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本思想的话语表达及其现代转化

2020-11-25毛安玉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优秀传统文化话语

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文主义色彩。厘清传统民本思想的思想内涵与话语体系,以及实现民本思想现代转变的探究,是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文化基础,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话语

与西方文明热衷于在现实世界之上建立一个理想天国、构建一个万能上帝,以乞求神灵庇佑不同,中华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有较少的宗教思想,使得其自古以来就充满着丰富的人文色彩,重视对“人”的探求。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民本思想的国家,并且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继承创新。本文拟从传统民本思想的话语表达及其历史局限性、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变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话语表达及其历史局限性

在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人对天命鬼神有着执着的迷信,固执地认为天命可以庇护商王朝千秋万代,然而商朝的灭亡,使其后继者周代深刻认识到“天命靡常”,故而,将“天”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特有的默契,认为“天”代表着民众的意志。由此,中国政治思想上诞生了“民本思想”,经过不断的发展,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话语表达

1.“民惟邦本”的价值追求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是对民与国家关系问题的回答,强调人民在国家发展中基础地位。其一,民为立国之本。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匮乏,无论是生产、战争,还是封邦、建国,都离不开人口这一基本要素,“诸侯之宝者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将人口的多寡作为国家存立的基础,即“庶民”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其二,民为治国之本。重民思想,尤其是重视民众在君主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重点。“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国以民为本。”(《民可畏论》)等,表达了君主治理国家,是为了百姓而治,百姓是君主治理国家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的思想传统。其三,民为定国之本。其主要表现在:对内,巩固已建立的国家政权,包括对制度的遵守、价值观的认同等。贾谊对此曾做过细致的描述,“闻之于政,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新书·大政上》);对外,表现在抵御外敌、反抗侵略时的民众支持和直接参战、扩充兵源两个方面。《孙子兵法》指出“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

2.“君舟民水”的功用阐释

出自《荀子·哀公》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以形象的比喻手法,从民与君的关系角度,阐述了民对于君主个人而言的重要意义。其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管子·牧民》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了君王应该重视民心所向,这是君主能否实现统治的基础和关键。一向以出世、逍遥为追求的道家也主张顺应自然、顺应民意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49章)的思想。在此后的王朝兴亡的现实中,古代思想家更是验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刻道理,清醒地领悟出“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思想真谛。其二、“民贵君轻”。民贵君轻的思想出现在战国时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其中包含了爱民、重民的思想主张,阐释了民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思想,即后来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而这一思想在其他各家中也有广泛体现,“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墨子·尚贤上》)表现了中国自古在处理民与君关系时所体现的辩证思想。

3.“富民利民”的实践路径

使百姓获得生活所需物资、衣食无忧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也是将民本思想这一原则付诸实施的具体策略,因此得到了各家的普遍认同。最重视富民利民的当属儒家,认为富民是国家安定、君主施治的基础保障,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孟子在继承孔子利民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制民恒产、扶农减税等具体富民措施,“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章句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荀子更是独到地指出“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荀子·王制》),将富民利民作为国家存亡的关键因素。除儒家外,道家在批判社会文明的同时,主张以无为而治实现富民,“我无事,而民自富。”(《道德经》五十七章)墨家是为小手工业者发声的思想派别,更是将“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上》)作为追求向往得理想社会。法家虽然重视对君主权力的塑造,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认为“反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韩非子·心度》)。

总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经由“民惟邦本”、“君舟民水”、“富民利民”的话语建构,形成了系统且丰富的思想体系。从理论层面正确处理了民与国、民与君的关系问题。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民本思想在不断地历史进程中,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其中也必然包含着封建社会的种种历史局限性,因而厘清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能够使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更好地规避不足、吸收精华。

首先,传统民本思想缺少民主制度保障。其一表现为传统民本思想仅为一种道德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道德本位色彩,強调通过人的自身修养和道德践履,以实现社会规范、人格养成的目的,而缺乏基本的制度安排,民本思想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思想家一方面重视顺民心、察民意、体民情,劝谏君王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另一方面未能提出相应的制度举措,在君与民之间形成了鸿沟。其二体现在传统民本思想束缚于人治的窠臼。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在传统民本思想有着强烈的“君王崇拜”特征,企图通过君王自身的德行养成,进而向百姓施加影响,达到德行的普遍提升。而这种由上向下的辐射模式,由于缺乏对百姓权益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保障,也就缺乏了牢固的根基。

