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专融合视角下的江西高校绿色创业教育研究

2020-11-28黄茉莉

绿色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黄茉莉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1 绿色创业和绿色创业教育

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类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环境保护日益关注,绿色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向。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少国外学者开始探讨绿色创业问题,认为创业的目标不仅是带来经济价值,并且可以产生生态环境效益,所以绿色创业的概念应运而生。绿色创业是发现、评估和开发那些存在于破坏环境可持续性的市场失灵中经济机会的过程,这些机会通过创业者的开发和创造,将未来的产品和服务变为现实,带来了环境、经济、社会共赢的结果[1]。绿色创业研究的开展使高校创业教育也朝着绿色化方向迈进,绿色创业教育成为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领域,其是根据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理,通过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绿色创业精神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1]。目前已有研究把创业教育的内容结构从经济诉求延伸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诉求,试图通过绿色化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形成兼具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价值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欧美一些高校开始探索设立绿色创业相关课程和培训,尝试构建一套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底线的绿色创业教育体系。当前高校绿色创业教育探索呈现两种不同的教育导向,一种是认知导向,关注绿色机会的识别,旨在通过教育过程让学生认识绿色创业的内涵,了解绿色创业的一般过程并掌握较为系统的创业知识。另一种是行为导向,关注的是绿色创业机会的利用,即强调学生通过创业教育掌握能够将绿色创业机会付诸行动的实际技能,注重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2]。

2 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绿色创业教育

(1)高校绿色创业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培养生态伦理观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载入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共同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和最终胜利,而全民积极参与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观念转变。人们需要意识到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要摈弃工业文明人定胜天的思维模式,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理念。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对自然还抱有一定的敬畏,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开始疯狂地开发和利用,对自然的敬畏心少了许多,正是这种敬畏心的缺失导致了很多难以弥补的环境灾难,这些灾难不仅影响了当代,有的还将祸及子孙后代。

建设生态文明首要任务是扭转人们自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代之以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教育在观念的转变和养成上将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曾在多个文件中强调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如《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中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强调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生活行动体系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并提出推进国家和各地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培育普及生态文化。高校有着天然的理论、人才和场所优势,应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场所,同时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大学生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又是创业活动的主要参与群体,他们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思想和观念,不少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活动中已包含了绿色环保元素。高校创业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和抓住这一契机,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把绿色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方面,加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和生态伦理道德水准;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创业教育引导更多大学生关心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在创业过程中自觉践行绿色创业的理念。

(2)绿色转型发展呼唤绿色人才,高校绿色创业教育可以为绿色发展培养有绿色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担当和绿色创业能力的新型创业人才。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绿色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绿色经济蕴含无比光明的未来,能够敏锐抓住中国绿色转型历史机遇,及时识别绿色创业机会的绿色人才将成为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中流砥柱。高校创业教育也要回应这一时代命题,通过系统研究开发绿色创业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既有生态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又有绿色创业技能和能力的创业人才,让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绿色创业实践中落地生根。生态文明教育不一定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绿色创业教育却可以直接或间接促成环保理念演化成商业模式,实现经济和环境双重目标。例如人们以前认为生产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活动才是经济活动,但现在大家发现人类除了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有需求外,对生态产品也有需求。生态产品市场价值的被认识也是因为过去无限供给的生态产品不用付费就可以自然而然得到,现在由于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灾害频发,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等越来越成为稀缺产品,需要付费才能享有,生态产品市场化给许多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也成为创业非常有潜力的领域。高校通过绿色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创业机会和前景,帮助他们通过学习培养对绿色商业机会识别的能力和利用国家绿色发展政策优惠启动自己事业的能力。

