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立是为了更好地统一

2020-11-25李芸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康德理性统一

摘要:本文只解决一个中心问题,即康德晚年为什么极度赞扬理性,同时又批判理性 看似自相矛盾,实则并未违背自身逻辑,康德此举是为了引导人们在合理运用理性的同时不至于抛弃本能、漠视本能,实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自然秉赋的充分发展。

关键词:对立;统一;康德;理性;矛盾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是著名历史哲学家何兆武老先生的译作,收集了康德晚年所写的关于历史、哲学、国家、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论文,被何先生称之为“第四批判”。这本书算是康德对自己毕生所研究的哲学领域的一个总结与反思。我在通读这本论文集之后,心中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惑,即康德为什么屡屡提到“理性”在人类思想解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对“理性”进行至高无上的赞扬,给予“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后又自相矛盾似的大力批判“理性”,指出“理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国家层面上的种种弊端和障碍。难道哲学家都是喜欢自相矛盾吗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哲学家看到了事物的复杂性,所以才不会随意妄下定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去看,从而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本文就着重分析贯穿康德晚年思想中的这种对“理性”的矛盾性。

一、为什么高举“理性”的旗帜

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信仰成为理性的前提,“天启真理”至高无上,领悟上帝的旨意成为社会认识的主导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类智慧和人的自主意识。 像黑格尔说的那样,“教会体制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認精神能具备各种能力,特别是否认理性。当理性受到教会的否定,教会体制就成了非人的体制。”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因此,他试图以理性去对抗神性,希望理性取代宗教信仰的权威地位,进一步说,也就是试图彰显人性——虽然它并不像神性那般完美无瑕和崇高无比——争夺被神权压抑的人权——这一点可能是受到了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康德对“人”本身的重视。

在代表着人类思维的最高级的形式的理性被提出之后,“人类终于登上了所有哲学的巅峰,让他感到眼花缭乱。但是,为何人类时至今日才想到重视自己的尊严,才认识到人类有同一切神灵平起平坐的能力呢 我认为,这个时代最好的标志,就是人类自身受到了如此的尊重。它证明压迫者和诸神头顶上的光轮已经散去。哲学家正力图证明这一尊严,人们将会习惯于这一尊严,不再低三下四地祈求被肆意践踏的权利,而是自己去争取,并将其占为己有。宗教和政治同流合污,宗教的教条正是专制制度梦寐以求的……”

受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影响,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说道:“大自然决不做劳而无功的事,并且决不会浪费自己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既然她把理性和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自由赋给了人类,这就已经是对她所布置的目标最明显不过的宣示了”。康德的历史哲学开宗明义的大经大法就是:大自然决不做徒劳无功的事。这一命题当然是纯属目的论的命题,于是它那必然的结论就只能是:大自然既然赋给了人类以理性,所以理性就必然要在全人类身上充分地发展并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类可以凭借着大自然赋给自己的理性和意志自由去完成大自然设定的目标。“人类并不是由本能所引导着的,或者是由天生的知识所哺育、所教诲着的人;人类倒不如说是要由自己本身来创造一切的。生产出自己的食物、建造自己的蔽护所、自己对外的安全与防御(在这方面大自然所赋予他的,既没有公牛的角,又没有狮子的爪,也没有恶狗的牙,而仅只有一双手)、一切能使生活感到悦意的欢乐、还有他的见识和睿智乃至他那意志的善良,——这一切完完全全都是他自身的产品。”人类凭借自己可以创造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大自然下达任务之后,就尽可能地隐藏自己,交由人类自己去完成一切。康德在这里给予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方面的高度肯定和自信。

有了理性,并学会了对理性的合理运用,人就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就能够认识自我,从而不被神学和宗教盲目控制。这是康德赞扬理性的根本目的。

二、为什么批判理性

人文科学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它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为主干学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也就是帮助人类认识自我。而从地心说,再到日心说,再到银河系学说,星云学说,随着理性的深入发展,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越来越模糊不定了,这会导致人类越来越迷茫,认不清自己,也就没办法认清他人,更别说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一切都变得游移而再无准绳。

“正是由于人类不满足于原始状态,所以他们就不会使自己停留在这种状态,更不会倾向于再返回到这种状态;从而他们就得把目前这种艰难困苦的状态终究要归之于他们自身以及他们自己的选择。……并且当他们自己能很好地意识到,他们在同样的情况之下也会恰好是那样地行动,并且在第一次使用理性时就要(尽管是违法大自然的指示)误用理性;他们就完全有理由要把以往所发生的的这些事情认为就是他们自己亲身所做的事情,并且把由于误用自己的理性而产生的灾难全部归咎于他们自身。”(《人类历史起源臆测》)。

