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泰山石敢当石碑上的纹样

2020-11-25马春雨陈奕丞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纹样

马春雨 陈奕丞

摘要:“泰山”石敢当是祭祀靈石的古老习俗,它以石为有形载体,与无形神话传说同体并存,借助碑石、文字以及神兽形象、八卦符号等艺术形式,展现着镇宅慑邪、祈福禳灾保平安的功能,在民间甚为流行。大多数石碑上都会雕刻一些神兽浮雕,借助泰山的威力,以增加辟邪和镇宅的作用,通过本文了解泰山石敢当的发展历程和石碑上的一些纹样来源及运用原因解析。

关键词:泰山石敢当;石敢当;纹样;驱灾辟邪

一、“泰山石”与“石敢当”来源解释

远古人们对于大山的崇拜,奠定了泰山神圣的地位,被古人看作直达帝座的天梯,自古以来,泰山在人们心中就占有很高的地位,在《史记》和《汉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帝王封禅泰山,所以后来人们更加崇拜于它。泰山石是产于泰山山脉周围山谷的灵石,古朴而坚硬的泰山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其中一种岩石。神秘的泰山石被人们看作是一种风水石,它拥有镇宅辟邪,平安长寿的特殊含义。

相传泰山脚下住着一位叫石敢当的英雄人士,传说他智勇兼资,战斗时非常勇猛,许多妖魔鬼怪都怕他,是正义、善良、勇敢、驱邪的英雄勇士化身。有人听说用泰山石写上石敢当的名字就可以阻挡妖魔鬼怪的进入,后来老百姓都会在家门口立着一块刻有石敢当的泰山石,于是逐渐就有了泰山石与石敢当相结合的形式流传下来。

二、泰山石敢当历史沿革

相传“石敢当”石碑早期出现的形式为“石敢当”三字样式,据记载西汉史游《急就篇》中即有“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之语,这说明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石敢当这民俗的存在了。在汉代,人们对于石敢当的崇拜它主要源于古代对灵石的信仰,认为灵石可阻挡一切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

在唐朝时期,逐渐出现石敢当与镇宅驱邪相关联的说法。到宋时期,王象之在《舆地碑目》中记载:宋代庆历年间, 张玮维修县治时, 挖到一块石碑,上刻着“石敢当, 镇百鬼, 厌灾殃, 官吏福, 百姓康”的字样,这时出现的石敢当就已经有着驱魔,保平安的性质了。石敢当的作用也从汉代的镇宅基础上慢慢扩大到了唐代的除疾病,家庭和睦、祈求升迁等等。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才普遍把泰山石与石敢当两者相结合使用,这种民间习俗逐渐走向繁盛,由原来的“石敢当”三字样式发展到“泰山石敢当”五字样式,其功能也从最早的“祛邪止煞”、“治病”后到“祈福”、“辟邪”、“吉祥平安”等的改变。

三、泰山石敢当纹样分析

(一)虎首形象

泰山石敢当碑石上浮雕着老虎的形象,其形象怒目张口,露齿吐舌,以最丑的姿态体现出让灾殃即鬼魔达到“畏”的效果。

中华民族对于虎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白虎的具体形象在早期多数常见刻于汉代石墓的墓门上,主要用以驱风辟邪。早在东汉时期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就提到,老虎是百兽之王,是正义,勇猛的象征,可以驱灾辟邪,惩恶扬善,是老百姓心中的保护神。

在汉代时期,文人与道家哲学观念日益密切,道教甚至成为汉代人的精神支柱,所以白虎被后人看作无限威力的神兽。汉代除夕时节有把老虎图腾画在门上的习俗,当时画虎辟邪镇宅是民间的一种风俗。关于虎形象在泰山石敢当上的运用最早出现在汉代史游《急就篇》中,写道把石敢当比作狮虎一样的军队,所有事物都不敢侵犯。老虎是万兽之王,不仅是威严权利的象征,也是勇猛力量的代表,拥有驱邪禳解,威慑四方的本领,老虎作为图腾,其天职就是保护族民。

古人视虎为避邪嘉瑞,认为将虎的形象与石敢当将结合,可以增加石敢当的法力,更加的能保佑平安,驱灾辟邪。

(二)狮首形象

在早期,汉族人对于狮子的崇拜是由于对野兽禁忌态度转变而产生的,他们认为狮子和其他猛兽一样有着强大的威力,所以人们面对具有权威、庄严的狮像,即有尊敬的态度又有畏惧的心理,不敢触犯和藐视猛兽,否者,将会带来弥天大祸。后来狮子作为西域朝贸易的贡品,在平原人不知其自然属性的情况下,人们大肆宣传狮子的形象,因此狮子在民间就有了可吃虎豹的能力,之后汉族人崇拜狮子犹如保护神,让狮子代替老虎成为“百兽之王”,觉得狮子比老虎更加的强大,进而形成狮子具有震慑四方,驱除邪恶,保佑平安的作用。

随着佛教的进入,佛教也将狮子尊为兽中王,逐渐把狮子的形象美化与神化。在民间一些信仰中,狮子是象征着智慧和勇敢,也是可以驱灾辟邪,为人带来吉祥,幸福的形象,人们把它与石敢当的形象定义相似,后与猛兽相结合使用无非就是审理的加强和功能的多样性。