(3)绿色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和商业模式等各类创新,高校绿色创业教育能够为绿色创新提供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孵化平台和智库支撑平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带来绿色产业的发展契机,然而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和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迫切需要科技和商业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共同为绿色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支持。比如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项目,加快城市建成区、重点流域的重污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绿色产业链体系。这些目标达成,一方面,要对现有产业进行绿色化技术改造升级,尽量降低简单下项目、关企业给地方经济和企业员工生活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还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引导绿色消费,提高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节能和环境服务业,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积极探索区域环境托管管理服务等新模式,鼓励新业态发展和模式创新。绿色产业的前述需求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更需要高校科研机构的脑力支持,高校与绿色产业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通过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创新经营方式提供规划建议。这些合作不仅为绿色产业发展切实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且很容易促成绿色创业想法和火花的诞生,而基于已有合作开展的创业实践和企业孵化也更容易成功。目前我国正在全力促进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各种促进市场供给能力增强、壮大市场主体数量、促使市场开放程度提升和推行市场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的政策将会陆续具体化,这将非常有利于绿色创业的开展。创业教育关键在于付诸行动,让创业想法成为现实,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创业队伍。高校绿色创业教育应该抓住中国绿色转型的难得历史时期,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并为大学生绿色创业寻求社会资本合作,同时利用理论研究优势为绿色创业提供智库支持,再将成功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充实绿色创业教育内容,并向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绿色产业和绿色创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 江西高校绿色创业教育研究——基于创专融合的视角

3.1 江西高校绿色创业教育的区域环境

江西省早在1983年就提出将鄱阳湖流域视为整体进行系统治理的理论,并启动“山江湖工程”。2000年江西省提出必须把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放在所有工作的突出位置,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2005年江西省提出建设“绿色生态江西”。2008年江西省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14年江西省获批《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家将江西列为首批三个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试点省份之一,要求率先探索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积极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2017年江西省赣江新区获批国家首批五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可以说先天的区域自然条件给了江西优渥的生态禀赋,地方政府也一直将生态建设作为江西地方发展的特色和主攻方向,尤其是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获批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江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重大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意味着江西省在绿色转型发展中有许多创新创业机会。如江西省作为长江流域生态治理的省份之一,因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加之流域各省份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不协调现象突出,亟待建立健全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流域上下游省份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创新,如何使补偿方式多样化、市场化、长效化、可持续,这些不仅是政府部门考虑的事情,企业和个人也不是只扮演被动受影响的角色,只要肯积极开动脑筋,其中绿色商机无限。再如,根据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江西省提出“四区”定位,分别是“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样板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和“生态扶贫共享发展示范区”。为贯彻和实现这“四区”目标,政府一定会推出多项改革方案、规划和项目,不管是生态修复还是绿色扶贫或是其他项目,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共享共治的理念都将是鼓励尽可能多地动员全民参与,绿色创业比其他类型创业具有更大政策优势,必然会有较大发展。

绿色发展的特定区域环境给江西高校绿色创业教育提出了现实需求。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角色在江西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将会进一步被强化。江西高校创业教育应该紧密围绕绿色做文章,深入研判全省绿色创业趋势,回应全省绿色创业的实践需求,制定绿色创业教育目标和整体规划,切实为地方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3.2 创专融合视角下的江西高校绿色创业教育研究

绿色创业项目大多与环境保护、生态友好相关,这些项目常涉及水土保护、生态园林、新能源应用、建筑、污染防治等绿色科技领域,专业性很强,对创业者的专业素养要求比一般的创业项目更高,所以绿色创业教育要顺应这一特点,把绿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简称“创专融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发现和识别绿色创业机会,并通过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为绿色创业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3.2.1 以专业课程为主要载体,促进绿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中国创业教育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各种创业竞赛、创业实践活动十分丰富。这些创业教育形式对普及创业理念,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培育孵化创业项目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创业课程建设相对于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则稍显落后。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形式和基本环节,伴随着创业教育的开展,国内高校开设了不少创业课程,但许多创业课程其实是专业课程的简单翻版,不少仅仅是在课程名称上冠以“创业”或类似字眼,课程内容并未体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也没有变化。经过初期比较杂乱、名不副实的创业课程阶段,有些学校逐渐依据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开发出一系列的创业通识课程,并将这些课程作为公选课向全校学生开放。经笔者调查发现,已形成相对固定创业通识课程体系的高校,所开设的创业通识课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创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各自为政,并未进行有效融合。大学生创业大部分是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绿色创业尤其如此,创业教育如果与专业教育处于两条平行却不相交的轨道上,创业教育是没有真正落地的,也不能体现大学创业的专业优势[3]。传统专业教育虽系统性地向学生传授了本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专业领域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技能的培养。所以如何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提高绿色创业教育实效的关键。

