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智能化建设在高校新校区建设的一体化策略

2020-11-28牛俊文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21期
关键词:智能化师生校园

牛俊文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 530022)

1.智能化高校建设概述

1.1 智能化高校一体化含义

智能化高校,是指在高校中开展智能化的网络建设,以数字化信息化与计算机网络作为基础,科学的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对教务管理、教学方式、师生生活、科研方向等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数据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高校对环境进行虚拟化建设,开展校园的全面智能化建设,提升高校内各项功能的效用,以达到提高高校的一体化管理效率的目的。

1.2 智能化高校一体化目的

智能化校园建设以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为工具,针对传统校园的各类活动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全新高效模式。迈入信息时代后,区域、城市数字化速度加快,教育方面数字化建设也不能落下。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的手段,将众多信息“孤岛”连接起来,达到采集、融合、加工和共享信息资源的目的,提高区域的生活管理素质,逐步实现区域数字化和信息化。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国家出台各种政策促进教育机构改革,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网络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方便,高校数字化建设也成为现代教育科技应用的重要标志。

2.智能化高校建设一体化问题

智能化高校建设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所面临挑战,经过近几年来的高校数字化建设发展,国内很多高校已经步入从已有的数字化高校向智能化高校转型的初期阶段,但随着转型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高校经过多年的数字化建设,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和设备手段逐步深入到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学校师生、服务管理人员等对校园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已然不再满足于简单基础的数字校园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成为人们对智能化高校的新要求。但是目前各高校仍存在职能部门彼此独立“各司其职”的问题,部门与部门间缺乏交流和信息共享与沟通,导致管理工作中出现数据不兼容、工作流程繁琐、信息冗杂等问题,从而对工作的展开和服务的效率产生影响。

3.智能化高校校区建设技术与功能

3.1 智能化高校校区建设技术

以校园网为平台有效实现对数据的交流、共享和存储实现办公无纸化,在实际工作中,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简化原有人工流程,实现对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保护,满足多种管理层级对信息的需求,依照高校自身的需求对功能进行合理划分。高校智能化建设包含着很多信息技术,例如信息化编码技术,原理是借助数据库来组建智能化高校的校园规定,实施高校内各部之间的资源的交流;网络拓扑设计应当以现存的拓扑结构为基础,补充和维护网络结构,优化网络设备使用感受;建立信息化校园平台对用户身份进行确认,实现接口的统一完整性,保证数据的流动,检测计费统筹等;应用支持服务系统则是通过线上教学、数字化图书档案管理等系统,达到自动化办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VR、Web 三维等多种信息网络技术达到实现场景的模拟展现和互动[1]。

3.2 智能化高校校区建设功能

智能化高校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建设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实现教育全程智能化、服务业务扩充等目标。智能化高校不只是一个简单概念,更是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顺应国际信息化推进的重要决策,其功能定位为更新教育理论,创新教学技术进行发掘、培养人才,保护校内网络安全。在这样的功能定位基础上,提高校内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质量,优化教学环境、基础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将高校本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以校园一卡通举例,校园一卡通是智能化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为身份识别、日常消费、生活服务,极大方便了校园内师生们的生活。但很多高校通过设置的自助续费机或者人工窗口来给学生老师的校园卡进行充值,实际上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现这样的方式效率是很低的,首先设备窗口的有限无法满足更多使用者同时使用,增加了师生的等待时间,更多的时间用来排队这无疑增加了没必要的时间成本;其次学校方面要安排人员在窗口进行工作,自助续费机器还要有额外的维护费用,从这些来看自助充值和人工窗口都是性价比较低的充值方式。后来充值功能通过与支付宝合作优化充值方式,更好的提升了用户体验,减少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师生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就能进行校园卡的充值[2]。

4.智能化高效一体化优化方案

4.1 校园教务管理的提升

在智能化高校的实施过程中,简化教务管理使高校内各类工作更加容易便捷,在减轻工作量的同时完成教务工作向数据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加强高校教务管理水平也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信息数据的共享。学生、老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学生考试安排、教学课程安排、对学生成绩以及教学方案的整合是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

管理服务不再只限于简单的人为控制或电子控制、从事机械性工作,而是通过对各类信息收集、归纳、整合和保存来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系,达到信息资源交流共享、提升服务能力、提高用户体验的目的。正因这样,智能化高校应该革新原有的管理服务模式,为师生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4.2 学生日常管理的建设

高校学生除了日常吃喝生活需求外,还会有额外的娱乐消费需求,很多学校都会出现学生夜不归宿、早出晚归等问题,造成校内考勤困难的问题。如果仅靠宿管来进行管理的话局限性很大,而智能化高校则可解决这个问题。为建设和谐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智能化高校利用校园网平台管理学生的上课出勤、日常成绩,在校学生返还时间等重要信息,学生在平台上进行打卡,数据反馈到负责老师或工作人员系统中,学生考勤情况一目了然,摆脱老旧繁琐冗杂的考勤模式,更精准有效的记录学生情况。加强学生在校日常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4.3 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很多高校对校园智能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更新而忽视了该方面人才的采用,事实上专业人才培养是很重要的。人才的忽视导致很多高校在智能化推进过程中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很多软件平台的革新也因此出现阻碍,没有专业人员指导会导致很多资金无端浪费,耗时耗力增加无效成本,这样严重的问题各类高校应提起重视。在这样的问题面前,高校应该分出部分精力用来解决人才问题,注重人才培养不应只局限于校内固有培养目标,各类高素质人才都应着重培养。

4.4 增强智能化高校建设意识

革新传统教育模式是增强智能化高校意识的第一步,其实立足当下的时代发展,不只是高校,社会方方面面都出现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这一点从改革开放后出台的政策不难看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各大高校要考虑的不应是“应不应该智能化”而是如何更好的“智能化”。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育教学平台建设都是首要事情。智能化的校园建设也使得资料的存储更加便捷,对数据的管理更加有效,同时达到高校间信息交互共享的效果[3]。

智能化高校改革是国家重视项目,各大高校也应对此重视起来,不断地革新给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

5.结论

智能化是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信息社会校园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展现了一个学校整体的能力水平,智能化高校通过数据分析整理、信息交互共享、广泛的资料整合来不断提升校园服务能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加快传统教育模式向服务型教育模式转型速度,优化用户体验,给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方便师生的在校生活。

猜你喜欢

智能化师生校园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