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程中的现代家庭伦理精神建设探析

2020-11-25陈瑞萍

科教导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

陈瑞萍

摘 要 现代社会需要融合“个体本位”和“家庭本位”的“双重本位”视角来重新发现家庭的重要意义。现代家庭的伦理精神表现为“平等”“理解”“关爱”以及“责任”这四项基本原则。现代家庭的伦理精神及其原则应积极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内涵建设,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树立新时代的适宜价值观念,为大学生群体确立现代家庭的伦理精神,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公序良俗。

关键词 个体主义 家庭主义 思政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44

Abstract Modern society needs to integrate the "dual standard"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standard" and "family standard" to rediscover th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The ethical spirit of modern family is embodied in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of "equality", "understanding",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The ethical spirit and principles of modern family should be a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imperceptibly 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 values in the new era, the ethical spirit of modern family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Keywords Individualism; famil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1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家庭伦理精神危机

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相碰撞和融合的转型历程。尤其是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当今社会,伴随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巨大提升,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关系也发生了巨变,其中尤其反映在现代人的家庭伦理观念上。当今社会,“家庭”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结婚率只有7.2‰,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另一方面,离婚率则呈现直线上升趋势,2017年比2016年增长5.2%,到2018年上半年则已经同比增长4.04%。

由于婚姻承载着家庭,家庭又担负着生育、赡养等重要社会功能,伴随着婚姻观念和家庭精神的动摇、瓦解,同时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养老压力持续上升。2018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81%,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标准值。而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随之而来的则是由人口结构失衡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危机。2019年1月3日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指出,长期的低生育率会导致高度的老龄化和人口衰退,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多重挑战。

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个体自由和个体权利以及持续上升的生活与教育成本构成了现代婚姻与家庭的“失落”。在现代工业技术的社会体系下,和农业时代家庭对劳动人口的需求相比,进入家庭并生育子女从经济回报率上而言不再必须,甚至从经济理性上看还有“亏本”的风险。维系现代婚姻制度的首要因素已经成为情感需求为主,而情感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也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长期信心。社会的压力无可避免地传导至青年一代身上,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婚姻和家庭态度消极,私下里抱有“独身主义”“不婚”“丁克”想法的学生比例不在少数。与之相对的则是各种亚文化观念流行,如“宅文化”“丧文化”“佛系生活”等消极观念泛滥。

就大学生群体的家庭伦理精神危机的成因分析而言,可以进一步通过反思现代性的家庭伦理精神危机予以明确。一百多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曾激烈批判过“传统家庭主义”并拒斥旧式婚姻,如陈独秀认为近代文明的核心是具有“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权说”,他和胡适一样,提倡“个体本位”,批判“家庭本位”,认为家庭是对个体自由的限制,传统“宗法家族本位”之下的社会是家长制的,其既窒息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也戕害了社会的公平公正。[1] 吴虞更是激烈地提出:儒家“孝悌”学说不过是为两千年的家族制度和政治专制制度相衔接。[2] 由此可见,“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追寻始于对传统家庭伦理乃至传统生活方式的破坏和弃绝。然而问题也正因此浮现并显得严峻:一方面,人们试图追寻更“先进”的生活理念而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却又是“尚在途中”,缺乏“范式”,不可避免要陷入各色冲突和矛盾之中。

现代文明的精神危机正通过西方个体化和原子化的社会结构显示出来。现代文明在确立了个体权利和自由意志的同时,需要对抗由个体主义的滥觞而产生的破坏后果。现代社会充满了辩证法:“身处中国特殊社会结构和个体化进程中的代际关系主体双方,一方面想寻求个体自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孝道文化中关于家庭责任的一整套生活逻辑以及与养老、抚育相关的社会制度的制約。”[3]西方现代思潮因而通过回溯其基督教(教会)传统、强调社群主义与共和传统以及渲染现代国家民族主义的方式来试图对抗日趋散沙化的个体主义社会。[4]这同样为中国的现代社会敲响了警钟。自五四以来家庭正伴随着现代文明危机而日益衰弱,与此同时却并没有形成与之相抗衡的弥补方法。原子化的个人主义与资本全球化的合谋无疑加重了破坏性,传统的家国一体的观念随之瓦解,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也因此遭到破坏。

当代社会家庭本位的缺失传导至当代的青年群体身上,使得他们一方面以自由个体为标榜,追求个性化与自由意识;另一方面,却同样承受着个体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心灵的孤独、“精致的利己主义”、主观无序的情感偏好、价值虚无主义等。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日趋上升的抑郁症倾向和各类精神-心理性疾病正是这一消极后果的隐秘显现。由此可见,重新探寻现代家庭的存在意义及其伦理精神是一个迫切需要回应和解答的时代问题。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家庭伦理精神予以建设和发扬也至关重要:青年群体又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承载着一代人的责任和荣光。

2 建设高校思政课程中的现代家庭伦理精神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發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和“个体本位”带来的双重辩证效果一样,“家庭本位”也同样具有正反两方面的辩证效果。从消极的角度看,正如新文化运动中人们所批判的传统家族本位具有其危害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又离不开家庭的繁盛发展。联系现代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家庭伦理精神危机,高校思政课程的内涵建设应务必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通过探讨培育并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正确适宜的现代家庭伦理精神,使现在的“00后”“10后”们能积极地理解和看待现代家庭所内涵的丰富伦理精神,从而当他们步入社会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后,能够经由自身的责任担当对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发挥积极稳定的作用。

