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下央行会计财务工作转型思考

2020-11-26马云飞

时代经贸 2020年29期
关键词:人民银行资源共享会计信息

文/马云飞

一、创新——基于央行会计信息披露机制转型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发展理念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也应与时俱进,从机制层面完成会计财务工作的转型。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较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我国央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披露机制不够健全、披露内容需要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我国央行需要创新符合自身实际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形成良好的制度安排,这也是当前央行会计转型工作的方向之一。首先,要全面建立会计信息披露体制机制,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借鉴其他国家央行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成熟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明确符合我国国情的央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程度、方式、频率,制定具体的措施条款,厘清央行会计信息披露各方职责,建立责任制,为央行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发挥好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其次,进一步健全我国央行会计标准体系和信息处理流程。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已基本完成,形成了以《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纲,一系列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人民银行可借鉴政府会计改革经验,在进一步优化现行财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会计核算、会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监督方式,从而更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央行资产负债和经营全貌,为决策相关者提供有益信息。再次,探索建立满足各方使用者需求的,安全、高效、合规的信息披露方式。一方面,探索多渠道、多方式披露会计信息,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的传导时效,更准确地传递央行政策意图。另一方面,央行会计信息披露将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因此央行应寻求最佳信息披露时机,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并保持适度的灵活性;最后。畅通会计信息反馈渠道,吸取有用信息改进自身会计信息披露,同时要加强应对能力,正确处理负面反馈信息,准确及时地向公众传递真实会计信号,避免央行会计信息被扭曲,有效地引导公众预期。

二、协调——基于会计改革内外部转型理念的协调与发展

对于协调发展,笔者将从央行(内部)角度和会计改革发展整体(外部)角度,分别给予协调推动央行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转型策略。

从内部来看,央行内部应积极构建条块结合的财务预算组织体系,加强矩阵式协调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目前,人民银行已基本建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责任中心和会计财务部门构成的三级预算组织体系。在矩阵式管理模式下,三级预算组织体系要切实发挥各自职能,纵向上,上级行预算管理组织各职能部门要履行对下级行对应部门的指导、监督,将条线管理作用贯穿预算管理流程;横向上,要强化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配合,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管理整体情况进行牵头抓总协调,会计财务部门要对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均衡性予以实时监控,对预算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纠正不合规行为,各业务部门也要承担各自的预算管理职责,对预算项目规划、预算支出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相互配合,确保预算工作依法合规。

从外部来看,人民银行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和支出,虽与人民银行现行的预算制财务体制相适应,但与国际上多数中央银行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具有较大差别,收入支出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相配比;且人民银行拥有大量的计息资产与负债,当计息期跨越多个会计期间时,采用收付实现制无法反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的完整信息。从谨慎性看,人民银行会计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法,会对资产和负债产生高估或低估影响,如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的黄金、外汇等资产的账面价值无法公允的反映资产状况,再贷款等风险资产也未计提表内减值准备。因此,只有改革传统的央行会计标准,才能与国际会计标准保持一致,协调发展,实现国际趋同。

三、绿色——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会计转型与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里面对于“绿色”赋予的诠释,从会计转型的角度,就是要转变思维,发展绿色会计、健康会计。

一是立足于绿色发展理念,微观会计需向宏观会计转型。央行作为实施宏观调控的货币当局,不应仅仅关注通过会计方式分析、生成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数据,而是应该将微观数据转化为宏观指标背后的经济实质予以挖掘,透过现象为当局的决策提供事前计划、预测,事中调控、监督以及事后评价职能。二是立足于绿色发展理念,亟需健康会计。健康会计主要对应健康的会计财务环境。近年来,随着内外部巡视、审计和检查频度、追责力度的不断加大,人民银行系统会计财务工作在制度执行、工作管理、业务操作中反映、暴露出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会计财务问题,且趋于多样性和隐蔽性。为进一步强化管理指导和监督制约,防范各类会计财务风险,央行分支机构通过监督管理、完善内控、推动改革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构建会计财务应急处置机制。全范围内全面组织开展会计财务自查自纠工作,有效将预防与治本紧密结合,严密防控风险隐患、严格规范业务操作,积极构建健康的绿色会计财务环境。

四、开放——基于央行开放式理念下的会计转型与发展

坚持“开放”式央行发展,是我国央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必然选择。开放发展要求央行以开放式大央行理念为基础,广泛借鉴国内外央行会计改革经验,早日形成与国际趋同的效应。但央行会计改革点多、面广、专业性强,不仅涉及人民银行自身业务方式变革,更与我国金融系统整体稳定运行息息相关。因此,在会计基础改革政策实施前,需要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例如针对央行收付实现制下的配比性差,无法准确真实反映发生的成本效益问题,对此可借鉴政府会计改革经验,逐步采取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同时,也可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央行会计改革经验,目前很多国家中央银行采取较为谨慎的会计标准,如美联储在净利润中提取满足中央银行的一切必要支出。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为了降低风险,人民银行也应完善央行拨备体系,使得提取的准备金能够即时弥补经营期间发生的各种亏损,同时建立合理的计提准备和坏账损失机制,按再贷款风险程度的不同计提坏账准备,对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的资产及时计提减值损失。

五、共享——基于央行“大数据”模式下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发展

会计共享理念主要是逐步建立完善会计管理信息大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央行不同层级会计、金融数据方面看,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实现采集数据的多方共享,信息碎片化严重。二是会计数据分析体系不健全。相比较银保监会早已拥有成熟的“CARPALS”分析体系而言,央行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指标分析体系来分析各个层级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实质。三是信息资源不共享。目前,政府、央行、其他监管机构关于金融信息的共享及往来,仅限于金融联席会议、金融内部网络交互平台、金融统计报表、会计报表等较为有限的信息传递渠道,其各自的数据均由各自数据库方式留存,形成“信息孤岛”。四是缺乏会计人力资源共享渠道。目前,央行内部会计人才多为实践、操作型人才,队伍虽庞大,但缺乏具有深度的理论性研究人才,尤其对于基层央行而言,这类人才更是匮乏,且暂无会计人力资源共享其他渠道。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共享发展为前提,向会计大数据化、人力资源共享化方面实现转型:一是搭建平台,实现系统连接,通过央行内联系统形成不同的数据接口端,实现不同机构、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二是健全会计金融指标体系,建议借鉴银保监会的成熟指标体系,形成央行会计指标分析体系,统一各类指标的测算口径,避免不同层级、归口部门间测算数据的离散性,提高数据的系统性和可靠性,为决策层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三是借助大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借助“数据云”思维,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将政府、央行、其他监管部门有效信息进行共享,积累大量分析数据,提高数据利用价值,更有利于央行通过各类经济、会计报表数据,看到宏观微观经济金融实质,以便于对潜在风险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四是探索构建会计信用体系,实现会计人力资源共享。着重从单位信用、会计人员信用、会计中介机构信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方法,探索建立单位、企业、会计中介机构的信用档案和“红黑名单”制度,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沟通协作,不定期输送会计业务骨干入高校进行后续教育与培养,定期邀请高校客座教授、讲师进行会计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互动交流,以此实现会计人力资源共享。

猜你喜欢

人民银行资源共享会计信息
云制造模式下分布式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并购基金体外培育模式下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分析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FESCO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会计信息市场的构建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
Wi-Fi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