建设,科技事业取得进步,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地方性,兼容性,创新性,时事性,广泛性,跳跃性,军民共建性,革命功利性的特点日渐突出,实现了陇东分区文化建设与战争、生产相融合的效果。

(五)其它社会事业建设

法制建设。民生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边区政府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于是,边区政府在借鉴古今中外以及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经验基

础上,从实际出发,依靠广大民众,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制定并颁布了大量符合社会需要的法律法规,健全完善了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边区先后成立了法制委员会,审查委员会等专门从事和法律有关的各项事务。边区的法律法规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门类齐全,虽然还未足够完善,但是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对抗战大局的服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众有法可依。

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为了支持抗战,为了军民健康,中共中央、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有关于保障医疗卫生,此外,还设立了卫生合作社,妇幼保健等机构。为了解决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抗战时期,边区从国统区引进医务人员,此外,还在边区进行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边区大力加强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媒体或者小册子,实行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陇东分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大发展,为推进民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治理和社会保障建设。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方面,都逐步完善,军民家属,以及灾民难民都得到了物质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安慰。除此之外,社会改革恶俗,提倡社会新风尚,表现在解放妇女,组织动员妇女参政议政,提高妇女文化程度,禁止妇女缠足。禁烟禁毒,改造二流子的力度也明显加大。这些净化了边区的社会风气,鼓舞了民众参与抗战的士气。

通过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实践成果可以得出,抗战时期陇东分区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其它社会事业的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抗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改变了边区的落后面貌,对其它根据地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但依然还存在低水平低層次的民主,政策条例不够完善,执行过程存在偏差等问题,还需要一步步的改进。在这些建设中,有很多的党政领导干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背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以马文瑞同志为代表的党政干部积极领导,大力支持和帮助,并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济上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政治上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军事上统战政策顺利进行,文教上教育水平得到广泛提高,各项文化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陇东分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民众的抗战意识也得到唤醒,民众参战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客观上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马文瑞等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陇东分区成为了模范抗日根据地。

猜你喜欢

陇东抗战时期边区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春日 陇东花事
浅析陇东窑洞文化
陇东民歌在地方高校合唱教学实践探究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陇东老区的放足运动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