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发展辽宁养老经济的对策思考

2020-11-27张爽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1期
关键词:辽宁全省养老

张爽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然而,我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突破22.65%,日益高涨的养老需求即将严重威胁百姓的幸福感。因此,大力发展养老经济势在必行!

一、养老经济及其要点

养老经济又称养老产业、老年经济、银发经济,衍生于为老服务,是围绕基本养老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供需结合。包括卫生健康服务、家政服务、日常生活用品、保险业、旅游娱乐、房地产、教育和咨询服务等各个领域。总的来说,发展养老经济有两个要点:

一是做好日常需求是养老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内容。衣、食、住、行、浴等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内容。“民以食为天”,近七成的老年人日常消费支出集中在食品上,对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讲“浴”渐趋两难——在家沐浴怕摔,外出洗浴需陪伴,这些日常养护已成刚性需求。

二是保障健康需求是养老产业向好发展的关键举措。健康程度决定着老年生活质量的高低,对健康的追求正成为老年人的又一刚性需求。截至2017年末,辽宁省老年人口中患有慢性病人数276.53万人,占比28.84%;患其他疾病人数179.70万人,占比18.74%,医养结合已不可或缺。

二、辽宁养老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辽宁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付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成果,但全省养老产业发展仍呈现出以下问题:

一是刚性需求高峰即将凸显。一方面,家庭养老功能正急剧弱化。截至2017年,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958.74万人,其中空巢老人390.7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75%,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年轻”老年人居多“延缓”了养老压力的显现。截至2017年末,全省60-69周岁老年人口578.79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37%。因此,虽然辽宁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但养老压力尚处于“潜伏期”。几年内,随着全省高龄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续升高,在辽宁跨入“高龄老龄化”社会之际,刚性养老需求高峰将不期而遇。

二是养老机构同质化现象严重。截至2017年末,全省各类养老机构1842家,养老床位数29.74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31.06张,从数量看上可以满足全省现阶段的养老需求。但还存在产业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的问题。光荣院、托老所、福利院等养老机构之间同质化程度较高、服务水平普遍有待提升。

三是服务模式之间尚未融合。虽然,辽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日趋完善,但还存在着三种服务模式未能有效融合的问题。从本质上看,三种养老模式差别在于亲情与专业间的侧重程度;而医养结合是为“养”提供健康保障。因此,应用政策和技术手段搭建起三种养老服务模式之间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互为依托、融合发展的桥梁。

四是从业人员缺口亟待弥补。截至2017年,辽宁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为124.59万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为110.12万人;全省共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2.26万人,其中有相应资格人数为5584人,有医疗、康复等专业技术人员2895人。按照一名专业护理人员能够照顾4-6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标准计算,全省各类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缺口在20万人以上,较大的养老从业人员需求量将为全省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牵动作用。

五是养老经济潜力未能释放。养老经济虽具有公益属性,但健康持久发展仍需激发其内生动力。据测算,全省近千万老年人口蕴含的年基础消费规模超过2000亿元,但“未富先老”“因病返贫”等后顾之忧仍严重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和消费选择,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潜能的激发。截至2017年末,全省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普遍亏损运营,而注册为企业性质的养老机构也不足10家,急需用政策激发我省养老产业庞大的市场潜力。

六是老年资源仍待深耕。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加大老年文化教育投入力度,场所数量、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全省共有老年大学3887所,参加学习的老年人约30.4万人;各类老年活动中心4688个,参加活动的老年人约108.38万人。但全省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约848.56万,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此外,老年人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翘楚精英,还可深入挖掘他们的精神财富,将其化作全省养老产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三、国内外可借鉴的做法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民生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均在积极探索化解之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省可借鉴各方经验做法,做好辽宁养老产业的政策设计。

(一)日本“以老人为本”完善全社会养老体系

自1970年步入老龄社会以来,日本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日趋成熟。一是以养老年金保险制度、介护保险和长寿医疗保险构成较为完善的保险体系,有效减轻老人经济压力;二是以机构养老辐射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有力补充了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三是公共场所和设施“适老改造”成果显著,较好地保障了老人生活的舒适和安全。

(二)北京整合养老服务模式保障资源下沉

北京市在“9064”的养老格局下,构建起以街道为枢纽的“市、区、街、居”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并充分发挥社区内的小型养老机构服务枢纽作用,使居家、社区和养老机构相互依托、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保障了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延伸和下沉。

(三)上海设置“时间银行”补充人力缺口

“时间银行”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使用者用时间等量交换公益服务的新型公益互助模式。这种“施恩者可以受恩,受恩者可以施恩”的“时间储蓄和交换模式”可以更好调动人们用劳动赚取未来养老待遇的积极性,达到补充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缺口的目的。

四、辽宁发展养老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社会力量、家庭和个人的定位

养老虽是社会问题,但家庭和个人是养老服务的消费者,理应作为满足自身养老需求的第一责任主体;社会力量是服务的提供者,受资本的逐利性影响较大,应承担满足差异化需求的责任;政府是公权力的行使者,具有强烈的公益属性,肩负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使命,应承担起补充性的兜底保障责任。

(二)明确民营为主体、公立守底线的发展策略

民营养老机构应是养老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其发展定位由市场自主决定;公立养老机构既有政府公信力为保障,又肩负兜底保障民生的社会责任,可定位于将失能、半失能或失智老人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对象。同时,借鉴山东经验探索注册国有企业托管公立养老机构,通过公司化经营实现机构与养老的双赢。

(三)因地制宜完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加盟

进一步完善辽宁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落实方案,以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加盟养老产业发展。由于全省各行政区域老龄化进程不一、资源禀赋各异,可在省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下,由各市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地方政策,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辽宁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四)网格化布局“社区驿站”,化解居家养老隐患

在辽宁现行的“9073”式养老格局规划中,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服务模式各有侧重,可从两方面入手发展辽宁“小型社区养老驿站”。一是以“街道”为支点,网格式布局小型社区养老机构,保证医、养资源的有效延伸和下沉,使老人可以更自由的选择养老服务模式;二是增置子女、老人、社区、机构和医院间联动的智能网络服务平台,全方位打通养老服务信息通道,充分化解独居安全隐患,为全省近四百万空巢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创造更多便利。

(五)争取长照护保险落地,缓解失能老人后顾之忧

2017年,全省失能老人达43.66万人,高昂的照护成本和时间、精力等支出正折磨着老人及其家庭。而集养老护理、疾病治疗和临终关怀“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险模式,正可达到“为患者减负,为医保减压,焕机构活力,提服务质量”的多赢效果。因此,辽宁应积极申请力争成为下一批长照护保险落地地区,缓解全省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

(六)发挥智慧健康产业优势,提升“健康安全感”

辽宁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智慧健康企业和产品,可为抓强全省“银发经济”再添强援。一是大力推广产品使用,让百姓享受科技带来的“健康安全感”飙升。例如:“远程会诊技术”和“云影像辅助技术”,可实现国内一流专家线上会诊和危急病症智能判别,大幅提升诊断精度和诊断效率;手术辅助机器人可直接降低手术的技术门槛,提升手术精度。二是以现有产业优势为基础,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和招引力度,努力打造闻名海内外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新时期新辽宁的新“名片”。

猜你喜欢

辽宁全省养老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养老之要在于“安”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