那么绿色创业教育应该主要以何种形式为主能更好地实现创专融合呢?绿色创业教育应以课程融合为主,辅以创业竞赛,主要在课程融合中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并加以辅导。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师资、课程、校企合作、校内资源整合等诸多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其中课程融合应是其中的关键和核心。首先,围绕课程建设必然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校内教师参与专业实践,获取实践教学所需的实务经验,引入校外师资力量以平衡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比重。其次,为实现创专融合,自然要对现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课程是实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新的基础载体。再次,课程实践教学需要促进创业竞赛、学科竞赛的开展,创业实践与专业领域的结合有要求学校提供更多校企合作平台。故而课程、竞赛、科研课题、项目四者可以在课程建设中得以统一,互为补充。最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融合需要学校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学生、高校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发挥各自积极性。

3.2.2 充分整合校内外绿色创业优势专业教育资源

高校一方面要在校内整合绿色创业教育的专业资源,特别是综合性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门类较为齐备的优势,推动校内各院系绿色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比如环境科学专业和生物化学等专业与生态修复联系紧密,但创业通常涉及融资,那么结合江西省绿色金融试点试验区的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组织对绿色金融领域开展研究,探讨创新融资模式的各种可能性,而因为绿色创业融资又有不同于传统融资的新风险,法学专业可以为绿色金融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如何完善出谋划策。此外,高校各专业还应该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结合绿色创业需求增加新的创业教学内容,在学生绿色创业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践中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食品专业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可以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合作如何通过营销引导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产品相对较高的价格,为绿色食品真正获得市场认可创造条件。再如,旅游专业可以结合生态旅游整合旅游、生态景观设计、环境保护、建筑等多个专业设计旅游创业项目。

另一方面由于省内高校学科优势各异,绿色创业教育不仅要整合校内优势还要整合校际优势。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都是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这样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学科专业十分广泛,系统工程中的每一项子工程与其他工程又都存在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故高校绿色创业教育一方面要突出自身学科优势,以优势专业为主拓展绿色创业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有意识地与其他高校联合,共享绿色创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绿色创业的综合性,并通过其他学校绿色创业教育的分享拓展视野,开拓思路,结识创业伙伴。

3.2.3 结合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政府高校共同推动绿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高校在绿色创业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地域实践中去挖掘绿色创业机会,这不仅回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使绿色创业教育更接地气,而且因为这样的绿色创业教育更接近地方绿色发展的实践,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项目支持,为学生创造更多将专业理论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的机会,不仅可以间接地增强学生绿色创业动力,达到比一般简单理论灌输绿色创业理念更好的效果,而且还能通过校企合作、政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实践平台,也因为有了政府的支持,这样的实践或创业成功概率以及抗风险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4,5]。

高校绿色创业教育要想实现更佳的效果,仅高校自身努力还是不够的。地方政府也应更多地利用好高校绿色创业教育平台。首先,主动为高校提供专业实践机会或利用政府项目整合相关高校专业优势,带动更多大学生加入绿色创业的大军。其次,对高校提供适当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鼓励在满足大学生绿色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居民开放,为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实践提供教育支持。再次,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智库作用,多就生态文明建设向高校咨询专业意见,并将高校专家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让他们在实践中贡献专业智慧,同时收获实践经验,并将这些实践经验反馈到课堂上,提高高校绿色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