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发路径与风险控制研究

2020-11-26范依依

时代经贸 2020年29期
关键词:薪酬高管企业

文/范依依

创新,尤其是尖端科技领域的技术攻关将成为中国未来突破技术瓶颈,这有利于产业升级调整,以技术革命提振经济,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动万众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入表达了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的观点。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对此要从立足培育企业创新氛围、优化企业高管创新机制、提升企业创新绩效、防范控制企业创新风险四个方面,推动企业创新突破。

一、培育企业创新氛围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等政策推动企业创新。政府在财政拨款、补贴、税收减免优惠中,要对关系到科技前沿、重点核心领域、能影响众多产业链的关键科技研发活动予以倾斜,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中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研发活动予以更多贷款,解决企业创新中常见的融资约束问题。

活跃科创板、创业板证券市场,缓解企业创新融资困难。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降温房地产市场,坚持房住不炒,通过导向性政策引导普通投资者将闲散资金投向股市,提振经济。尤其是向科技含量高的科创板、创业板市场转移,对此要适当减征科创板、创业板股票交易印花税,减征股票分红个人所得税,减少交易环节手续费,活跃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对于国家亟需的重点科研领域应适当降低上市条件,对科创板、创业板降低资金准入门槛,提高技术门槛,同时也要加强市场监管、信息监督,从而甄别无技术、无人才、无科研潜力的企业。完善证券法规,允许企业单独以科研项目申请发行股票或债券,对科研项目可行性及完成条件严格审批,发行完成后对完成进度加强过程监督及处罚制度,对重要科技领域优化发行审批流程,缩短发行时间,提高资金入账速度,解决企业资金链困难。第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允许重要科技领域上市公司在科研信息公开披露中适当保密,仅接受政府部门信息监管,从而解决存在研究保密需求又融资难的科技企业的后顾之忧。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科技创新企业在早期研发阶段资金缺口较大,尤其是尖端技术创新,往往创新周期较长,耗资较大,实现盈利时点较晚,对融资需求旺盛。除证券市场融资外,也需要运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对国家亟需的尖端技术研发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对此要严格审核企业科研能力及研发可行性,适当降低融资门槛,提高融资额度,放宽还款期限,为有较强科研实力的企业提供更宽松的市场环境和生存条件。现阶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全面搜集企业经济数据提供了便利,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充分运用企业的供应商、销售商、合作企业等数据构建信息网络,运用大数据建模充分评估企业信用水平、风险程度、经营活力、科研潜力、发展动态,从而科学配置信贷方向,为高科技创新优化融资环境。此外,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行网上申报、网上放款,简化融资申请流程,提高放款速度,快速解决研发资金缺口。

培育国内完整科技产业链。中国已形成较全面的中低端制造业链条,但尖端科技产业链条仍不够完整。因此,为防范与西方国家贸易战、科技战可能带来的各种情况,亟需培育国内高精尖科技上下游企业,尽快形成完整产业网络。与关键核心技术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涌现,能使科技成果不依靠外贸获得稳定供应和销路,从而解决企业研发后顾之忧,真正为企业科研活动赋能。具体措施上,可通过税收、信贷等产业政策倾斜引导市场,使企业向关键科技的上下游领域移动。另外,要重点鼓励国有企业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增设相关上下游产业方向,对产业衔接良好的予以政策奖励,适当将其纳入国有企业高管年度考核目标。为拉动科研成果需求端,可针对重点领域科技成果类商品在销售环节减免税费,以迅速形成科创企业利润增长点,减轻企业生存压力。

二、优化企业高管创新机制

(一)优化企业高管创新激励机制

高管团队在企业决策中发挥核心作用,可通过年度考核、升迁、薪酬等激励制度的改革推动企业创新,主要可通过国有企业激励机制试点,获得创新突破后通过市场机制带动其他企业。

第一,针对高科技企业弱化高管短期业绩考核,构建以中长期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考核升迁激励机制。高科技企业研发创新投资时间长,见效慢,尤其是尖端科学领域的研发项目前期耗资巨大,盈亏平衡时点通常较晚。华为麒麟芯片研发耗时14年,与之相比众多国有企业仍未建立起对高管形成足够动力的长效研发激励机制。以年度利润等短期业绩指标作为考核目标容易导致高管短视,从而没有动力开启一项长期研发。常见的以股票价值为基础的长期业绩指标,存在一定限制,如市场中散户投资者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对研发价值识别能力有限、如部分研发有商业保密需求不能依靠完整披露信息吸引投资者。因此,我国国有企业亟需发挥引领作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这既能降低高管短视效应,又能对高管形成持续监督和激励的考评机制。国有企业可深入调研企业管理层和研发实践,形成长短期评价指标交织,指标权重配置科学,以中长期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日常激励措施的高管考评体系。