(三)辅首形象

铺首是传统建筑大门上的一种装饰,形状多为兽首圆环,它体现了一种无形之中的威信和庄重。辅首出现最早在商代,在当时的巫术活动中辅首作为青铜器的装饰构件使用,青铜器又是祭祀的物品,所以辅首与青铜器相结合达到了与众神相交流的目的。

到了汉代,辅首衔环作为一种图案常刻于画像石上,它主要是由饕餮纹逐渐演化而来。饕餮,传说是一种凶恶贪婪的野兽,饕餮常以夸张凶猛的形象引起人们注意,古老而又神秘,具有驱邪的作用。

辅首形象中最多的是椒图。它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龙有九子之一,似龙非龙,似狮非狮,讨厌别人侵入它的领域,爱好安静的一种动物,但又具有威慑力,求平安,担任看家守护,镇守邪妖的作用。根据以上的信息分析,泰山石敢当石碑上的一些纹样也有可能是由辅首演变而来的,辅首形象中无论是饕餮还是椒图,都具有一定的震慑威力,驱魔辟邪的作用,在民间风俗中,人们给予辅首的定义与石敢当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相同性,所以古人把这两者相结合使用也是有可能的,以增大了泰山石敢当的威力。

(四)吞口形象

吞口,是由民间手工艺人制作的面具变异而来,最初源自古人对图腾文化的崇拜和原始巫教的信仰,是两者相结合的作品,又经过悠久的岁月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产物。据从吞口的造型及使用风俗来看,与泰山石敢当相结合也是有一定的说法,这种驱辟邪崇的习俗据考证不晚于汉代,有的地方直接把吞口认为就是石敢当的化身。

多数研究者认为, 法力无边的吞口最初就是“饕餮纹”, 周星在《中国和日本石敢当》中就提到过吞口的定位,是放置在门前的虎头样式, 人们称其为吞口或饕餮的音译。

吞口是面具长期变化形成的,早期人们认为面具自身就拥有驱鬼性质,造型绘制也极其夸张,形象常为面目狰狞的怪兽,额头上带有火纹或龙纹图案,且刻有胡须, 这一些特征凸显出它的威厉,瞪眼怒视,龇牙咧嘴,嘴巴大张厉舌伸出,似乎能够吞噬所有的恶魔,鬼魂和灾难,保佑人们平安顺利,避邪除妖的能力,他以夸张的形象给人带来一种惧怕和敬畏的心理。泰山石敢当对于人们来说具有镇宅的作用,而吞口作为面具的变异物,两者相结合的形象更是加增强了其威力和震慑力。

(五)道家元素

道教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后来道教取而代之,八卦代表了早期道教的哲学思想,在泰山石敢当中使用人们多数都取用了风水之意,道教方士常用八卦来宣扬迷信,其意也是以为能够“消灾辟邪,此功能犹如泰山石敢当。

据研究,泰山石敢当石碑上常刻有“聻”字,取音[jian]四声,这个字符未在字典中收录,猜测它可能是道教符篆派的一个“花”字,是对符咒能产生灵力的文字,字符整体上看属于符篆意义。在《五音集韵》中就提到,人死后会变成鬼,人见到鬼都会惧怕他,鬼死后会变成聻,鬼都怕它,何况是怪兽呢,后来若写有此字贴于门上,将会使所有的怪物和鬼魂远离。

无论是道教八卦还是符篆“聻”字,人们赋予它的含义都与泰山石敢当含义相似,所以在同样具有一定意义的情况下,把两者结合起来用,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东西威力更加的强大。

四、结论

古人对泰山的信仰,加大了它本身原有的作用,无论是兽纹图案还是道教元素,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降妖除魔,镇宅驱邪的作用,对这些元素的运用已经在民间形成了一种习俗,驱邪止煞、消灾,保平安等文化底蕴,在应用过程中自然就融合在了一起。

泰山石敢当石碑上的纹样也是由古代人们对于这种图腾的崇拜观念而来的,石敢当石碑上雕刻的纹样不是随意添加的,每种图腾背后的意义都是与石敢当文化意涵具有相同之处,带有一定的驱灾辟邪,镇宅化煞、保佑平安的作用。以上列举这些代表神力的符号与泰山石敢当发生各种相加组合的关系,它存在的意义都是相似的,这些图腾无论是以单独的形式存在,还是以复合的形式存在,人們所追求的无非是神力的加强和功能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蒋铁生.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流变及时代意蕴[J].泰山学院学报,2006(02).

[2] 叶涛.关于泰山石敢当研究的几个问题[ J].民俗研究,2017(06).

[3] 周丽芸.关于泰山石敢当与泰山的历史渊源分析——田野调查法的介入及意义[J].大众文艺,2017(06).

[4] 蒋楠楠.羌族“泰山石敢当”造型变异成因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5(06).

[5] 黄明毅.闽西客家地区的石敢当信仰[ J].新余学院学报,2018(05).

作者简介:马春雨(1995—),女,山东临沂人,工学硕士,研究方向:视觉艺术与服装设计工程应用及其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纹样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拯救“濒危”花纹
战国时期带钩的纹样艺术特点
清东陵龙凤纹样的设计研究
玩趣纹样
《了解纹样》教学设计
浅谈二方连续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几何纹样及其艺术魅力
宋代丝织图案纹样的艺术研究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