要明确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正确合宜的现代家庭伦理精神,就必须避免困陷于“个体主义”或“家庭主义”任何一方。无论是“个体主义”抑或是“家庭主义”,都各有自身的利弊优缺点。现代社会破除了传统封建农奴制社会,对个体尊严和权利予以充分尊重和保障,日益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人士的福祉权益;另一方面,我们尚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环境下,无论是个人的安身立命还是民族的复兴宏愿都离不开家庭这一安稳的港湾与后盾。对待“个体本位”与“家庭本位”之争,我们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认清当下所处的阶段和环境,博采众长,充分吸收二者的优越点和合理处,提倡一种“双重本位”的务实观点。[5]正是基于这一“双重本位”的“中庸之道”,可以进一步提炼出诸项适用于青年学生群体的现代家庭伦理精神原则:即平等、理解、关爱与责任四原则。

首先,“平等”是现代社会价值的核心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现代家庭所面临的矛盾,本质上是社会整体由传统的农耕文明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经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改变带来了人伦关系的巨大变革而导致。传统的家庭伦理强调等级秩序,按照血缘关系进行远近递推。但随着中国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推进和逐步完成,这一伦理观念已不再完全适用,反而造成了家庭内部代际沟通的剧烈冲突。因此确立“平等”的现代性价值观是首要基础,也是大学生群体能够接受的新型家庭伦理精神的首要前提。“平等原则”和现代社会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保障相呼应,是现代家庭转型首先要予以承认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其次,“理解”是解决和化解现代社会家庭伦理冲突的必要保障。由于社会整体尚处于转型期中,新旧交替,更兼中西相汇,使得人们对于家庭的理解各不同,父母和子女、夫妇之间都容易产生相左的观念,引发激烈冲突,甚至导致家庭宣告解体。传统的家庭伦理强调无条件的“孝”文化,但基于其父权的结构框架,往往忽略子女的主观感受,造成子女的压抑和对家庭的叛逃心理。因此迫切需要提倡一种双向的沟通和理解模式,鼓励理性的倾听和反思。对家庭多元化样态的充分理解,也是对现代社会“双重本位”特质的把握和实践。大学生群体通过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需求,从而理解自身的原生家庭样态,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理性、兼容并蓄、相互理解的现代家庭伦理精神,并由此重新诠释与扩充了传统的“孝文化”。

再次,“关爱”是构建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希望和方向。现代社会的原子式生活状态不仅损害了社会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使得个体成为表面光鲜,内在苍白虚浮的无归属个体。家庭是最古老也是最初级的共同体形态,为个体的散漫存在状态提供了心灵的港湾。现代新型家庭的建立不再以血缘关系与内部等级为主导,如此则更强调个体之间的情感关联性。家庭的关爱精神为原子式的个体提供了情感的联结,避免了个体情感的冷漠和浅薄状态,从而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共同向心力和稳定性。

最后,“责任”原则是现代社会面临现代文明生存论危机下的“拱顶石”。现代文明的危机在其根源上表现为虚无主义的生存论危机。[6]当代地球的生态文明危机和近现代以来神学信仰的丧失进一步加剧了现代工业技术社会下的价值虚无主义局面。个体主义无力回应这一存在论危机,因而打破个体之间漠不关心的壁垒,重新强调一种个体间关联性的责任伦理显得尤为迫切。而家庭正为此提供了必要的契机和寓所,有助于重塑现代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责任伦理维度。个体将意识到自身不可回避的生存论意义上的普遍责任原则,由此也将重新以积极的视角看待现代家庭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使命。

3 总结:现代家庭伦理精神与思政课程内涵的实践融贯

基于上述分析,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家庭伦理精神的引导。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应运用综合视野,从传统和现代角度融会贯通关于“现代家庭伦理精神”问题的思考,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审慎、辩证、理性的观点和态度,明确基于“平等、理解、关爱、责任”的现代家庭伦理精神原则,帮助大学生群体积极理解和确立“家国同构、命运一体”的(下转第118页)(上接第98页)社会主义信念。

具体落实到实践环节,则可以通过理论讲授、社会焦点案例分析、学生叙述与情境扮演、讲座研讨会等多重方式丰富思政课程内涵。就理论讲授而言,可以小组研讨的模式,带领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经典著作,依托各类相关经典来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和知识消化;就案例分析而言,应注意导入最新社会案例,注重时效性和观点的整合性。需要注意引导学生避免受流俗媒体的影响,鼓励他们针对案例分析,融汇社会主义正确价值观给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就叙述与情境扮演而言,强调通过“叙事伦理”方式和角色扮演的沉浸式教学手法,引导学生从双向立场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反思原生家庭以及和父母的关系,达到相互和解的目标;就讲座研讨而言,就相关议题组织校内外讲座与研讨,分析和探讨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家庭伦理价值秩序示范的危机,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主义”特点,以及从中值得保留和借鉴哪些重要元素能够和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相融会贯通。

最终,应通过充分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践反馈,将“平等、理解、关爱、责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家庭伦理精神,并将其融入思政课程内涵建设的创新内容,深刻理解“家国一体”的精髓内涵,从源头上为大学生群体注入爱国、爱家的思想活力,并树立对现代性家庭的信心,使他们未来成为社会稳定、家国繁盛的中坚力量。

课题项目:2020年上海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思政课程内涵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X2020-YJ16)

参考文献

[1]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文化的道路:71.

[2]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J].新青年,1935:11-14.

[3] 石金群.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流变:机制、逻辑与张力[J].社会学研究,2016,31(06):191-213.

[4][5] 有关“双重本位”的提法,具体参见:孙向晨著.论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6] 约纳斯著.诺斯替宗教 异乡神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M].张新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