第二,对重点研发企业适当提高高管薪酬粘性,对高管研发提高失败容忍度,形成容忍和监督并举的激励机制。高管薪酬粘性是指业绩提升时高管获得的奖励大于业绩下降时受到的惩罚。薪酬粘性有时是高管权力寻租或腐败的产物。然而,企业研发属于高风险投资活动,失败比例较高,高管由于考评压力、职业升迁需求,冒险研发动力不足。国有企业可针对重点研发领域适当提高高管薪酬粘性,从而降低高管冒险投资时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可从考核、升迁机制、企业人文氛围、心理辅导等多个层面提高企业对研发的失败容忍度。另一方面,在提高失败容忍度的同时不能纵容高管滥用资源、过度投资甚至于投机,对此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高管监督机制建设,严格研发投资决策中的讨论与审批机制,科学划分高管职权,完善事后评价体系。此外,容忍过失也需要与成功后的丰厚奖励相配合,这将提高高管创新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失败容忍度所导致的高管压力不足问题,可通过加强媒体监督、证券监管等外部压力予以补充。在国有高科技企业中亟需开展容忍和监督并举、压力和奖励交织的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第三,以调查高管个人风险偏好和研发项目特点为基础科学设计薪酬合约。企业现有薪酬方案一般以现金等短期薪酬和限制性股票、期权等长期薪酬相结合,通常根据高管职位和企业改革方向设计,极少考虑高管个人特征。然而,薪酬合约的激励效应因人而异,对于风险追逐型高管,设计较高比例的股票薪酬能充分激发其冒险精神,使其乐于承担研发投资带来的巨大风险;反之对于风险规避型高管,较高比例的股票薪酬会使其对薪酬本身包含的风险已感到忧虑,这将风险较大的研发投资将被减少。因此,企业在设计高管薪酬合约时对所有高管一视同仁并不能获得理想效果,对此可事先调查高管个人风险偏好,调查方式可采用心理调查问卷、了解高管个人财产中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所占比例、了解高管有无赛车、跳伞等高风险爱好等方式。另一方面,薪酬合约设计应充分考虑研发项目本身情况,对于风险较大的研发项目可适当增加股票等风险性薪酬比例。对于研发时间较长,收益时间较晚的研发项目可适当调整长期薪酬的时间跨度,调整时可根据预测的研发初步完成时间、初始产生收益时间、大规模产生收益时间等设计限制性股票、期权的时间节点。

(二)以个体异质性和合作协调性并重为目标优化高管团队

研发创新是一项需要高度创造性和灵感的活动,不仅仅需要个体的卓越才能,更需要团队协作产生的复合加成效应。现有企业在组建高管创新团队时往往更重视个体本身,而忽略个体之间协作交流的重要性。一方面,同质化程度较高的高管团队不利于观点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建设高管团队时可充分考虑成员专业背景、职业经历、思维习惯、年龄、性别等个体特征的差异性,通过差异性思维获得更深入的交流、知识传递及互动,能形成科学的创新工作网络。差异性思维在研发投入决策时也更有助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战略思考。另一方面,由于提升团队异质性,有可能会增加成员间矛盾、冲突和摩擦,因此在组建团队时也应事前充分调查成员性格特征,科学完成性格搭配,并实时跟踪调解团队成员矛盾,以减轻团队异质性带来的弊端。为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国有企业亟需探索组建创新团队的科学方案,以便在市场中引领其他企业跟进,团队组合时既要通过异质性提高创新活力,又要通过协调性提升合作效率。