其次,传统民本思想缺乏现代民主观念。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基本的爱民、重民等观念,但由于脱胎于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之中,使其从根本上无法衍生出现代的民主观念。第一,无“权利-义务”观念。中国传统社会普遍按照道德境界的高低,将人区分为“君子-小人”,因此便导致了“权利-义务”关系的缺失,进而使整个思想体系中缺乏权利的表述。第二,无“民主”的概念。传统民本思想“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一种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牧民、‘治民之道。”因此,传统民本思想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第三,“个体”的概念。中国传统社会的“民”的概念是一个群体概念,如“黎民”、“百姓”、“子民”等,都是从群体本位出发而形成的话语。故而,传统民本思想的对应范围只是统治阶级之外的泛泛之辈,使得在长期被统治地位的民众缺乏个性自由、平等的意识。

除此之外,传统民本思想强调民的从属地位。在君与民的关系问题上,民本思想虽然包含“君舟民水”、“民贵君轻”、“民主君客”等主张,但实质上人民只是被统治的对象,而不是国家的主人。一方面,民始终属于被动状态,无论是接受教化,还是接受恩泽,民众都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而君主对民心的顺应、对民意的回应,也只是站在制高点上所给予的恩赐。另一方面,民始终处于工具地位。在传统社会中民的工具作用主要表现在交纳赋税、承担徭役,以及“载舟”、“覆舟”等方面。因此,传统君王对民的重视都只是惧怕民的“覆舟”功能而已。

传统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涵,为其现代性转化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不可忽视的是产生于封建时代的民本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滋生的糟粕成分与历史局限性,也为现代民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二、传统民本话语的现代转变

民本思想经过了不同时代的演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思想,使“传统民本文化对中国发展和崛起依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构成中国现代政治文化与社会心态的底板”,实现了由“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转变。

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原则,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首先体现在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一大局限性就是在长期发展中未能形成相应的制度保障,进而不能衍化出现代民主观念。中国共产党借鉴传统民本思想形成自己的民主观念时,尤其强调民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打破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阶层偏见和政治偏见,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其次表现在社会治理格局的“共建”原则。“共建”意指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理念、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因此,“以人民当家作主”的话语是对传统“民惟邦本”话语的继承和发展,并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保障了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利,摆脱了“君民”二元、“民为君用”的思想,进而表明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根本方法,回答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提升了人民的安全感。与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思想,超越了传统社会以“圣人”为尊、以“君子”治国的观点,跳出了“历史周期律”,提出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作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邓小平曾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传统民本思想尽管也有“广开言路”、“体察民意”的观点,但在根本上却否定了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打破了这种思维模式,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将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来源,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切实地发挥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除此之外,密切联系群众还体现在社会治理的“共治”原则,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中,充分汲取人民的智慧,重视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了人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提升了人民的安全感。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工作方法到“共治”原则,在思想内涵到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对民本思想进行了创新性发展。

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内在包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可以说人民至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必然推演。首先表现为“生命至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这是“人民至上”的首要体现。与鼓吹“自由”、标榜“人权大于主权”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共产党切切实实地履行着“生命至上”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做过重要指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不惜一切代价。其次体现在社会治理的“共享”原则,即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一方面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享发展的目标旨归;另一方面以“机会平等”为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因此,新时代“人民至上”的话语体系,丰富了传统“富民”的内涵,从保障人民基本权益、政治权利、社会发展目标等多角度阐释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继承发展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民众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是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关键途径。

重民、爱民的思想传统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中形成的有益总结,传统民本思想便是其中的集中体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与封建性日渐突出,在对其进行借鉴吸收的同时,形成现代的民主思想是推进传统民本思想不断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行稳致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7]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8] 吴黎宏.以人民为中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9] 吴海江,徐伟轩“.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7).

[10] 马可.从民惟邦本到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江西社会科学,2018(06).

[11] 门献敏,武治国.论习近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

[12] 刘彤,张等文.论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

作者简介:毛安玉(1996—),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优秀传统文化话语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雷人话语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雷人话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