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阻断炎症风暴 中科大发现新方案

2020-11-26合肥市科学技术局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科院基础肺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协同推进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指示。中科大积极响应,在中科院、安徽省政府和国家卫健委等多方支持下,迅速启动“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急科技攻关”专项。新冠肺炎“免疫治疗”是专项支持取得的最新重要成果,也是“科大新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密切结合,贡献科技抗疫力量的重要进展。

阻断炎症风暴中科大奏响“春之声”

3月3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科大“托珠单抗+常规治疗”抑制“炎症风暴”治疗方案入编,作为救治重症病人、降低病亡率的重要方案在全国推广。

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工作视频培训会议。会上,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工作专家组组长徐晓玲教授在安徽分会场向全国同行专家介绍新冠肺炎免疫治疗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研究团队将实验室前移至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院区,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基础实验,初步发现和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的关键机制,提出新的治疗路径,制定了“托珠单抗+常规治疗”救治方案。

2月15日,中科院副秘书长周琪院士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该方案。2月25日,受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邀请,由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兼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党委书记刘同柱带队,中科大的5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与安徽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曹芦松一同奔赴武汉前线指导和直接参加现场医疗救治工作。在国家卫健委积极安排和全力支持以及中国红十字会的大力协助下,专家组兵分四路赶赴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进行对接。该治疗方案在完成必要的使用培训和病人知情同意后,已在武汉市14家医院逐步展开。

在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修订讨论会议”上,经湖北、北京和广州会场专家严格评审,“托珠单抗+常规治疗”治疗方案被推荐进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医教研协同贡献抗疫硬核力量

2017年12月23日,安徽省政府、中科院、国家卫健委三方共建的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成立,安徽省立医院成为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掀开了中科大实质性进入医学研究领域、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篇章,标志着“科大新医学”开始以“基础研究+临床”的模式直接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

仅仅成立两年多,“科大新医学”就展现了不同凡响的创新活力,并在抗击疫情中贡献“硬核”力量,秘诀何在?

厚积方能薄发。中科大理工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方面有良好基础。中科大的生物和生命学科由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先生在1958年创建。建校60多年来,已经发展成为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在以免疫、神经退化性疾病、生殖、肿瘤为代表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ESI的临床医学进入全球1%。主导此次治疗“炎症风暴”的魏海明团队,来自中科大免疫学研究所,该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由著名免疫学专家田志刚院士担任所长,汇聚了大批杰出的研究人员。免疫学研究所于2007年获得国家教育部“天然免疫生物学”创新研究团队,2008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天然免疫与重大疾病”创新研究群体。“基础宽厚实”的理工科底蕴,为本次“科大方案”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科大生命科学研究位居全国前列,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安徽省与中科院也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中科大发挥前沿学科交叉的优势,以微观生命科学研究为基础,将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设立“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为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展合作科研攻关牵线搭桥,建立长效的引导机制;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立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发挥“全院办校 所系结合”的办学优势,把中科院的基础研究力量汇集到中科大附一院。

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在本次疫情阻击战中大显身手。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是国内首家临床研究医院,依托中科大理工结合的学科优势和“所系结合”的办学优势、附属第一医院辐射全省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全面的临床优势,构建新型“医—教—研—产”融合的创新基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科大主动请缨,中科院决策依托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成立应对疫情防控科技攻关指挥部,通过应急科技攻关专项,整合中科院的基础研究力量和临床资源,全面支撑中科院内各单位协同攻关研究。作为中科院新冠肺炎综合防诊治示范中心,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承担了全院疫情防控的临床研究工作,中科大与安徽省卫健委建立公共卫生联合实验室,在病源溯源、快速检测、应急药物筛选、疫苗研发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建立了有效的基础、临床及公卫数据合作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在公共卫生、临床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攻关团队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临床救治为目标,聚焦新冠肺炎临床救治方案优化和药物验证,确立“炎症风暴机制与救治”和“队列研究及生物信息平台”两条攻关主线,打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从科研、临床到转化应用的全链条全过程。

除了“免疫治疗”方案外,“队列研究及生物信息平台”建设也取得可喜成果。基于此平台首次论文报告了确诊新冠病毒感染后无症状者;研发在线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筛查系统,已获150万人次访问,超过50万人接受风险评估,实现对高危疑似感染患者的在线筛查,有效降低非疑似人群的心理焦虑。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NA捕获探针法和PCR-荧光探针法等),相关产品已进入科技部推荐名单序列。目前,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在涉及新冠肺炎综合防、诊、治的多个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和突破,成为新冠肺炎研究的示范中心。

“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是“科大新医学”发展的“总纲”,这一“总纲”正是中科大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亮剑的秘诀和底气。

两年多来,“科大新医学”以创新实践为使命,聚焦重大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将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建设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健康领域大科学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密切融合,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耕细作,博采众长,努力开创新局面、建功新时代。

攻关创新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硬核”科技之光,点亮抗疫之路。提到中科大,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量子信息、高温超导、新型材料等前沿领域的辉煌成就。大多数人可能想不到,刚刚起步两年多的“科大新医学”,就能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上,中科大抑制“炎症风暴”方案取得较好疗效,是中科大长期瞄准国家需求、深耕基础研究、执着攻关创新结出的硕果,也与中科院加强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建设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打造将基础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临床诊治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转化渠道密不可分。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中科大一贯坚持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中科大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引导科研工作由自由探索为主向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并重转变,推动跨学科、多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使科学探索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在量子通信、单分子科学、新型功能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成果,提升了我国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创新优势。2019年度,中科大主导完成的4项成果5次入选我国四个权威“十大科技进展”榜单,实现大满贯;2020年自然指数,中科大跃居全国高校首位、全球高校第4。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是中科大人的自觉行动。早在2016年学校制定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综合考虑科技创新力、科技竞争力和科技影响力,制定分类评价标准,实行分级、分类评价考核, 逐步淡化“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近年来,学校对于科技人员的管理和考评充分尊重学术规律,不提发表论文数等硬性考核指标,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通过“柔性考核”激励科学家的创造热情,为人才创造了宽松的创新环境。科技评价的科学转变,激活了创新“一池春水”,让中科大在更加“养人”的环境中迸发出澎湃创新力量。(合肥市科学技术局供稿)

猜你喜欢

中科院基础肺炎
14位女科学家获首届中科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来势汹汹的肺炎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犊牛肺炎巧防治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看,这个肺炎最大“祸因”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