三、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优化企业研发投资支出结构。企业研发投资风险大,资金占用周期长,在投资活动中具有特殊性,然而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常用的现有模型对研发投资特殊性的重视不够,对寻找投资支出的最优结构增加了难度。对此,企业应致力于研究科学模型,综合考虑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率,评估经营风险,综合企业长短期战略目标和融资能力、市场竞争强度,合理决策研发投资支出的强度和比例。同时,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科学评估每个研发项目的可行性、成功率、潜在竞争对手实力和预期效益,研究各类项目的科学比例结构,通过长周期项目和短周期项目搭配、高风险和低风险项目搭配、困难研究领域和简单研究领域搭配、高现金支出项目和低现金支出项目搭配等方式加强风险管理,优化投资项目不同类别的比例结构,实现风险可控、难度适中、潜力巨大的企业科研可持续发展。此外,运用大数据科学方法,可以构建模型,研究不同类型科研项目中研发人员薪酬支出、先进设备购置、科研专利购买、科研服务咨询等资金支出结构比例与研发结果的科学关系,这有利于优化研发投资的支出结构,从而获得更好的研发绩效。

科学构建企业研发指数,提升创新决策效率。现有企业对经营情况的评价机制中,专门针对研发活动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由于研发活动具有独特规律,科学构建针对研发活动的评估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企业可对研发项目进行分类,考虑不同类别的特殊性从多个维度构建研发指数,从研发效率、研发周期、企业创新氛围、风险控制等多个层面评估企业研发优势和弊端,通过和竞争对手企业横向对比,分析差距、剖析原因、改善过程、提升研发能力。此外,构建的研发指数可以指导各类研发决策,提升研发决策效率。

加强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由于研发活动的高风险性,以及研发资金使用的高度不确定性,企业常常耗资较多却最终研发失败,这更削弱了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此外,部分研发项目因费用超过预期而中途搁浅,也降低了研发投资的效率。因此,企业在研发项目中设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极为重要。项目开始前要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可行性分析,以及初步研究失败后的备选方案,再经过企业内专家组反复讨论后,与工程、采购等人员综合讨论制定严格资金预算。借助大数据研究工具可以设立企业自己的研发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中可进行智能化的事前预算,事中监督及事后反馈预算制度。在企业中针对研发活动推行更科学的预算方法有助于改善企业研发效率,减少半途而废或估计错误的资金浪费,最终提升企业研发动力。

四、防范控制企业创新风险

由于国际形势,中国需大力提倡企业创新,但同时更应谨防创新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方面是因为,研发活动,尤其是在尖端科技领域通常耗资巨大,企业融资能力有限,可能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筹资,而民间、企业、政府等资金来源较广泛,极易彼此联动。另一方面是因为,研发活动具有高失败率、高风险性的特点,除了研发本身需要反复试错,人员升迁调离、企业资金链断裂、研发材料供应不足、管理层信心不坚定等情况在企业中也较为常见。研发失败导致的企业巨额债务或股票暴跌带来的连锁反应将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在企业层面上防范控制创新风险显得极为重要。

研究针对创新项目的业财融合的专有财务预警机制。现有企业使用的财务预警系统通常以整个企业为主体,仅能在企业接近财务危机状态时发出警告。然而,研发创新项目由于自身的高风险性、高融资需求,天然属于企业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此外,由于部分国家重点关注的尖端科技领域,会获得国家政策优惠与资金倾斜,因此为保证国家政策、资金的高效性,这类项目更需要建立专门的财务预警机制。创新项目的财务风险有其自身特色,其风险波动、财务异常、受影响因素等规律与适用于整个企业的现有财务预警系统有较大差异。此外现有财务预警系统仅关注财务指标,没有业务相关信息,因此没有将影响风险的研发动向、研发进展、科研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这大大影响了使用范围和准确性。为对大众创新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患于未然,国有企业亟需研究专门针对研发项目的、能聚焦科学研究风险规律的、能包含除财务信息以外与科研风险相关的业务信息指标的专有财务预警机制,从而通过业财融合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加强证券监管,完善信息披露细则,谨防股价崩盘风险。针对发行股票、债券融资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金额巨大的项目,要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定,要求更短周期、更高频次、内容有效性更高的信息披露,以减少坏消息被隐藏或迟发的概率,谨防由此导致的股价崩盘风险。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可强制增加更多研发活动的细节,如研发项目的金额详细预算、成功概率估计、研发竞争程度、研发周期估计、研发专家资历介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等。此外,还可针对企业的科研项目融资行为,完善研发效果承诺、研发进度临时公告等监管要求,以降低研发融资可能产生的股价崩盘风险。

猜你喜欢

薪酬高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吸引人才,薪酬体系需细分
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问题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