这段话中的“原始状态”指的是可以满足人类纯粹天然的需要、可以实现人类彻底的平等、可以达到人类之间永恒的和平、人类可以“无忧无虑地只在闲情逸致之中优游或是在天真无邪的嬉戏里面卒岁的纯粹的享乐”的“纯朴无辜的时代”;相对的,“目前的这种艰难困苦的时代”指的就是文明时代。康德一次又一次地表示自己的惋惜:那种人人彻底平等、纯朴天然的原始状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类已经步入文明社会,并在文明社会中苦苦挣扎了许久,未来还会受其搅扰,终究会不堪重负。康德还进一步指出,人类第一次使用理性时就开始误用理性了,这种误用理性的做法会导致他们在面临艰难困苦的局面时过多苛责自身、归咎自身,近几年,社会上的自杀率越来越高,背后的原因,是否也包含“误用理性”这一个呢

理性是好东西,但是它对人的发展是有利有弊的。人类不能没有理性,但是不能抛弃本能,完全按照理性的指导去生活,那样就是违背大自然的命令,违背天意,必然不会有好下场,人类可能会因此走向灭亡。正如自然界有“左”和“右”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又是建立在有“中”这个标准作为前提一样,赞扬理性之于左,批判理性之于右,两者得以对立的潜在標准是:对理性的合理运用。纵观从古至今的战争——先秦时期,每场战争死亡人数达到10人的时候,双方就会停止战争,以免造成两败俱伤的场面;到了战国时期,例如长平之战,就活埋了40万人;再到唐宋元明清几个鼎盛时期,战争中尸横遍野的现象就屡见不鲜了,更遑论一战、二战了,死伤人数更是不可胜数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人类的理性越来越发达,人类的生命却越来越贬值了。

对于战争,康德的所秉持的态度和立场也是矛盾的,既批判又赞扬。例如康德曾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批判过战争:“野蛮人的无目的的状态所做的事情,就是它扼制了我们物种的全部自然秉赋;然而它却终于通过把人类置诸灾难之中而迫使他们脱离这种状态,并走入一种可以使他们全部的那些萌芽都将得到发展的公民宪法。而这也正是已经创立的各个国家之间的野蛮式的自由所做的事情,那就是:由于相互抗衡的武装耗尽了共同体多大的一切力量,由于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而尤其是由于经常维持战备的需要,人类的自然秉赋在其前进过程中的充分发展确实是受到了阻碍;”又比如,在《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一文中,他又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战争即战略防备进行了一番批判:“我们必须承认:文明民族所承担的最大灾难就是被卷入战争,并且的确与其说是由于现实的或已有的战争,倒不如说是由于对未来战争的永不松懈的、甚而是不断增长着的准备。国家全部力量、它那文化的全部成果,本来是可以用之于促进一个更高的文化的,却都被转移到这上面去了;自由在那么多的地方都遭到了更大的损害,国家对于每一个成员那种慈母般的关怀竟变成了残酷暴虐的诛求,而这种诛求却由于有外来危险的威胁,竟被认为是正当的。”毫无疑问,他认为战争以及战略防备都会阻碍人类自然秉赋的进一步发展,“战争只不过是自然状态之下的一种可悲的,以武力来肯定自己的权利的必需手段”。但是,战争又是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现象,并不受到人的意志力的控制。同样在上面所提到的文章中,他又无奈地权宜地说“在人类目前所处的文化阶段里,战争乃是带动文化继续前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唯有到达一个完美化了的文化之后——上帝知道是在什么时候——永恒的和平才对我们是有益的,并且也唯有通过它永恒的和平才是可能的。”

黑格尔也曾对战争的合理性作出过生动形象的论断:“战争会使各民族保持伦理上的健康,就像刮风会使海洋不至于腐败发臭一样,长期的静止是会使海洋腐败发臭的,长期的乃至‘永久的和平也会使各民族腐败发臭。”(《法哲学原理》)

人类有了理性,才有了战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只想着维持生存,根本不会想着扩张领土、资本剥削。因此,从康德对战争的矛盾态度中,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他对“理性”的矛盾态度了。

三、在对立完成统一

康德早已说过,如果思维想深究事物的本质问题,矛盾永远是不可避免的思维结果。人类社会本来就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矛盾。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人类社会。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真理并不等于对立的力量同一或者不同一,而是两者的统一。在康德的论述体系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他是将赞扬理性和批判理性这两个相对立的做法统一起来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希望人类看待万事万物都能避免片面性,充分认识到理性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人类不能没有理性,但是有了理性之后,就得学着合理运用它,不能过度使用理性,过度使用理性会酿成一系列恶果,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哲学所探讨的一部人类最古老的结论便是这样:应该满足于天意,应该满足于人间事物全体的总进程,这个进程并不是由善开始而走向恶,而是从坏逐步地发展到好;对于这一进步,每一个人都受到大自然本身的召唤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人类历史起源臆测》)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一份康德理想主义的宣言,“受到大自然本身的召唤”即顺从本能。康德希望人类能够顺应自然,并返回到自然状态中去。因为一切出自自然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但一经人手就坏了。“万物一经过人手,即使是目的良好,其终结也都是愚蠢

参考文献:

[1] 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2] 黑格尔.《黑格尔书信集》第1卷[M].汉堡:梅纳出版社,1952.

[3]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简介:李芸(1996—),女,安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康德理性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康德调钟
漫画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