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现状及改进对策

2020-11-26

经营者 2020年24期
关键词:贫困生高校学生资助

王 鑫

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资助对象认定机制

现阶段,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方式仍停留在初始阶段,即学生提供生源地开具的与家庭经济困难相关的证明材料,或者提供家庭经济情况后签下家庭经济困难的承诺书等方式。这种通常与辅导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辅导员通过对“贫困生”的了解,来决定给哪一个学生签下相关证明。首先,从生源地证明材料来看,这种材料开具并未受到国家统一标准的制约和管束,导致证明材料中存在虚假性和随意性,让人信服的力量降低了;其次,由于高校学生生源地较为分散,有些更是在远离学校的山区,同时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数据信息缺乏对比,降低了证明材料的可信度;此外,辅导员难以真实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在“经济困难”这一项认定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缺乏衡量的标准,从而导致学生资助管理的准确性、合理性有待提升。

(二)高校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一般来说,高校学生普遍处于18~20岁这一阶段,学生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而经济相对困难的贫困生,需要承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价值观、人际交往关系等,有的价值观不正确的学生,往往会将经济困难的学生当作弱势群体或者特殊群体看待,不仅未能予以关怀,还可能私下嘲讽,并议论贫困学生的家庭环境,这就导致贫困生很容易在资助管理中出现一些消极心理,也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1]。并且多数家庭条件较差的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若未能达到贫困生预期的设想,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资助管理的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失落感、孤独感。

(三)资助管理与教育工作缺乏互动

大部分高校在资助管理的过程中都注意到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情况,并且也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予以补贴,但缺乏与教育工作系统的良好互动,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资助管理相关部门的工作机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忽视了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未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改变现状。对于贫困生来说,通过资助管理提升就业能力、人才竞争力才是必要的,其他的一些补贴措施都具有局限性,同时也不利于其他管理模式的展开。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资助管理工作中,教育部门未能与之有效联合和互动,也难以保证其整合效果,无法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1+1>2”的收益[2]。

(四)缺乏完善的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广泛应用了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整合机制的作用下,为学生的各类资料建立档案,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但高校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未能将国家统一的数据库进行整合,相关系统未能建立有效连接,从而可能导致高校学生的资料信息存在缺、漏等情况,同时也无法为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依据。此外,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贫困生的数量随之增加,导致资助管理的工作量明显增加,同时对资助管理的质量也提出了新要求,复杂度也明显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管理系统的重视。若不能完善相关的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会对其他方面的资助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资助对象认定机制

为了保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首先应当制定完善的资助对象认定机制,才能进一步保证资助对象家庭情况的真实性,从而提高资助管理工作的效率。在资助管理中,相关人员应当针对高校申请贫困生的学生,认定其家庭收入及经济状况,通过计算人均收入,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比较,从而根据此项信息数据创建一个信息系统[3]。其中,资助管理部门应当明确高校贫困生的指标要求,并且衡量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保证公平性和真实性;同时,应加强对学生上报材料的审核,完善申请相关制度,加强对学生家庭信息的调查。其次,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重心应当与学生生源地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交流,明确学生的家庭情况是否属实。最后,辅导员应当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来评估其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应当注意的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在认定贫困对象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隐私,但应当满足其他学生的知情权,适当公开其相关信息。

(二)改善高校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

除了开展必要的资助工作以外,高校资助管理部门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避免在资助对象认定或者其他环节中学生出现不良情绪。首先,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国家对贫困生的相关资助政策,同时将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其中,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正常的心态来接受国家的资助,从而积极避免其他学生歧视贫困学生,使高校学生均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应多采用鼓励、激励的方式来监督贫困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能够向内心的目标勇敢前行,提升其心理素质,避免在遇到挫折时萎靡不振。此外,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在了解资助对象的家庭情况后,从实际出发,帮助资助对象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规划,确定奋斗目标,正确理解国家资助的重要意义,避免在接受资助后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资助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整合

在高校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中,应进一步与教育工作整合,不仅从经济上为贫困生提供帮助,还应帮助贫困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将其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才。从根本上来看,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帮助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培养优秀的人才以贡献社会、贡献国家[4]。首先,在教育工作中应当让学生树立诚信的优良品德,引导高校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保证上交的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使其树立诚信意识。其次,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让高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合作,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学习机会,使其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立信心,秉持自立自强的美德,进一步提升受资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学生日后通过自身能力获得就业岗位,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采用公益性教育方法,创建公益教育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四)创建完善的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保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创建完善的资助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应当科学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并且使其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创建一个关于资助对象的数据库系统,将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信息都整合到系统中。其次,有效利用数据信息资源,在认定资助对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政府、经济部门的相关数据来查看,以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料,提升认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在管理资源、整合信息数据的过程中,还应当严格审查学生递交的每一份材料,保证所选的资助对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保证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资助管理工作效率。

三、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难以保证资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因此,我们要改进现有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资助管理工作的标准,使资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生高校学生资助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