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内蒙古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发展对策研究

2020-11-28钟敏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区的内蒙古地区,精准脱贫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差,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从内蒙古精准脱贫户生计发展困境入手,找准贫困农牧户生计发展的限制因素,构建扶贫对象可持续生计路径,提出内蒙古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发展对策,对于提高农牧民脱贫稳定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可持续生计;对策

基金项目:2019年度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内蒙古精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机制研究(编号:2019NDB014);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项目(编号:NJSY917);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编号:NGJGH2019369)

一、内蒙古脱贫攻坚成效

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近年来,我国通过精准扶贫的战略举措,不断推动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和动态化管理,推动贫困人口以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来增加收入,不断提高扶贫效益。2013-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0%,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居民收入更是提前实现翻番目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质量不断改善。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56元,较之2012年年均增长11.4%,且连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为9.3%。如表1: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近年来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下降的速度也较快。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有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为0.7万户,贫困人口已经由2013年的114万人减少至1.6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8.5%降至了0.11%,与全国相比,贫困人口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内蒙古尚未脱贫人口主要分布在赤峰市、乌兰察布市等7个盟市的40个旗县(市区)、330个乡镇苏木、2351个嘎查村。如表2:

二、内蒙古精准脱贫户生计资本存量调研与生计困境分析

本文对精准脱贫户(包括已脱贫户和未脱贫户)的生计资本存量进行调研,数据来自于内蒙古扶贫办的数据库和贫困户的调查数据。其中内蒙古扶贫办的数据,采用“市—县—乡—村”的四级抽样调查方式,经过一系列数据查漏和处理后,已脱贫户抽取41121户样本,未脱贫户抽取2900户样本。抽样调研的内容包括,地区、收入、脱贫状态、家庭人口,致贫原因、进入系统的时间、扶贫措施等。

(一)已脱贫户的生计资本存量

对于已脱贫户的收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样本来自于内蒙古扶贫办数据,其中,赤峰20253户。呼伦贝尔市6579户,通辽市5720户,乌兰察布8625户。

从表3可以看出四个地区已脱贫户的收入情况。四个地区在11000以下的收入差别不大,11000以上的收入对比差异较大。

(二)未脱贫户的生计资本存量

对于未脱贫户的收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样本来自于内蒙古扶贫办数据,其中,赤峰1958户、呼伦贝尔市117户,通辽市141户,乌兰察布236户、锡林郭勒盟25户、兴安盟423户。从表4中可以看出六个地区已脱贫户的收入情况,从整体来看,未脱贫户的收入情况和已脱贫户的收入差距较大,虽然部分未脱贫户收入出现较大增长,但因为因病、因残和缺乏劳动力导致贫困户实际可支配收入较少,未能脱贫。

通过对精准脱贫户的生计环境调研发现,内蒙古的不同贫困地区(人口)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引发的,而是由错综复杂的并发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其共同特点: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远离经济辐射圈;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基础设施及交通都不完善;经济结构单一,农牧业发展缺乏延伸,更缺乏其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不能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项目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贫困人口未能纳入扶贫开发范围。因此针对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也应该分层次、分对象、分地域提出差异化生计对策。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内蒙古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发展对策

(一)持续优化联动机制,夯实融合发展的组织和思想保障

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与乡村振兴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和发展阶段的接续性,需要构建互为递进衔接的联动机制,从思想认知上和组织实施上打牢融合的基础。需要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系列重要论述要求,将二者内在关联的关系梳理清楚,进一步优化脱贫户可持续生计与乡村振兴融合的顶层设计,从认知到规划,从产业发展到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政策资源配置做好制度安排;

(二)加快做大做強主导产业,用脱贫产业助力可持续生计和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特别是特色产业,是实现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和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的关键。切实把农村牧区优先发展落准落实,用前瞻性的视野瞄准市场,加快农牧业的供给侧改革,精心规划好主导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以破解生产与市场、短期与长期、经验与政策等多方面的矛盾,促进产业提升、发展提质增效;借助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如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引导推广运用新的农牧业技术来提升效率和效果,积极打通产—加—销各环节的“肠梗阻”问题,全面激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内生活力。

(三)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生态资产化和生态宜居的有机结合

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资产化,其也是实现乡村生态的重要内容。要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点面结合的开发与保护,通过生态和资本化互为工具来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绿色化发展,实现生态性的可持续生计与生态振兴的融合。

(四)不断开展乡村文明创建行动,促进人才和文化的协同双振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是乡村的文化软实力。一是把教育的中介作用发挥好。教育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方面,以及精神、心理和文化贫困方面,为最终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是实现乡风文明的一贯保障。借助国家各项教育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各类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贫困地区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二是建设牢固的乡村思想道德阵地,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吸纳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基础上,通过乡规民约和文明示范,营造良好乡村氛围以传播文明意识,构建农牧区的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三是加大文化供给,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让脱贫户均衡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基础上,提振其参与可持续生计的意志,强化乡村振兴的文化保障。

(五)创新治理方式,建立适宜乡村的治理网络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始终坚持好党的领导,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优化党组织的机构和配置,提升组织自身在学习和监督方面的能力,以增强党的政策在农村牧区的时效性、号召力和引领力;二是充分发挥好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作为,建立起现代基层治理模式;三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平台,将有志于乡村治理的主体纳入民主参与中来,在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指导下,形成“三治并举”的治理网络,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六)稳步推进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力促乡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生活富裕是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一是充分认识脱贫攻坚既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也是进入后脱贫时代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重要保障。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状况攸关着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二是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因为这个重要的思想既是乡村治理的目标,也是做好乡村各项工作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志章,王静,魏晓博.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能够统筹衔接吗[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2):73-81.

[2]傅安国,吴娜,黄希庭.面向乡村振兴的心理精準扶贫:内生动力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04):25-33.

[3]张文娟,马凯悦,金良.基于多维贫困测度的贫困识别及扶贫策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12):22-27.

作者简介:

钟敏(1979-  ),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产品流通。

猜你喜欢

可持续生计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功能障碍者群体生存现状及其可持续生计策略选择
甘肃省独生子女户与多子女户生计能力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