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

2020-11-27刘昊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1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机构管理体系

刘昊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北京 100083)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改革在逐步深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机制也不断完善。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更加广泛的拓展国际业务,另一方面,国外金融机构纷纷涌入我国市场。这种发展趋势也带来了金融产品朝复合化、多元化的发展,但机遇增加的同时,也给我国的金融机构带来了前所未见的挑战。因此,金融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对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必须积极探寻对策,加强风险管理体系、技术、人才的建设,才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一、我国现代金融机构的发展特点

(一)金融机构发展态势加快但出现同质化倾向

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分类较明确,而且业务范围有较为清晰的界限,其专业领域、金融产品出现交叉的现象并不严重。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业规模的不断增大,各金融机构都大幅度拓宽了业务范围,推出了较多的金融产品,这导致业务交叉的程度不断扩大。而且金融机构自身也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推出的金融新产品数量较多,差异度不大,这也客观导致了市场金融产品同质化的现象。

(二)新兴理财业务增多

现代金融机构最大的特色是新兴理财业务增加较多,这也成为金融业务的一个亮点。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经济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思维模式也逐步转变。传统的以储蓄为主的理财方式因储蓄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已逐渐滞后于现代人的实际理财需求,大部分人倾向于收益更高的理财方式。

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各种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都研发和推出了各类新型的理财服务,金融市场在较短时间内就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财产品,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之间的理财业务竞争也愈加激烈。

(三)资产朝证券化方向发展

现代金融的发展也推动了金融机构的资产逐渐向证券化方向转变。资产的证券化从流通的角度而言有利于资产的标准化和流动性的提升。但是现阶段从总体来看,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货币当局对资产负债表的控制力减弱,其货币政策的执行能力也受到影响。资产证券化带来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加剧了货币竞争的局面。

二、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金融机构管理体系还不健全

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看,其管理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规范,其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够健全。

首先由于我国的现代金融业务起步较晚,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其风险管理机制的应变性明显滞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还未能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其管理者对风险管理本身的认识还具一定盲目性。比如实际体现出来的金融机构在内部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不够完善、业务存在推诿现象、授权授信体系不够健全等。这就使得金融业务开展时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监督,从而导致一些法律风险的出现。

(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存在信用管理的风险

金融机构通过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发行债券进行运营,但其自身的资产总额是有限的。当其运营不善导致不良贷款率增高后,其市场信用就会下降,容易导致挤兑风波和支付风险的产生。比如现阶段我国国有银行的市场信用由国家信用作保证,对其自身的流动性风险有一定保证,但还是面临支付困难的风险。如国际标准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0%,而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为60%,一旦银行的呆账率较高,就无法保证正常的存取款,当出现无法支付的现象时,银行的信用体系就会大打折扣,严重时可导致银行停业、商业银行破产。

(三)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才相对缺乏

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以市场投资作为主要运营方式,它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中小金融机构自身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能力都十分薄弱,一旦金融市场发生变化,中小金融机构首当其冲。面对此种情况,中小金融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自身的风控管理。风控管理属于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其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金融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但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能力有限,很难吸收到较多的专业金融人才,这就使得中小金融机构对复杂的数量关系、产品的风险特征缺乏适应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管理形势将越来越严峻。

三、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金融机构主体内部必须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金融机构主体应首先明确风险管理的意识并不断强化,对金融市场变化给自身带来的风险进行预判,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如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我们观察到,某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会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而当时美国的金融机构显然缺乏对次贷风险的准确估计,危机出现时应对不当,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各金融机构主体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所以现代金融机构在日常应将风险管理意识灌输到工作的各部门、各环节,对市场进行提前预判并科学估计金融风险对自身的影响,及时做好防范措施。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进行业务拓展时,应按金融机构内部的真实情况,并结合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去建立完善、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科学量度各类潜在性风险,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在对业务进行拓展、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品时,也应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以金融市场的规律和原则对市场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调查和分析,切忌盲目上马、急于求成。

(二)在金融业务的经营上设置好“防火墙”

在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开展时,一定要在路径上做好把关,设置好必要的防火墙,才能有效避免各类不可控金融风险演变成金融危机的可能。比如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详细调研,将优质资产作为金融衍生品的基础,而杜绝将各类不良资产作为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推出,对于状况一般的资产而言,其只能作为金融市场的补充产品而存在。我国的现代金融机构其实力、发展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相比,还处于落后的水平,各金融机构应立足现实,以各类债权、股权类金融产品为基础,不应过多的推出一些复杂的金融产品。另外,从经营方式来看,混业经营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机构只有立足现实,将专业逐渐突出、主营业务稳定后,才能向混业经营发展。

(三)金融机构应完善自身风险管理的体系

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应对金融市场各类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一般而言,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组织、评价和决策体系,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合理调整自身的架构:首先,以金融业股权结构为基础,建立起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以垂直管理、横向协调的管理体系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

(四)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全球金融一体化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具备现代、先进的运营体系和企业制度。因此,必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现代金融行业的高水平管理队伍,可以通过引进或自身培养的方式,将具备高专业技能的金融人才进行有效组合。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的实力并不强,要通过直接引进的方式网罗人才并不现实。因此可采取加强培训的方式,对机构内部员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来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比如可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金融风险专家对员工进行授课,也可采取与国内高校进行联合的方式,对风险管理人才进行定向培养。金融机构必须充分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不断改善自身条件,才能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经济规模增量巨大,各金融机构也成功的借经济发展的东风,实现了自身业务的拓展,推出了更多的金融产品。但是必须意识到,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金融机构而言具备两面性,金融机构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其面临的金融风险也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必须不断强化金融风险的管理意识,在金融业务的经营上设置好“防火墙”,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建设,才能有效避免金融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金融机构管理体系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